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和解决汇报人:马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内涵二四目录三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要意义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是确定党和国家中心任务、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前提。党的十九大提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抓住了新时代中国基本国情的主要特征,是我们党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而得出的正确结论,为进一步把握和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战略提供了理论依据。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新特点、正确理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二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内涵1.如何认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一科学判断有利于更加全面分析和把握多方面、多样化、个性化、多变性、多层次的人民需要,对于更好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各项需求,与时俱进地研究分析人民群众需要的时代特点和演变发展的规律,以及制定具体的方针、政策和战略,都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首先,“落后的社会生产”问题已经解决。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明显提高,国民经济已进入世界前列,过去出现的产品数量、质量、种类与人们需要的不一致,生产与需要在时间、空间上的不一致已经得到解决,“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不能准确表达当前中国社会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实际状况。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反映了我国生产力水平从不高到实现经济中高速增长、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发展、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大幅增强。要继续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从而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其次,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反映了当前人民需要的全面性。改革开放40年的快速发展,人们吃饱穿暖早已不是问题,而是希望吃好穿好。尤其是5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经济建设、综合国力、人民生活再上新台阶。“物质文化需要”已经不能全面概括当前人民群众全方位、多层次的需要,人民对于物质文化的需要层次更高,从追求数量到追求品质,追求更多的是美好生活的需要。“美好生活”的表述,能够更加全面地表达人们不仅有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不只有温饱需要,还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要,“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反映了发展的阶段性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这充分反映了当前人民需要的全面性。2.科学把握“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一判断既反映了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仍然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又准确概括了当前中国发展格局和生产状况中比较突出的结构性矛盾。“不充分”是“不平衡”产生的客观基础。我国当前的客观实际是,经济社会已经发展起来了,但发展又不够充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地区间的不平衡,地区间的不平衡。受地理位置和政策影响。第二,城乡间的不平衡,目前我国城乡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城乡及城市内部的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并且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农村的空心化将会日趋严重。第四,产业间的不平衡。一方面,传统产业产能饱和乃至严重过剩,而战略性新兴产业仍发展不足。另一方面,我国一些产业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一些产业还处于价值链的低端。第三,收入差距过大。收入差距大,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长期问题。再加之“炫富”等歪风邪气和“仇富”等畸形心态,容易诱发社会矛盾。第五,社会文明、国民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社会上还存在着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行为屡禁不止,社会文明和国民素质亟待进一步提高。不充分的发展,主要是指公共服务的发展水平不够高,发展成果不足以惠及全体人民。“不平衡”会反过来加剧“不充分”。由于发展不平衡,处于发展强势一端的社会主体,会过多占用发展资源,从而加剧处于发展弱势一端的社会主体在公共服务供给遭受不充分乃至稀缺的感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不充分的发展1.优质教育发展不平衡2.住房资源普及不充分3.医疗建设体量不充分4.自主创造力不充分5.精神文明发展不充分人民群众所追求的教育公平,是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条件。我国作为人口大国,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确实存在大城市房源供不应求的情况,人民群众看病难的现象仍然存在,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医疗建设的体量不充分,我国的制造业绝大多数产业处于国际生产链的中低端,创新是中国制造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更加需要与之相辅相成的精神文明的发展。精神文明发展不充分,反过来会严重制约物质文明的充分发展。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要意义1.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期待。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和执政为民的责任担当。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我们党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党心民心,心心相印,人民的需要和向往是国家制定大政方针的基线和出发点。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们党将会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一方面,将更加注重发展的平衡,统筹地区、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公平。另一方面,将着手解决发展不充分的问题,进一步推行教育、住房、医疗改革,努力将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2.为制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提供了基本依据。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是党和国家把握和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是我们党确立发展理念、制定发展战略的关键。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党和政府要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深刻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决定了中国在“发展起来后”仍需要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高效益的发展,也就是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提出的“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四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这一最为根本的政治原则,顶层设计、综合解决。党的十九大关于党和国家事业各项战略部署的整体性、关联性、协同性,全部统一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中。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不能就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而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握全局,统筹考虑。1、在经济领域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积极稳妥解决财富占有和收入分配上的差距,不断朝着共同富裕方向迈进。只有这样才能在经济上直接和根本体现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党、国家和民族才有美好的前途。2、在政治领域必须坚持“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一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并把人民代表大会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些基本政治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这三者紧密有机结合起来,为逐步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有效制度保障。3、在文化领域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4、生态领域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生态问题是个全球问题。近代以来,人们曾轻率地把自然界的存在仅仅看作人类满足自身需要的一种手段。于是,气候变暖、空气和水资源污染、土地退化、森林资源缺失、物种多样性锐减等生态问题便日益凸显。中国共产党为解决全球生态问题一直在持续不断地努力,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这无疑是置身当今环境问题迭起的现时代,中国共产党向世界的庄严承诺:我们不仅不把解决贫穷、发展经济同生态环境保护对立起来,更不会以牺牲生态环境来换取经济的发展。而且,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还要为全球生态问题的解决作出中国特有的贡献。感谢您的聆听汇报人:马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