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宋代的文官制度一、科举制度:开放与严密二、设官分职:官、职、差遣的分离三、元丰官制改革:原则及内容(一)走向严密与开放(二)三级考试及科目一、开放与严密:科举制度的完善郑樵《通志·氏族略(第一)》: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此近古之制,以绳天下,使贵有常尊、贱有等威者也。所以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书。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故其书散佚而其学不传。宋代殿试图科举(贡举)制是隋唐时期兴起的一种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特点:1、分科招考,取士权归于中央;2、不限财产、门第,允许“投牒自举”;3、定期定点分层考试,“以文取士”。常科定期举行,制举则根据需要临时举行。——祖慧、龚延明:《科举制定义再商榷》,《历史研究》2003年6期制度的严密化●天下之士,什什伍伍,戴破帽,骑蹇驴,未到门百步,辄下马奉币刺,再拜以谒于典客者,投其所为之文,名之曰“求知己”。如是而不问,则再如前所为者,名之曰“温卷”。如是而又不问,则有执贽于马前,自赞曰“某人上谒”者。——《文献通考》引项安世语自寻门路●李廌,阳翟人,少以文字见苏子瞻,子瞻喜之。元祐初知举,廌适就试,意在必得廌以魁多士。及考章援程文,大喜,以为廌无疑,遂以为魁。既拆号,怅然出院。以诗送廌归,曰:“平时谩说古战场,过眼终迷日五色。”——叶梦得《石林诗话》唐代:公荐与行卷(传奇)宋代:糊名与誊录防弊之政:宋代科举制度的严密化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余与李廌方叔相知久矣,领贡举事而李不得第,愧甚,作诗送之。与君相从非一日,笔势翩翩疑可识;平时谩说古战场,过眼终迷日五色。我惭不出君大笑,行止皆天子何责。青袍白紵五千人,知子无怨亦无德。——《东坡全集》卷十六杜荀鹤:空有篇章传海内,更无亲族在朝中。朱胜非引“前辈诗”:惟有糊名公道在,孤寒宜向此中求。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三级考试考试方式严密化:锁院(“以杜请托”)糊名、誊录别头试(试官亲戚)进士科进士及第:一、二甲进士出身:三甲(三、四甲)同进士出身:四、五甲(五甲)~状元、榜眼、探花考试内容:经义、诗赋、论、策(时务策)具体科目、场次多变。“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本朝贵人家选壻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壻”,亦有缗钱,谓之“系捉钱”。……近岁富商庸俗与厚藏者嫁女,亦于榜下捉壻,厚捉钱以饵士人,使之俯就,一壻至千余缗。——[宋]朱彧《萍洲可谈》卷一明经:帖经、墨义自唐以来所謂眀經者,不過帖書墨義而已。愚嘗見東陽麗澤吕氏家塾有刋本吕許公夷簡應本州鄉舉試卷,因知墨義之式盖十餘條。有云“作者七人矣,請以七人之名對”。則對云:“七人某某也。謹對。”有云“見有禮於其君者,如孝子之養父母也,請以下文對。”則對云:“下文曰:見無禮於其君者,如鷹鸇之逐鳥雀也。謹對。”有云“請以註疏對”者,則對云:“注疏曰云云,謹對。”有不能記憶者,則只云“對:未審”。——马端临《文献通考·选举考》历代科举取士数额略计年数榜数取士总数年均取士唐290266660323(进士)宋320130正奏名60000+340(进士、诸科)特奏名50000元98161139(左右榜)12(进士)明277932462489(进士)清26811426888100(进士)《宝祐四年登科录》:是科录取进士601人。其中官僚出身184人,平民出身417人。(一)分离的由来二、设官分职:官、职、差遣的分离唐代前期宰相(知政事官)三省长官;皇帝指定他官,加特定职衔(如参知政事、参豫朝政、参议得失)参加政事堂会议。尚书右丞魏徵为秘书监,参豫朝政。——《新唐书·宰相表》午前议政于朝堂,午后理务于本司。——《通典》唐前期中枢机构示意图中书省吏封勋考吏部户度金仓户部礼祠主膳礼部兵职驾库兵部刑都比门刑部工屯虞水工部尚书省政事堂门下省皇帝(一)官、职、差遣:分離的由來唐代前期的設官分職:職事官、散官、勳官職事官散官:本品勳官有具体职守的官员。自正一品至从九品下,共30等次。包括三省六部、寺监、州县以及十六卫、折冲府的官员。代表品阶、身份、资格的称号(大夫、郎)。从一品至从九品下阶,共29阶。从一品曰开府仪同三司,正二品曰特进,从二品曰光禄大夫,……从九品下曰将仕郎。授予作战有功人员。自上柱国至武骑尉,共12转。《木兰辞》: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陆贽《翰苑集·又论进瓜果人拟官状》命秩之載于甲令者,有職事官焉,有散官焉,有勲官焉,有爵號焉。雖以類而分其流有四,然其掌務而授俸者唯繫於職事之一官,以序才能,以位賢德,此所謂施實利而寓之虛名者也;其勲、散、爵號三者所繫,大抵止於服色、資荫而已,以馭崇貴,以甄功勞,此所謂假虛名以佐其實利者也。《唐国史补》卷下:开元以前,有事于外,则命使臣,否则止。自置八节度、十采访,始有坐而为使,其后名号益广。大抵生于置兵,盛于兴利,普于衔命,于是为使则重,为官则轻。观察处置使枢密使观军容使度支使户部使盐铁使节度使使職差遣:对于設官分職之制的衝擊转运使劝农使出使者通常带中央職事官職事官漸失職任貞元中,陸長源《上宰相書》:尚書六司,天下之理本。兵部無戎帳,戶部無版圖,虞水不管山川,金倉不司錢谷;光祿不供酒,衛尉不供幕,秘書不校勘,著作不修撰。官曹虛設,俸祿枉請,計考者假以為資,養聲者藉而為地。一隅如是,諸司悉然。——《唐文粹》卷七九“本官”與“差遣”的分離官,标志官员基本地位身份、决定官员基本待遇——以“人”(而非职任)为中心的“品位”差遣,官员所担任的实际职务西汉御史制度,“秩卑而命之尊,官小而权之重”——“秩”与“命”、“官”与“权”的分离;隋唐,散官和职事官系统分立“官”與“差遣”:分離的由來1.以他官居宰相職2.控禦之術:官小而權之重3.臨時調度:檢校、試、攝、判、知4.使職差遣普遍化,尚書六部漸失職守5.以職事官為賞,官額多溢宋朝設官之制,名號、品秩一切襲用唐舊。……三省、六曹、二十四司,互以他官典領,雖有正官,非別敕不治本司事。事之所寄,十亡二三。……官人授受之別,則有官、有職、有差遣。官以寓祿秩、敘位著,職以待文學之選,而差遣以治內外之事。其次又有階,有勳,有爵。故士人以登臺閣、升禁從為顯宦,而不以官之遲速為榮滯;以差遣要劇為貴途,而不以階、勳、爵、邑有無為輕重。——《文獻通考·職官考》官、職、差遣的分離文官造像(二)本官、差遣與職名:名稱及功用(以文官系統为例)官(正官、本官,階官、寄祿官)北宋前期,沿用唐代三省六部等職事官稱組成的階官系統。依據其地位高下的不同,分為升朝官(朝官),常參官,中高級官員京官,地位較選人清高的低級文官——統稱“京朝官”,不一定在京任職幕職州縣官(選人),低級文官,四等七階——反映的是身份級別,不一定任職於地方州縣在這一寄祿官體系中,所有的官稱都失去了原有的職權意義,而僅僅成為一個層次的官階(官資等級)。三省、寺監職任“虚銜化”(三省制~中書門下體制)中书省吏封勋考吏部户度金仓户部礼祠主膳礼部兵职驾库兵部刑都比门刑部工屯虞水工部尚书省政事堂门下省皇帝尚書、侍郎郎中、員外郎尚書令、僕射左曹头司子司子司子司右曹头司子司子司子司前行吏部吏部司封司勋考功兵部兵部职方驾部库部中行户部户部度支金部仓部刑部刑部都官比部司门后行礼部礼部祠部主客膳部工部工部屯田虞部水部尚书省六部二十四司表(北宋前期序迁阶次示意)要剧差遣(現任、曾任);有出身,无出身,叙復、任子(恩荫)“本官”:寓禄秩,叙位著(基本身份)差遣:官员担任的實際職務真正決定官員實權及升遷前景的,不是階官,而是差遣。~士大夫“以差遣要劇為貴途,而不以階、勳、爵邑有無為輕重”。差遣名稱中,常帶有判、知、權、管勾(管幹)、提舉、監、使……字樣,如判戶部事、提點刑獄、知州事,等等;也有一些差遣職任,並不帶此類字樣,例如縣令等。職(職名,館閣職):職,有許多含義。在官、職、差遣對稱的情況下,是指宋代的三館、秘閣、殿閣學士(直學士、待制、直閣、修撰、校理)等職名;——館閣職通常是授予較高級別文臣的頭銜,清望標誌,而非實有所掌。一定級別的文臣赴外任時,會特別加以館職銜,表示“寵異”——“帖職”(“貼職”)。“學士之職,資望極峻,無吏守,無職掌,惟出入侍從備顧問而已。”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宋史·职官志(总序)》开封府题名记“包龍圖打坐在開封府”《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八四:龍圖閣直學士、刑部郎中、知江寧府包拯為右司郎中、權知開封府其它附加性官銜:保留前朝舊制,很少實際意義。(《宋史·職官志》九、十)散官,文武各為29階:二、三分正從,四~九品分正從上下勳官,12轉(上柱國至武騎尉)檢校官,19階(太師至水部員外郎)兼憲銜,5等(兼御史大夫至監察御史),多為武臣所加爵,王公侯伯子男(王、公又細分),共5等12級食邑,14等,萬戶至二百戶食實封,7級(百戶至千戶),通常大寫(壹佰戶…)功臣,賜大臣、皇親、將士,不同稱謂與組合賜,劍履上殿、詔書不名……紫金魚袋、緋銀魚袋,6種三、宋代文官結銜釋例標誌官員身份和品級的多種系統包括官、職、差遣以及其他附加性官銜身份、品級(基本待遇、身份)與職位(權力、責任)分離的做法,使得對於官員的任用更加靈活,督勵手段更加豐富。這是官僚制度逐漸成熟的表現。熙宁三年欧阳修《泷冈阡表》署衔:推诚保德崇仁翊戴功臣【功臣号】、观文殿学士【职】、特进【散阶】、行兵部尚书【本官】、知青州军州事、兼管内劝农使、充京东路安抚使【差遣】、上柱国【勋】、乐安郡开国公【爵】、食邑四千三百户【食邑】、食实封壹仟贰佰户【食实封】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系衔:朝散大夫【散官】、右谏议大夫【本官】、权御史中丞、充理检使【差遣】、上护军【勋】、赐紫金鱼袋【赐】北宋前期文官繫銜釋例南宋后期的官员繫銜資政殿大學士、光禄大夫、兩淮制置大使、兼淮南東西路安撫使、知揚州軍州事、兼管内勸農營田屯田使、馬歩軍都總管、兼提領措置屯田、専一措置提督修城、節制本路河南屯戍軍馬、兼兩淮屯田大使、臨海郡開國公、食邑二千一百户、食實封三百户臣賈似道推誠保德崇仁翊戴功臣觀文殿學士特進行兵部尚書知青州軍州事兼管內勸農使充京東路安撫使上柱國樂安郡開國公食邑四千三百戶食實封壹仟貳佰戶翰林學士兼侍讀學士朝散大夫右諫議大夫知制誥判尚書都省兼提舉萬壽觀公事上護軍河內郡開國侯食邑一千三百戶賜紫金魚袋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太中大夫提舉西京嵩山崇福宮上柱國河內郡開國公食邑二千六百戶食實封一千戶結銜釋例(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