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分析及调节对策摘要教师是一个特殊而重要的群体,他们肩负着各种责任和使命。同时,教师的压力非常大,社会在赋予教师责任和期望的同时,却没有对教师的健康问题给予适当的关注。在教师群体中,中小学教师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常有职业倦怠感,在工作和生活中力不从心,这不仅会影响其自身健康,也会影响教育教学水平,因此,需要从个人、学校和社会等各个方面来关注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并帮助其进行适当的调试。关键词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心理健康调节对策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1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职业倦怠(jobburnout)是指个体长期处于一种或多种压力之下,不能有效对其进行应对而产生的一种综合症状,主要表现在:情绪枯竭、人格解体和成就感降低。随着职业倦怠的产生和发展,身心疲惫,焦虑不安,同时伴随很多生理疾病,如全身疲劳、颈椎病、头痛、高血压和心脏病等。和压力不同的是,倦怠是一种“职业的社会化”现象。教师职业倦怠指教师无法适当并顺利地应对工作的一种反应。这种反应是由于教师多年的工作压力得不到缓解而产生的。这种反应导致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失去热情,甚至冷漠。教师的这些莫名其妙的焦躁、烦恼、易怒等负面情绪会直接体现在课堂和对待学生的态度上。近年来媒体报道的强迫学生互打耳光、往学生脸上刺字等案例,就是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极端表现。这可能代表了目前普遍存在的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导致的间接不良后果。很多人认为这是教师职业道德败坏造成的,然而,很多现象的背后都有复杂交错的原因,其中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就是这些现象的导火线之一。一直以来,社会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关注和研究都不够,反而继续给中小学教师施加更多压力。2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2.1社会因素如今,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生着急剧的变化,教师作为社会的知识分子同样经受着严峻的考验。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观念的转变和国家倡导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呼声,使得教师不仅在专业上要严格要求自己,同时还必须及时“充电”以保持终身学习,这给他们带来了外在的压力和内心的冲突。中小学教师是给孩子传授知识并伴随其成长的关键角色,他们注重自我价值和自尊,一心专注于教学和对学生的苦心培养,因此他们社会角色单一,生活单调,加之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很高,却只把教育工作留给教师,而不给予其足够的支持和尊重。长此以往,这些因素会使他们产生精神困惑,诱发职业倦怠。2.2学校因素学校是教师每天的工作环境和另一个家,教师在工作的时候被授予诸多权利,但同时也担负着很多责任和义务,比如工作的标准要求、行政任务量、与学生和家长的沟通以及学生学习和生活情况的全面把握情况等等。这一系列的要求直接使教师形成和加剧职业倦怠感。中小学教师所在的环境中,涉及到很多关于教师切身利益的政策和规章制度,如职称的评定和考核,工资分配方式的改变,教学成就的对比以及其他人事管理制度等等。这些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使教师身心处于高负荷运转中,这极易导致教师的职业倦怠心理。2.2.1教学工作中小学教师的工作不是简单的体力和脑力的付出,而是一种富有情感和智慧的创造,其面向的群体是正在快速发展中的具有独立思维的学生。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成绩不是教师单方面所能控制的,因为家庭和社会环境也大大影响了学生的学业水平和性格品德的形成。无论教师如何努力,还是很难改变部分学生的厌学情绪和不良行为习惯等,这种不易控制的工作性质常常会使教师感到厌倦感。2.2.2学校内部管理机制不当单纯追求效率是教育行政部门的主要目的。以分数和升学率作为教师考评的制度本身就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再者,学校中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制度、不良的竞争和不科学的奖惩机制,以及对教师的不尊重和不理解现象,使中小学教师倍感压力,长期下去就形成了职业倦怠。2.2.3繁重的教学任务中小学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每天伏案备课和课堂教学占用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其工作时间远远超过八小时,压力过度容易引起情绪失调和消极行为,从而产生各种身心疾病。以教学成绩为导向的中小学教育目标,迫使教师不得不在课余时间无偿为学生辅导功课,由此带来的教学压力给教师们造成了极大的身心负担。2.2.4生活质量较低在社会上,人们认为中小学教师享有较高的威望与地位。然而,他们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尊重和应得的报酬,也不是如我们想象的那样拥有诸多鲜花和掌声。由于升学压力和学校要求,中小学教师的节假日很大部分也被占用,同时还要面临住房、职称等许多生活压力。社会地位与生活压力的巨大反差,极易使教师们产生职业倦怠。2.3教师自身因素2.3.1人格特征人格是一个人在生理基础上,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等诸多因素影响而逐渐形成的气质、能力、兴趣和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和。因此,教师的人格特征直接影响着他在处理压力事件的状态和应激心理。相关研究表明,个性上呈现出争强好胜、急躁、喜怒无常、攻击性强、抗挫力弱、易忧虑等特点的教师更易产生职业倦怠心理。2.3.2理想与信念信念和理想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体现,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社会与人类发展的精神动力。教师所从事的职业对理想和信念的要求很高,教师理应坚信其所从事职业的重要性,才能对自身的职业形成良好的价值感。在经济社会之下,金钱崇拜的浪潮直接冲击着中小学教师的心灵,这种价值观使很多教师转业从商或者不专心教学,从而使教育教学效率低下。总之,理想与信念一旦缺乏,教师职业倦怠很容易形成。3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危害3.1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虽然教师的职业倦怠不能被认定为一种心理问题,但是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甚至比某些心理疾病更大。当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情绪后,其生理和心理的各个方面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他们会产生莫名的焦虑、心烦、暴躁、失眠、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受损等问题。长此以往,将诱发不同程度的心理和生理等疾病。3.2影响教师的教学工作产生职业倦怠情绪的中小学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不感兴趣,因而导致其工作效率低下,在教学工作中投入的时间、精力明显减少,对学生缺乏耐心,有时甚至出现暴力、体罚等过激行为,从而对学校和学生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3.3影响整个社会系统的正常运转职业倦怠具有高度的传染性。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情感交流的活动。产生职业倦怠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很容易将这种职业倦怠感传递给学生,而学生又会将这种负面情绪带给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并在学校的集体生活及参加工作后的社会活动中进一步蔓延、扩大,给社会秩序造成潜在威胁。4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调节对策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十分普遍,它不仅会严重影响到教师个体的身心健康和事业发展,也会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若要预防和缓解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我们认为应该从教师个人、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综合考虑。4.1个人方面(1)转变工作态度,科学管理压力。教师要认识到中小学教育的重大意义,以本职工作为荣,兢兢业业,不怕辛苦,积极从事教育事业。只有这样,才能克服职业倦怠情绪。同时,教师要正确认识压力,积极面对工作,合理调节情绪,并进行适当的转移和宣泄,合理调整生活节奏,改善睡眠和饮食,加强体育锻炼等。(2)不断学习,提高工作能力。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和进修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自身素质。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学习和掌握各种新知识和新技能,给自己“充电”,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工作成就感。(3)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教师要明白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个体学习、生活和工作的积极作用。要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及领导的人际关系,加强个人修养,不断培养自己诚实、善良、谦虚、好学等良好品质,学会正确认识和尊重他人,乐于与人沟通,努力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4)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良好的夫妻关系对双方的身心健康、生活、工作以及孩子的成长等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要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正确处理家庭气氛、教养方式等问题,适当调节家庭生活方式,提高家庭生活质量。4.2学校方面(1)加强学校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横向沟通以及教师、学生与领导之间的纵向沟通,加强联系,增进彼此了解和相互信任,改善教师的人际关系。同时,这种相互交流可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与个人素质,并使教师能充分参与决策,提高对工作的满意度。(2)加强内部管理制度建设,优化教师评价体系,采取人性化管理方式。学校内部管理制度不仅要体现科学性、合理性,而且要充分体现人性化特点。建立科学的教师管理和评价体系,允许教师自主参与决策,充分发挥民主,切实体现学校对教师的尊重和关爱。(3)为教师创造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环境,满足教师在工作中的身心需求,免除教师的后顾之忧。学校可以举办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让教师积极参与其中,并在医疗保健方面给予足够的支持,并提供校内外心理健康咨询服务,解决教师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4.3社会方面(1)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社会只有将“尊师重教”落到实处,切实提高教师的待遇,才能使教师对自己从事的职业产生光荣感和自豪感,并从根本上消除教师的倦怠心理。(2)切实实行教师专业自主权。经济待遇和工作条件的改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物质保证,而专业自主权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政治保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规定了一些教师的专业自主权,如“教育教学权”、“参与学校管理权”、“进修培训权”等。但是,目前,教师的许多权利还仅仅停留在“纸面规则”上。因此,充分保证教师专业自主权,有利于消除倦怠、提高教学质量。(3)正确实行改革。教育改革总是力求推动教育发展,但是改革进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会给教师带来压力。近几年,教育内部的改革也正说明了这个问题,对教师多而繁杂的限制和要求严重挫伤了教师工作热情。因此,教育改革,应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包括请教师提供建议,参与策划,逐步进行改革,为教师提供足够的改革信息等。5总结中小学教师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中坚力量。但是由于这一职业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他们也成为身心疾病的高发群体。我们要充分认识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可能带来的危害,并从个人、学校及社会等各个方面着手,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和消除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感,促进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参考文献[1]徐晓宁.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的关系[D].东北师范大学,2005.[2]董淑花,黄依林.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3]黄桂芳.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及对策[J].广西教育,2006(09A).[4]马季.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原因及对策[J].学园,2014(21).[5]宫贤平,王惠萍,张美峰.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研究[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