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2018年1月-1-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更好发挥山东在全国新旧动能转换中的先行先试作用,特制定本方案。一、现实基础与重大意义山东地处黄河下游,东临黄渤海,是我国由南向北扩大开放、由东向西梯度发展的战略节点,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同时也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一些突出问题。传统产业基础良好,服务业呈现加快发展态势,但产业结构总体偏重,传统动能仍居主导地位。新产业加速成长,“互联工厂”、个性化定制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但新兴产业总量偏小,新动能支撑经济增长的作用仍未充分发挥。去产能有序推进,积极探索破产重组、搬迁升级等有效做法,但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的任务仍然繁重。制度红利逐步释放,发展环境不断改善,但动能转换的动力活力仍需培育。总体上,山东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任务艰巨而繁重。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呈现多领域、跨学科突破新态势,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山东经济结构与全国相似度高,典型示范性强,加快建设山东新旧动能转-2-换综合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有利于增强山东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实现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为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前列奠定坚实基础;有利于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带动北方地区协调发展,为促进南北发展格局优化提供重要支撑;有利于探索完善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开放创新有机统一的推进机制,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突破,为全国新旧动能转换提供经验借鉴。二、总体要求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实体经济为发展经济的着力点,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以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积极探索新旧动能转换模式,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推动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为促进全国新旧动能转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作出积极贡献。试验方向。在因地制宜、依法依规开展试验基础上,探索优化存量资源配置和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并举的动能转换路径,探索建立创新引领新旧动能转换的体制机制,探索以全面开放促进新动能快-3-速成长,探索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共进,为扎实推进去产能、振兴实体经济、构建创新创业良好制度环境、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形成绿色发展动能提供经验借鉴。主要目标。到2020年,试验区在化解过剩产能和淘汰落后产能、培育壮大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等方面初步形成科学有效的路径模式,取得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旧动能转换经验。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阶段性任务基本完成,去产能走在全国前列。到2022年,基本形成新动能主导经济发展的新格局,经济质量优势显著增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新兴产业逐步成长为新的增长引擎,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主要动能;现有的传统产业基本完成改造升级,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能;创新创业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经济初步具备核心竞争力;新旧动能转换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动能转换制度体系基本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优势日益显现,动能转换潜力加速释放。通过试验区建设,带动全省全员劳动生产率由2016年的人均10万元提高到14万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016年的2.3%提高到2.7%左右。三、试验区布局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基础和发展潜力,加快提升济南、-4-青岛、烟台核心地位,形成三核引领、区域融合互动的动能转换总体格局。三核引领。充分发挥济南、青岛、烟台三市经济实力雄厚、创新资源富集等综合优势,率先突破辐射带动,打造新旧动能转换主引擎。济南,高水平规划建设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集聚集约创新要素资源,发展高端新兴产业,打造开放合作新平台,建设现代绿色智慧之城,打造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经济中心、物流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青岛,发挥海洋科学城、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和沿海重要中心城市综合功能,突出西海岸新区、青岛蓝谷等战略平台引领,打造东部沿海重要的创新中心、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形成东部地区转型发展增长极。烟台,发挥环渤海地区重要港口城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优势,积极培育新兴产业集群,打造先进制造业名城,建设面向东北亚开放合作新高地。以其他14个设区市的国家和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及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等为补充,加强统筹规划,创新园区管理机制,明确产业发展定位和方向,打造若干经济增长点,形成区域新旧动能转换合力。区域融合互动。突出三核引领作用,强化济南、青岛和烟台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推进资源要素统筹配置、优势产业统筹培育、基础设施统筹建设、生态环境统筹治理。促进全省协调联动发展,健全产业合作利益分享机制,提高园区、企业、项目配套协作水平,实现产业有序转移和优化布局,提升经济发展一体化水平。-5-四、化解过剩产能拓展动能转换新空间坚持分类施策、多措并举、标本兼治,综合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和法治办法,积极稳妥化解过剩产能、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建立市场化调节产能的长效机制,促进各类要素资源优化配置。明确去产能重点。妥善处理政府和市场、短期和长期、存量和增量、供给和需求关系,重点化解钢铁、煤炭、电解铝、火电、建材等行业过剩产能,保持合理的产能利用率。统筹推进钢铁产能优化升级和集中布局,依法依规加大生铁、粗钢去产能工作推进力度,支持钢铁企业转型开发高铁、核电、船舶、海洋工程等领域重大技术装备所需高端钢材产品,结合济钢产能化解调整和压减部分钢铁产能工作,建设日照先进钢铁制造产业基地。压缩煤炭生产规模,积极引导安全无保障、资源枯竭、赋存条件差、环境污染重、长期亏损的煤矿产能有序退出。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清理整顿电解铝行业违法违规建设及盲目新增产能项目,采用替代关停方式留存高端产能、装备,引导企业规范健康发展,继续保持电解铝行业世界竞争力。推动火电、建材等行业减量减产,严控新增产能。加大小化工、小炼油整治力度,淘汰“小散乱”低端产能。加快淘汰低速电动车产能,严格治理低速电动车违规生产和违法使用,防范新能源汽车产业低水平盲目发展。优化去产能路径。逐步提高环保、能耗、水耗、安全、质量、技术标准,加强财税、金融、价格、土地等政策的协调配合,通过-6-严格审批核准、严控新增融资、实施差别化水价电价等举措,依法依规倒逼落后产能加快退出。建立钢铁产能等置换指标市场化交易平台,开展产能置换指标交易。通过转型转产、搬迁改造等形式,支持企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严禁落后产能转移。加快城市更新改造,支持济南等城市开展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积极创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示范工程和示范区。充分利用多双边合作机制,鼓励优势产能多种方式“走出去”。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创新职工安置、债权债务处理等去产能配套政策。健全企业主体与社会保障相衔接的职工安置机制,优化奖补标准,创新再就业措施,支持钢铁、煤炭、原油等产区打造创新创业平台。支持金融机构做好呆账核销和抵债资产处置,完善不良资产批量转让政策。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对优化重组“僵尸企业”的市场主体,合理确定并购贷款利率、贷款期限。对母公司承担的关闭去产能企业及“僵尸企业”贷款,由债权人与债务人平等协商减息等相关债务重组方案,并按法律程序核准后生效。探索设立企业破产专项基金,多渠道筹集资金,专项解决“僵尸企业”及去产能企业破产启动经费和资产处置资金周转等问题。研究去产能和产业升级企业停产期间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五、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新动能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海洋、医养健康等产业为重点,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7-深度融合,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策源地,培育形成新动能主体力量。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突破高性能计算、人工智能、传感器、虚拟现实、基础软件等关键核心技术,强化示范应用。推进量子通信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完善“互联网+”生态体系,开展数字经济发展相关试点。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创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鼓励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完善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链,加强工业、政务、商贸、文化、旅游、健康、海洋等领域的大数据应用,做强信息安全、地理信息产业。高端装备产业。着力推动高端装备创新发展,突破轨道交通、工程机械、农机装备、动力机械等领域关键技术与核心部件,打造制造业创新中心,提高综合集成水平。支持发展高端发动机、高效电机、自动变速器、高端液压件、高精度减速器等动力装备。加快建设高速列车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加快通用飞机发展,建设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壮大数控机床产业,建设国内领先的高端数控机床产业基地。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发展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和医疗健康、教育娱乐等服务机器人,开展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和智能工厂、数字车间示范。支持有条件的城市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努力建设国际领先的高端装备制造基地。-8-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电池和汽车电控技术,重点推进氢燃料电池产业化关键技术攻关和示范应用,支持青岛等有条件的城市发展新能源汽车。探索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储能电池充换电、分布式能源等新模式。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推动烟台核电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推动海洋能示范工程建设。做大做强碳纤维、石墨烯、生物基材料、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磁性材料等新材料产业,提高行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关键材料自给率,建设国内领先的新材料研发中心和产业基地。现代海洋产业。以智慧海洋为引领,坚持陆海统筹,打造海洋经济示范区,高水平建设“海上粮仓”、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加快发展深远海、远洋和极地渔业,实施“透明海洋”工程,加快大洋海底矿产资源勘探及试开采进程。壮大海洋生物、海洋高端装备等产业,支持青岛、烟台等打造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建设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支持青岛建设海上试验场。创新发展海洋信息、涉海商务等海洋服务业。推进海水淡化规模化应用,建设全国重要的海水利用基地。发展新一代深海远海极地技术装备及系统。医养健康产业。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打造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产业链。聚焦生物医药、海洋药物、中药、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推进国家综合性新药研发技术大平台、国家创新药物孵化基地建设,加快开发满足重大临床需求的创新药物和医疗器械。研究-9-规划建设国家医疗健康大数据区域中心,加快建设济南市国际医学科学中心。构建移动医疗、远程医疗等诊疗新模式,发展智慧医疗,建设智慧医院。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支持建设医疗养老联合体,增加医疗养老设施和服务供给,支持山东创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省。六、提升传统产业改造形成新动能加强技术改造和模式创新,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装备技术水平,形成支撑经济发展的新动能。高端化工产业。加大化工产业技术创新、优化整合力度,加强园区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循环化改造,实现近零排放,推动绿色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提高上下游全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加快推动化工企业进入园区集聚发展,支持在符合条件的重点石化园区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优化发展新型煤化工和精细盐化工,推动传统化工转型。现代高效农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探索路径。加快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和种养业良种工程,巩固山东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地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