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一、何为教师职业倦怠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长期处于工作压力下的一种极端反应,它是包括情绪衰竭,非人性化和低成就感在内的一种综合症状群。教师职业倦怠是一种职业性伤害,其存在给教师、学生乃至整个社会都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二、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形成的途径也各异,因此,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也是多种多样的。1.生理一心理症状。从人的主观心理体验上看,教师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1)抑郁。通常表现为情绪的衰竭、长期的精神不振或疲乏,对外界事物失去兴趣,对学生漠然等。(2)焦虑。主要有三类表现:①持续的忧虑和高度的警觉,如过分担心自己的人身安全问题;②弥散性的、非特异性的焦虑,如说不出具体原因的不安感、无法入睡等;③预期焦虑。如并不怎么关心现在正在发生的事,而是担心以后可能会发生的事。(3)更常见的症状是在抑郁和焦虑之间变动,当一种心理状态变得不能忍受时,另一种心理状态便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些心理行为问题通常伴随着一些身体上的症状,如失眠、食欲不振、咽喉肿痛、腰部酸痛、恶心、心动过速、呼吸困难、头疼、晕旋等。如果教师不及时疏导或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或情绪归因不当,则很可能会产生更深层次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有的教师开始失去自信和控制感,成就动机和自我效能感降低,从而产生了内疚感并开始自责。有些教师则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及教学上的失败归于学生、家长或领导,变得易激惹、好发脾气,对外界持敌视、抱怨的态度。通常这些心理行为问题都是交叠在一起的,而且不断地发生变化,如有些教师时而感到愧疚,时而感到愤怒。2.人际关系问题。教师职业倦怠的身心症状不可能仅限于个人的主观体验,而且会渗透到教师的人际关系网络中,影响到教师与家人、朋友、学生的关系。研究表明,一个人在沉重的心理压力和失调的情绪状态下往往会发生认知偏差,这时,个体倾向于对他人的意图作出消极的判断,从而相应地作出消极的反应。因此,一个人在工作中产生不良情绪后一般都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调节才能与家人、朋友正常交流。而对于教师这一特殊群体而言,不仅其劳动的特点使教师比其他人更易在工作中产生焦虑、愤怒、抑郁等不良情绪,而且其角色的多重性(教师既是学生的教师,又是一家之长、子女的家庭教师、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和社会的模范公民)也使教师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作出种种心理调节。因此,教师容易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适应不良。如与他人交流时沉溺于倾诉自己的不满,没有耐心听取他人的劝告或建议,拒绝从另一个角度去看问题;或表现出攻击性行为,无法用一种理智的、没有伤害性的、对后果负责的方式表达自己或对他人作出反应,如冲家人发脾气、打骂孩子、出口伤人等;另一类行为则是指向内部的,如交往退缩,避免与他人接触,对家庭事务缺少热情等。3.职业行为问题。教师心理健康可使学生受益,而若教师出现种种职业倦怠问题,受害最大的自然也是学生。教师的职业倦怠在职业活动中的表现主要有:(1)逐渐对学生失去爱心和耐心,并开始疏远学生,备课不认真甚至不备课,教学活动缺乏创造性,并过多运用权力关系(主要是奖、惩的方式)来影响学生,而不是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心理引导方式帮助学生。时常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正常阻力扩大化、严重化,情绪反应过度。如将一个小小的课堂问题看成是严重的冒犯,处理方法简单粗暴,甚至采用体罚等手段。或者有些教师在尝试各种方法失败后,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置之不理,听之任之。(2)在教学过程中遇到挫折时拒绝领导和其他人的帮助和建议,将他们的关心看作是一种侵犯,或者认为他们的建议和要求是不现实的或幼稚的。(3)对学生和家长的期望降低,认为学生是“孺子不可教也”,家长也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和配合教师,从而放弃努力,不再关心学生的进步。(4)对教学完全失去热情,甚至开始厌恶、恐惧教育工作,试图离开教育岗位,另觅职业。这种职业倦怠情绪常常会在教师之间得到互相的强化,从而影响整个学校的士气。三、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危害首先,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对自身的身心及专业发展造成相当大的影响。职业倦怠导致教师出现“情绪衰竭”和“人格解体”症状,职业压力越大,教师出现情绪衰竭和人格解体状态的程度就越严重。他们对生活失去了热情和激情,他们对周围发生的一切都持冷漠的态度,心灰意懒,缺乏兴趣,什么样的刺激都提不起他们的精神,没心思钻研教学,漠视自己的发展,对自身和专业发展都形成了影响。第二,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对学生的发展造成不容忽视的影响。产生职业倦怠感的老师对工作不热心和投入,总是很被动地完成自己份内的工作,或者抱着一种“应付”的心态在工作,有时甚至还会出现不关心教学质量与成效,不关心学生成长的情况。把更多的时间花在消遣和娱乐上,对教学漠不关心,对遇到问题的学生也置之不理。如果学生不能迅速地得出答案,教师很容易放弃对学生的指导,并经常批评失败的学生。导致这些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主观判断,它包括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越低,这就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成长发展。第三、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对学校的教师队伍整体的发展造成一定的滞缓影响。产生职业倦怠的老师消极、懒散的情绪容易带动学校里的教师群体,一个学校如果以“倦怠”为特点的人多了,这个学校必然缺乏生气,学校教师队伍良莠不齐,致使教师队伍整体发展滞后,而影响学校的发展。四、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教师职业倦怠是由工作压力引起的。但教师职业倦怠却不是对工作中某一特定事件的即时反应,而是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对工作中所遇到的压力,在情绪上产生的一种低强度递进的反应过程。也就是说,当工作压力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得不到缓解时,教师职业倦怠才会产生。导致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及至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拟从教师职业本身的特点、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及教师个人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一)职业因素教师职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服务行业,其自身的一些特点决定了教师在工作中必然处于持续的高压力状况之中,从而极易导致教师产生倦怠心理。首先,工作负担过重,工作时间过长。教师职业和其他职业不同的一点就是工作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广延性。其他职业在8小时工作时间之外,一般都不再从事和工作有关的事情。但教师除了在上班时间要进行紧张忙碌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外,还有大量的工作只有在下班以后才有时间去做,如查阅参考资料、培优补差、家访、对学生的个别教育、科研等等。而且,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老化的加速以及持续不断的教育改革的需要,教师还必须利用“业余时间”不断地学习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教育教学理论的新发展。“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是许多中小学教师生活的真实写照。长时间超负荷运转,使不少教师在心理上和情绪上处于极度疲劳和衰竭的状态。而这种疲劳和衰竭状态正是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典型症状。其次,教师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当个体面对种种冲突情境而又被期望做出角色行为时,角色冲突就会出现。这时,如果个体不能妥善调和这种不和谐,压力就会随之产生。而角色模糊则是指个体由于对其职业的权力、义务、责任等缺乏清晰的、一致的认识而感到对工作无法胜任。这种角色定位模糊也易导致压力的产生。在工作中,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家长的代理人;既是班级的管理者,又是学生的知心朋友等等,他们扮演着多重角色,而且随着学校功能的日益复杂化和多样化,教师所要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多重化,而这些角色行为有时是相互矛盾的。因此,教师在工作中常常面对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的情境,这使得他们不可避免地感到心力交瘁。再次,教师职业的相对封闭性是导致职业倦怠的重要根源。与从事其他职业的人相比,教师很少有时间与家人、朋友进行轻松的交谈;即便在同一个学校里,教师之间的教学互助和合作行为也不多。因此,教师职业实际上是一项“孤独的职业”。正是这种特性,使得教师的交往需要与获得支持的需要经常得不到满足。教师因此而感到压抑、孤独、紧张和焦虑,最终导致职业倦怠的出现。(二)社会因素首先,社会期望过高。教师不但承担着传递人类千百年来所积累的人类文明成果的重任,而且承担着为国家的建设培养合格的各级各类人才的重任,因此,其所承受的社会期望也就较高。在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今天,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进一步得到强化,家长对教师的期望也就相应地不断提升。教师在为社会的信任和重托感到自豪的同时,但正如社会心理学家威尔逊所说:“所有对他人高度负责的角色,都要经受相当多的内在冲突与不安全感。”任何一名有责任心的教师都会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尤其是当学校和教师没有能够实现社会的期望,人们不约而同地把指责的目光投向教师,认为教师无能或失职时,教师的压力更是倍增。这时他们所体验到的不仅是工作的劳累,更有不被理解、有付出而无回报的辛酸,教师的成就感因此而降低或缺失。如果这种状况长期不得缓解,倦怠心理自然产生。其次,工资待遇低,社会地位不高。从客观上说,教师对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决定了教师应当拥有较高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然而,在我国,长期以来教育事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加上体脑倒挂的长期存在,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都偏低,与社会赋予教师职业的崇高使命并不相称。近些年来,国家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不断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但从总体上来看,与劳动性质和强度相当的其他行业相比,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依然偏低,同时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也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提高。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大大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产生职业倦怠自然是早晚的事。(三)学校因素首先,人际关系紧张。学校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组织,其中的组织氛围不仅影响到教师工作的效率,而且直接影响到教师工作的情绪状态。如果成员之间互相配合、互相尊重、互相支持,教师就会获得安全感、自尊感和归属感,就会觉得工作轻松愉快,工作积极性就高。反之,如果领导实行家长作风,独断专行,教师被排除在学校决策之外,或者教师之间明争暗斗,处处防范,教师就会感到紧张、压抑、烦躁、郁闷。这种体验迁移到工作中,就会导致教师压力增大,容易诱发倦怠。其次,不合理的评价机制。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国家教育工作的指导方针。但在实际工作中,应试教育的影响依然随处可见。这在教育教学的评价过程中显得尤为突出。分数、升学率依然是评价教师工作好坏的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尺度,并且评价的结果与奖金、荣誉、评职称、续聘等直接挂钩。分数如同紧箍咒一样,迫使教师围绕着它来开展一切教育教学活动,教师成为追逐分数的机器而失去了教育教学的自主和自由,原本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变得呆板、单调、枯燥、乏味,这严重的削弱了教师工作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枯燥乏味的教育教学活动也难以激发显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学生厌学情绪增加,这加大了教师组织教育教学的难度,久而久之,教师感到身心疲惫,倦怠心理由此产生。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不合理的评价机制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导致学校人际关系紧张的直接根源。再次,学生品行和学习问题。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思想、独特的个性,而且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尽管教师总是竭尽全力使得学生朝着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但学生的思想、行为往往不是教师所能够控制的,学生中的矛盾、不良行为、厌学情绪以及对教师的不良态度等等是教师每天必须面对并加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价值多元化和追求个性化的今天,学生中出现的品行问题更是层出不穷。“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是许多教师的共同感慨。所有这些往往使教师感到厌倦和疲惫不堪。此外,班级人数的过度膨胀,过多的测验与纸上工作也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荷,从而给他们的工作带来倦怠感。(四)教师个人因素首先,个体的人格特质。研究表明属于A型人格或低自尊者或外控型的教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A型人格者总是试图掌握对周围环境的支配权,当其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获得成功或由于外界干扰而不得不作出妥协让步时,会很生气并感受到压力而出现倦怠。低自尊者在人际关系上发展不良,常在人际交往中体验到无能感,面对各种压力时,他们很少能够借助其它资源来克服这些不良感觉,而且,低自尊者更容易感受到外界的压力,因此他们容易产生倦怠。而外控型的教师相信运气、命运,认为命运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