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宜昌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宜府发[2006]29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宜昌开发区管委会:现将《宜昌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组织实施。二○○六年七月二十日宜昌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宜昌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宜昌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年)规划纲要》。一、“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一)“十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成就“十五”时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的五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抢抓三峡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保持稳定,先后成功应对非典疫情和多种自然灾害的挑战,有效抑制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圆满完成,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位次前移,基本上实现了“走在湖北前列”的要求,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十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5%;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5万元,年均增长11.3%。2005年区域内财政总收入达到105.5亿元,年均增长31.9%;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2.5亿元,年均增长12.7%。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外贸出口等主要经济指标总量跃居全省第2位。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农业增加值达到85亿元,年均增长6.7%。水果、畜牧、蔬菜、水产、茶叶、中药材六大特色产业实现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2%。规模内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48家。工业经济持续增长。规模内工业企业由“九五”期末的352家增加到501家,2005年实现增加值242.8亿元,年均增长25.4%;实现利税129.7亿元,年均增长32.6%。培植了电力、化工、食品医药等支柱产业和一批经济实力强的重点企业,整体实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50个产品被评为省名牌产品,1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2个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4个产品被评为国家免检产品。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旅游、金融、房地产、信息、文化等服务业成长迅速,大型综合性超市、仓储式购物中心、连锁经营等新型流通业迅速崛起。2、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义务教育实现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历史性转变。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到99.44%。一、二期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工程完成。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实现历史性突破。科技创新及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科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强。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达46家。宜昌高新区的创业服务中心被批准为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通过中期评估。文化事业发展较快。一批作品获全国“群星奖”和“蒲公英奖”金奖,是全省唯一连续三年获得“群星奖”金奖的城市。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稳步推进,全市广播覆盖率达到93.8%,电视覆盖率达到94.2%。卫生事业大发展。全市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基本建立,市中心血站、市急控中心等一批卫生项目竣工。防治非典、禽流感等重大疫病疫情取得胜利。长阳、当阳、秭归、远安、五峰、宜都成为全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县市。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竞技体育处于全省领先位置,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发展。就业规模稳步增长,就业结构逐步改善,五年新增就业人数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建立。社会救助体系初步形成,弱势群体得到社会的重视和关爱。扶贫开发成效显著,五年共投入扶贫资金74152万元,减少绝对贫困和低收入人口11.3万人,老少边山穷地区经济面貌大为改观。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支持国防和军队体系建设继续加强。3、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农村税费改革、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国有农场管理体制改革进展顺利,土地二轮延包基本完成,提前实现免征农业税。国有工业企业和国有内贸商业企业改制完成,所有制形式由单一的国有、集体所有制改为混合所有制。县域经济形成了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格局。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基本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初步形成。以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为主要内容的财政管理制度改革逐步深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卓有成效,共取消438项、下放转移69项行政审批、审核权限。企业投资自主权得到落实,对不使用政府投资的项目全面实行登记备案制和核准制。市县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城镇职工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顺利实施。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高。五年累计利用外资13.7亿美元,年均增长27.2%。外贸出口10.6亿美元,年均增长40.1%。经过清理整顿、整合资源,开发区数量由原来的20个减少到12个。宜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犭虎]亭开发区管理体制实现战略性调整,实行一区多园,产业集聚效应开始显现。4、发展后劲实现新增长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30亿元,年均增长5%。其中市县属完成投资571亿元,年均增长15%。坚持不懈地抓项目建设,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五年共完成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大中型项目291个,投资总额达到350亿元。建成投资过千万元的工业项目144个,累计完成投资261亿元。新上了东阳光化成箔、华新水泥、长江铝业、凯普松电子、南辉化成箔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宜化、安琪、兴发、枝江酒业、湖北化肥、三宁化工等大企业实施重大技术改造,工业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全市公路总里程达2.28万公里,比“九五”期末增长103.6%。实现了行政村通公路。建设了茅坪、太平溪、峡口三大港口,完成了香溪河三~四级航道建设工程。宜万铁路宜昌段全线开工,沪渝高速宜长段建成通车。三峡机场改造基本完成。三峡工程部分机组投产发电。公众通信三大网(G、C、P)实现了全境覆盖。农村电网改造和城区电网改造顺利完成,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县城电网改造基本完成。实施了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下百里及上百里堤防加固、城区防洪护岸、东风渠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一批水利设施工程。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自然保护区建设、长江中下游防护林建设、速生丰产林和高效经济林建设工程,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8.5%。5、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完成了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编制了宜昌都市区规划、交通规划等一批专项规划。宜昌长江大桥、夷陵长江大桥、发展大道、云集隧道、沿江大道延伸段正式通车。绿萝路、伍临路、云集路及西陵一路“两路一段”改造工程竣工。世界和平公园等一批城市园林先后建成。三峡机场专用公路改造、临江溪污水处理厂、沙河污水处理厂、黄家湾垃圾处理厂二期工程、城区供水管网改造工程进展顺利。城区天然气利用工程基本完成。有计划地进行了旧城改造,住房竣工面积达350万平方米。秭归、兴山两座县城荣获小城镇建设中国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枝江安福寺等6镇挤身全国重点镇行列。加强城市管理,城市品位和形象得到提升。城区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8.81平方米。农村道路、电网、电讯、供水、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成效显著,住房条件明显改善。五年来,宜昌市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荣誉称号。6、人民生活跃上新台阶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156元,年均增长6.9%;农民人平纯收入达到3108元,年均增长5.6%。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五年累计增加185.7亿元,人均增加5011元。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6.5亿元,年均增长10.3%。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27平方米,比“九五”末增加6平方米。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显著改善。汽车开始进入家庭,文化、旅游消费渐成趋势,保健意识增强。家庭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为48.9%,城镇居民为37.6%,生活质量显著提高。7、服务三峡工程取得新成效全面完成了二期移民搬迁任务,五年共搬迁安置移民3万人。城镇和工矿企业迁建任务完成,专业设施复建进展顺利。二期地质灾害治理和清库任务圆满完成,实现了移民搬迁与工程建设同步,确保了三峡工程顺利实现蓄水通航发电。精心做好三峡坝区管理工作,为三峡工程建设创造了稳定和谐的施工环境。抢抓对口支援机遇,累计落实对口支援项目1089个,到位资金63.2亿元,促进了移民搬迁安置和三峡库区、安置区经济社会发展。(二)“十五”时期存在的主要问题工业经济结构不优,集中度、关联度不高,核心技术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不多,企业竞争力不强,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偏小。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灾害能力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第三产业发展不够。城镇建设不平衡。就业压力大,矛盾突出。(三)“十一五”时期国际国内发展环境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经济稳步复苏,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跨国投资加速增长,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必然趋势。国际产业转移由成本战略向市场战略转变的趋势日益明显,并逐步由产业末端向产业上游的研发等核心环节转移,由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制造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领域转移,这对我市开展招商引资十分有利。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有新的表现,使我市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从国内环境看,我国处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上升期。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消费结构升级、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市场化改革逐步深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五大趋势,给我市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重大机遇。从我市实际看,未来五年我市面临诸多有利条件,已经步入了最佳发展机遇期。一是三峡工程即将建成,我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日益提高,充沛的电能、巨大的品牌效应和独特的对口支援机遇为我们招商引资和培育新的优势产业提供了契机。二是发达国家资本和产业加快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国内沿海发达地区资本和产业加快向内陆地区转移,有利于我市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承接产业转移。三是宜昌区位独特,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两大战略的深入推进,有利于我市承接汉渝两大都市区的辐射,发挥承上启下、连接东西的重要作用。四是省委、省政府关于把宜昌建成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有利于我市进一步加快发展。五是“十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一五”时期宜昌发展也面临着不少制约因素。我市在面临资源约束趋紧、资金瓶颈制约、市场竞争加剧、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共性问题的同时,还面临一些特有的困难和挑战。一是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较强,生态环境的压力较大,结构调整的任务艰巨。二是人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人才短缺。三是三峡工程投资逐年减少,建安税逐年下降,对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和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压力较大。综观全局,“十一五”既有难得的机遇,又有严峻的挑战;既有巨大发展潜力,又有多种困难。总的来看,机遇大于挑战,希望大于困难,各方条件都有利于我市加快发展。二、“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一)总体要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把宜昌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紧紧抓住最佳发展机遇期,努力实现全市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坚持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为动力,以改善城乡人民生活为根本出发点,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着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着力提高城镇化水平,着力构建和谐宜昌,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世界水电旅游名城的步伐。(二)发展目标围绕建设“世界水电旅游名城”的总目标和“把宜昌建成世界最大的水电基地、初步建成国际性旅游名城和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基本目标,进一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努力使经济发展速度和综合经济效益继续保持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改革和发展走在全省前列,成为湖北在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1、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到2010年,全市国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