1项城市第三次文物普查报告第一部分普查工作背景文物是国家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文物普查是国情国力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国家历史文化遗产安全的重要措施,是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基础工作。开展文物普查是为了全面掌握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特征、保存现状、环境状况等基本情况,为准确判断文物保护形势、科学制定文物保护政策和规划提供依据。开展文物普查,有利于合理、准确划定文物保护范围,完善文物档案管理,促进文物保护机构建设,提高文物保护管理整体水平;有利于发掘、整合文物资源,充分发挥文物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培养锻炼文物保护队伍,增强全民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建国后,我国曾先后组织过两次全国文物普查。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从1956年开始,那时普查规模小,不规范,没有留下统计数据。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自1981年秋至1985年,其规模和成果均超过第一次,但受资金、技术等制约,仍然有漏查。并且经过20多年的发展,原有的普查成果越来越难以反映我国文物保存的实际状况。同时,我们对文化遗产保护认识的提高进一步扩大了文物保护的范畴,大规模城乡建设的展开更使开展文物普查,摸清文物资源成为当务之急。2005年底,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明确要求加强文物资源调查研究。2006年5月,陈至立国务委员在国家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明确指出要组织开展第三2次全国文物普查,随后又批示同意了《文化部关于拟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情况的报告》。2006年底,国家文物局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会议,听取了试点省、市的经验介绍,在全国文物系统中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明确了集中力量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总体目标。2007年4月4日,《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印发,标志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正式启动。国务院《通知》明确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从2007年4月开始,到2011年12月结束,分三个阶段进行。与前两次普查相比,此次普查规模大、涵盖内容丰富,信息网络、数码相机、GPS卫星定位仪等现代科技手段运用其中。普查的范围包括我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地上、地下、水下的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的内容以调查、登录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为重点,同时对已登记的近40万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复核。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是国情国力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规划、部署文物保护工作,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项城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把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作为提升全市文化内涵、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按照国家、省、周口市要求,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在全市认真地开展了这项工作。项城市地处豫东平原,历史悠久,人文鼎盛,文化底蕴深厚,文化遗址众多,是项城人民非常宝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自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开展以来,项城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和河南省、周口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会议3精神,积极行动,周密部署,扎实开展工作,共普查文物点443处,其中复查26处(包括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5处),新发现417处。基本上摸清了市域内文物点的分布情况和地面不可移动文物所处的地理、自然、历史、人文环境和保护现状。其中新发现的范集乡贾庄遗址、高寺镇高大庄遗址;秣陵镇高钊中故居、张伯驹故居、莲溪书院,王明口镇柳杭石桥、胡寨石桥等具有较高的文物研究价值;田镇南故居、李鸣钟故居、黄维纲墓等对研究项城地方近现代史具有较高的价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张伯驹故居等63处新发现文物点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袁氏旧居、袁氏行宫、南顿故城三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回顾三年多的工作历程,我市开展的这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从前期准备、实地调查和资料整理到最后分析汇总三个阶段,体现了三个明显特点:一是落实五个保障,前期准备充分;二是实地调查登录,阶段成果显著;三是资料整理认真,汇总工作有序开展。第二部分普查工作情况一、普查工作过程(一)普查前期准备阶段文物普查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任务繁重的系统工程,为了确保这项工作的健康起步和有效开展,我们力求做到了“五个保障”。1、组织领导、队伍建设保障。4从2007年9月我市的文物普查工作启动以来,市政府对普查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支持。为加强文物普查工作的组织和领导,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第三次全省文物普查的通知》以及《周口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市文物普查的通知》精神,我市专门成立了“项城市文物普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普查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协调解决重大问题。我市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包括:市发改委、住建局、交通局、财政局、公安局、民政局、国土资源局、房管局、规划局、水利局、林业局、宗教局、文化局、统计局、档案局、广电局、等。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博物馆。市文化局还制定了《项城市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实施方案》,对全市文物普查工作作出具体部署和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各部门工作职责,确保了全市文物普查工作顺利展开。同时为了保证普查质量和进度,我市一方面派人员参加省普查办举办的专业培训,另一方面,还组建了项城市文物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队,抽调专业人员负责全市文物普查业务指导、资金设备、数据整理、普查宣传、调查登录和普查信息报送工作;由市文化局局长、博物馆馆长和各办事处负责人、乡镇的文化站长组成普查组,建立建全市区、乡镇、村委组成的文物普查三级网络。2、普查宣传、信息报送保障。文物普查是我国当前最大的文物保护工程,也是将文物保护理念送进千家万户的文化工程、教育工程、民心工程。文物普查规模浩大,5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为了使文物普查得到各方面、各部门的支持,特别是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我市适时启动了宣传工作方案。一方面,我们与电视台、新闻中心等联合举办了文化遗产宣传活动,专门在项城市文化网上开辟了“文保之窗”网页,通过网络向市民及时宣传我区文物普查的进展情况;还以“世界博物馆日”、“全国文化遗产日”为契机,利用宣传单、标语、条幅等宣传文物普查工作。2007年至今,在博物馆和街道、社区、各乡镇橱窗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散发文物保护宣传16次,宣传标语达500多条,散发传单30000多份,在“文保之窗”网页上发表信息15条。通过宣传,增强了广大市民的文物保护意识,形成了全民参与文物普查的积极性。3、科学方法保障按照普查的具体任务、内容、方法和要求,我们制定了《项城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形成了科学有序的工作管理规范。第一阶段(2007年4月—9月),主要任务是成立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组建普查队,对业务人员进行培训;第二阶段(2007年10月—2009年12月),主要任务是开展实地文物调查工作,通过宣传访问、查找线索,深入乡村、街道、厂矿,对调查的文物点,认真做好测绘、照相、表格填写等工作;第三阶段(2010年1月—2011年12月),主要任务是整理普查资料,建立文物档案和公布普查成果,并将普查采集资料核实、汇总上报。2009年项城市文物普查组被评为“年度省级文物普查先进集体”、2010年被评为“第三次文物普查实地阶段先进单位”。64、普查经费保障按照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国发〔2007〕9号)要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从2007年4月开始,到2011年12月结束,普查所需经费由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共同负担,并列入相应年度的财政预算,按时拨付,确保到位。为规范和加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专项经费的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财政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下发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对普查专项经费支出范围作出明确规定。根据文件精神,市政府结合全市文物普查工作实际情况,本着务实节约的原则,积极与市财政部门沟通落实普查经费并做到及时划拨,率先给予了必要的前期启动经费,随后又积极落实了普查经费,切实为我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做好了充分准备,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二)实地调查登录阶段2008年5月20日,我市按照普查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启动了项城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登录阶段工作。为了圆满完成这一阶段的工作任务,市“三普”办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加大投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划拨专项经费20多万元,购买了文物普查专用车,在省统一配发的设备外,添置了望远镜、电脑、打印机、扫描仪、移动硬盘等设备,为普查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物资保障。特别是分管副市长王洪涛,在市文化局局长田桦及有关部门负责7同志的陪同下,专程对我市的文物普查工作进行了督导和检查,并且亲自到各乡镇进行实地调查。1、经验积累阶段我市在实地调查之初就全面开展了文物资料整理工作。查阅了大量地方史料、“二普”调查档案、以往所有调查记录。同时向各乡镇、各行政村、自然村发放了文物联络员表,向水利局、建设局、市志办等单位征集书籍,全面搜集线索,将掌握的文物点和搜集的线索以各乡镇区为单位制作表格和地图,留作实地调查时使用。为全面、科学、圆满地完成此次普查任务做好了准备,为进一步开展实地调查打下了坚实基础。自2008年5月开始进入田野调查阶段至2009年12月30日,按计划全部完成了我市辖域内15个乡镇,300多个行政村的田野文物调查工作,普查面积900平方公里,实地文物调查覆盖率达到100%。2、全面展开阶段2009年,周口市“三普”工作汇报会召开后,我市“三普”办按照年底前普查覆盖率达到100%的要求,及时调整了第二阶段文物普查的工作思路。从人员数量、专业力量等方面补充了普查队伍的力量,在周口市“三普”办专家的亲自指导下,全面进入了开展实地调查的冲刺阶段。至此我市野外调查登录阶段工作全面展开,以乡镇为单位的实地调查启动率达到100%,提前完成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实地调查阶段的任务。为进一步加强对“三普”工作的领导,强化市、乡镇、村各级8政府对普查工作的责任,2009年10月,我市还召开了第三次文物普查领导小组扩大会议。会上通报了全市“三普”工作的进展情况、与周边县市的差距以及普查工作面临的最新形势,市政府与各乡镇、村委政府还签订了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责任书,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政府在普查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3、验收准备阶段2010年1月,我市第三次文物普查实地调查登录阶段工作进入冲刺阶段——验收准备阶段。市普查工作队野外调查工作基本结束,转入室内资料整理阶段。为了使普查登录文本更规范,普查数据更准确,我市““三普”办于2009年12月下旬,组织召开了全市“三普”实地调查验收准备工作会议,对普查登录数据整理以及验收时间进行了安排部署。会后,普查工作队根据会议精神积极进行验收准备。筛选照片,规范图纸格式,补充图纸、照片属性。普查队长严格把关,对文字表述、照片排序、图纸内容等进行统一审查,确保文本前后一致,表述有序。为了避免走弯路,防止同样的问题重复发生,在周口三普专家组的指导帮助下,增加了沟通联系,互相交流经验、提示存在的问题,普查文本质量得到了很大提高。受到地区“三普”办领导、专家的好评。(三)资料整理、数据汇总阶段我们非常注重普查工作的质量,严格执行国家文物局制定的五个标准六个规范,坚持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对每一个文物点进行GPS定位、测绘、拍照、标本采集,普查数据做到了准确、规范、完整。92010年4月,实地调查登录工作通过省“三普”办验收之后,三个普查中队根据省“三普”办验收组的验收结论,对各自登录数据中不规范、表述有出入之处进行了更正;同时还对盲点自然村进行了重点复查,力争做到不遗、不漏,保证普查登录文物点的数量与质量。市“三普”办在单位人员少、工作量大的情况下,抽调工作人员积极开展普查资料的汇总以及全市不可移动文物名录、“三普”重要新发现图录的编辑工作。为了对普查登录文物进行有效管理,市局还专门就普查登记备案文物的保护、管理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全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记备案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并向项城市人民政府报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