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一、名词解释1.最近发展区: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承认的指导下或是与更有能力的同伴合作时,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2.学习: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比较持久的变化。3.惩罚:能够减弱行为或降低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4.消退:条件作用形成后,由于没有无条件的刺激,机体对该条件刺激反应逐渐消失。5.泛化:条件作用形成之后,机体对与该刺激相似的刺激做出反应。6.普雷马克原理: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或者说用学生喜欢的活动去强化学生参与不喜爱的活动7.强化程式:反应受到强化的时机和频次。可分为连续强化程式和间隔强化程式8.正强化:通过呈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概率。9.负强化:通过消除或终止反应,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10.观察学习:人们仅仅通过观察别人(榜样)的行为就能学会某种行为,又称替代学习、模仿学习。而班杜拉认为,即人的一切社会学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通过对他人示范行为及其结果的观察学习而得以形成的。不必直接做出行为,不必亲身体验强化,可提高学习效率。11.发现学习: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有关概念或抽象原理的一种教学策略12.有意义学习: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任意的和实质性的联系13.先行组织者(奥苏贝尔):它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所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14.自我效能感:人们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种行为实施能力推测或判断对自己行为主观判断。15.习得性无助:指个体屡遭失败,并将失败归因于能力,最终产生个体无能为力、动机缺失,认知情绪缺失,并产生个体无能为力的观念。16.认知内驱力: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教育心理学-2-17.自我提高内驱力: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18.附属内驱力:一个人为了保持长者们(如家长、教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19.陈述性知识:关于“是什么”的知识,是对事实、定义、规则和原理等的描述20.程序性知识:关于“怎么做”的知识,如怎样进行推理等21.内部动机:指人们对学习本身兴趣而引起的动机。22.外部动机:指人们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23.正迁移:先前的学习对后来学习的影响。24.负迁移:后来的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25.心智技能:借助于内部语言在人脑中形成的认知活动方式。26.高原现象:学生动作技能的形成中,练习到一定阶段往往出现进步暂时停顿现象。27.问题解决;指形成一个新的答案,超越过去所学规则简单应用而产生一个解决方案。28.课堂管理:指教师为力有效利用时间,创造愉快和富有建设性的学习环境以及减少问题行为等,而采取的组织教学、设计教学环境、处理课堂行为等一系列的活动与措施。二、知识点1.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客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P31)(1)感知运动阶段(0-2岁,思维萌芽阶段):通过感觉运动图式来和外界取得平衡。(2)前运算阶段(2-7岁,表象式形象思维阶段):感觉运动图式内化为表象,用表象符号代替外界事物;思维受直觉表象的束缚。(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初步的逻辑思维阶段):凭借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体运算。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4)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人,抽象逻辑思维阶段)能离开具体事物,根据假设对命题进行逻辑推演。思维灵活3.维果茨基的发展观主张把历史研究作为建立人类心理学的基本原则“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受社会规律的制约,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以及社会交互作用对认知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3-(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儿童一切复杂的心理活动的形式都是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活动、社会性相互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2)心理发展观: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主要表现:①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②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③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④心理活动的个性化。个性的形成是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4.学习水平分类:(1)信号学习:经典性条件作用,学习对某种信号做出某种反应。其过程是刺激—强化—反应;(2)刺激-反应学习:操作性条件作用,与经典性条件作用不同,其过程是情境—反应—强化。即先有情境,做出反应动作,然后得到强化;(3)连锁学习:是一系列刺激—反应的联合;(4)言语联想学习:也是一系列刺激—反应的联合,但它是由言语单位所联结的连锁;(5)辨别学习:学会识别多种刺激的异同并对之做出不同的反应;(6)概念学习:对刺激进行分类时,学会对一类刺激做出同样的反应,也就是对事物的抽象特征的反应;(7)规则学习:规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的联合。规则学习即了解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的关系;(8)解决问题的学习:在各种情况下,使用所学规则去解决问题5.学习结果分类(1)言语信息的学习:学生掌握的是以言语信息传递(通过言语交往或印刷物的形式)的内容,或者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以言语信息表达出来的;(2)智慧技能的学习:言语信息的学习帮助学生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而智慧技能的学习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以处理外界的符号和信息;(3)认知策略的学习:学习者用以支配他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的有内在组织的才能,这种才能使得学习过程的执行控制成为可能;(4)态度:通过学习获得的内部状态三类态度:①儿童对家庭和其他社会关系的认识②对某种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的喜爱的情感,如音乐等③有关个人品德的-4-某些方面,如爱国等;(5)运动技能的学习。又称为动作技能,如体操技能、写字技能等6.桑代克的学习律(1)准备律。指当学习者有准备时,联结实现就感到满意,有准备而联结不实现则感到烦恼,学习者无准备而强制联结实现也会感到烦恼(2)练习律。指任何联结,练习运用会增强这个联结的力量,而不练习则会使联结力量减弱(3)效果律。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因伴随着满意的结果而增强,因伴随着烦恼的结果而减弱7.操作性条件作用学说——斯金纳所有行为都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强化理论(1)强化物*积极强化(通过呈现刺激增强反应概率);消极强化(通过终止不愉快条件来增强反应概率)*一级强化(满足人和动物的基本生理需要);二级强化(任何一个中性刺激如果与一级强化反复联合,能获得自身的强化性质)(2)强化程式(又叫强化程序)强化原则:a.教新任务时,进行即时强化,不要进行延缓强化b.在任务的早期阶段,强化每一个正确的反应c.强化要保证做到朝正确方向促进或引导8.观察学习的特点及过程:特点(1)观察学习不一定具有外显的行为反应。班图拉认为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示范行为,在自己尚未表现行为时就已经学到了如何去做,这样就可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错误。他指出如果只能通过尝试错误的方式去学习,个体的生命都会有危险,例如学习游泳,学习驾驶汽车等。(2)观察学习并不依赖直接强化。因为观察者仅仅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就能学习到复杂的行为过程,因此,不需要亲自体验强化。班图拉认为强化在观察学习中并非关键因素,没有强化,观察学习照样可以发生。(3)观察学习具有认知性。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就能学到复杂的反应,这种学习-5-无疑具有认知性。班图拉认为观察学习基本上是认知过程。观察者需要利用内部的行为表象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学习活动必然包含内部的认知过程。(4)观察学习不等同于模仿。模仿仅指学习者对他人行为的简单复制,而观察学习指的是从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中获得信息,观察学习既可能包含模仿,也可能不包含模仿。过程:(1)注意过程:在注意过程中,学习者注意和知觉榜样情景的各个方面(2)保持过程:在保持过程中,学习者记住他们从榜样情景了解的行为,所观察的行为在记忆中以符号的形式表征,个体使用两种表征系统—表象和言语(3)复制过程:在复制过程中,学习者复制从榜样情景中所观察到的行为(4)动机过程:在动机过程中,学习者因表现所观察到的行为而受到激励9.格式塔的学习理论—苛勒(1)强调学习者的知识经验的整体性和知觉经验的组织作用,关注知觉和认知的过程。(2)影响:他们探讨记忆是如何反映知觉组织,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如何在理解学习任务、重建模糊的记忆或把学习原理迁移到新情境等过程中产生的。但是,他们把知觉经验组织的作用归因于脑的先验本能,带有严重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色彩10.符号学习理论——托尔曼(1)他认为学习是有目的的行为;是对“符号—完形”的认知;在外部刺激和行为反应之间存在中介变量(机体内部的变化)。(2)意义:他反对和部分抵制某些较严格的行为主义先驱及与他同时代的行为主义者所接受的限制性前提。他提出的认知学习理论和内部强化理论对现代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有一定贡献。11发现学习—布鲁纳.(1)优点:①提高智能的潜力②使外部奖赏向内部动机转移③学会将来做出发现的最优方法和策略④帮助信息的保持和检索(2)不足:①他的学习与教学理论完全放弃知识的系统讲授,而以发现教学法来代替,夸大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忽视了知识学习活动的特殊性,忽视了知识的学习即知识的再生产过程与知识的生产过程的差异②布鲁纳认为“任何科目都可以按某种正确的方式教给任何年龄的儿童”,这是无法实-6-现的③发现学习在当时虽然有其积极作用,但其发现法运用范围有限④发现法耗时过多,不宜用于在短时间内向学生传授一定数量的知识和技能的集体教学活动12.有意义学习(1)必备第一条标准:①新的符号或符号代表的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具有实质性联系②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观念在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2)条件:①外部条件:必须具有逻辑意义②内部条件:a.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是指学习者积极主动地把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b.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c.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他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结果,旧知识得到改造,新知识就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13.概念同化的三种形式原有的概念Aa1a2a3a4a5新学的概念Aa1a2a3下位学习上位学习新学概念A—B—C—D原有概念组合学习新学的概念原有的概念-7-14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八个阶段—加涅(1)动机—期待:要是学习得以发生,首先应该激发学习者的动机。要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就要使他们具有一种奔向某个目标的动力。要把学习者想要达到的目标—也就是头脑中的期望—与学生的实际活动联系起来,并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2)了解—注意:在了解阶段,学习者的心理活动主要是注意和选择性知觉。具有较高学习动机的学习者容易接受外部刺激,使外部信息进入自己的信息加工系统,并储存到自己的记忆中。(3)获得—贮存登记:所学的东西进入短时记忆,也就是对信息进行了编码和储存;(4)保持—记忆贮存:经过获得阶段,已编码的信息将进入长时记忆的储存器(5)回忆—提取:信息的检索阶段(6)概括—迁移:学习者想把获得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首先依赖于知识的概括,同时依赖于提取知识的线索(7)作业—反应:反应的发生阶段(8)反馈—强化:通过操作活动,学习者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是否达到了预定的目标15.学习动机的作用(1)引发作用:当学生对于某种知识或技能产生迫切的学习需要,就会引发学习内驱力,唤起内部的激动状态,产生焦虑、渴求等心理体验,并最终激起一定的学习行为(2)定向作用:学习动机以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为出发点,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在初始状态时就指向一定的学习目标,并推动学生为达到这一目标而努力学习(3)维持作用:完成某项具体学习任务所需要的时间与对该项任务的动机水平呈正相关(4)调

1 / 2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