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孝道问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简述儒家的孝道孝道是中国文化之根本,这一根本是由先秦儒家奠定和确立的。“孝亲”是儒家宗教的重要内容。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点明了孝亲在儒家宗教中的重要性。孝道在理论上的内容首先,在时间上,表现为永恒性。“。“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是宇宙间恒常不变的普遍规则和自然法则,具有超越时代的永恒性。在空间上,表现为广泛性。“孝”充塞天地,流行四海,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根本法则,因而具有超越狭隘地域界限的普遍性和广泛性。在主体上,表现为普遍性。先秦儒家认为行孝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神圣义务,无论是天子诸侯,还是庶民百姓,皆应对父母祖先尽孝,而上古圣贤名君无一例外都是孝子。总之,在先秦儒家看来,孝道能够塞天地,横四海,亘古今,通圣凡,能够彻粗精,兼体用,合内外,无所不至,贯通一切。“孝”在实践上的表现先秦儒家把“孝”作为诸德之本,百行之首,教化之源,要求用其他的道德规范都应该围绕孝道展开,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孝”处于根本地位,其他道德规范都是围绕“孝”而展开的,而在实践中,儒家也要求其他道德规范应该从“孝”出发,为“孝”服务。在儒家孝道体系中,以仁来推展孝,即在“孝”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就称得上“仁”,“仁”是“孝”的扩展延伸。在先秦儒家看来,相对“孝”来说,“仁”才是高尚品质,而“孝”只是底线德性;以义来导制孝,先秦儒家认为“孝”必须遵循的原则是“义,反对因“孝”而废“义”;以礼来规范孝,把孝纳入礼制的范畴,用礼来规范孝,以期确保孝道伦理规范的实行;以敬来提升孝,“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孝”的实质更在于“敬”;以忠来成全孝,“孝”的要求具体落实到“忠”的身上,通过“忠”的形式加以表现和实现。“孝”是“忠”的基础,“忠”是“孝”的延伸。以诚来实现孝,在先秦儒家看来,子女行孝来不得半点虚假;以法来保证孝,,极为重视孝道政治作用和社会功能的先秦儒家继承了西周以来的将“不孝”列入“五刑”之最罪,为常赦所不免的思想而继续加以倡导和发展,把道德抬升到法律的思想和行为。在具体实践上,儒家讲求“通权达变”。先秦儒家高扬中庸之道的为人处世原则,但并不是委曲求全和折中调和,而是要求适度而中,虽然极为重视和推崇孝道伦理,强调孝道的教化功能和社会功用,但并不赞成某些过分的,违背常理常情的举动,主张因事制礼。荀子强调子女对父母的顺从恭敬,但同时要求子女不能盲目屈从,而应该做到“审其所以从之之谓孝”,明晓权变、灵活机敏。孝在儒家孝道中的地位儒家孝道认为,“孝”是诸德之本,教化之源。“只有首先做到了“孝”,才有资格谈到其他道德品质,离开孝德来谈其他道德规范都是空言扯谈。“孝”在儒家看来又为“仁”之本,,“仁”在儒家思想学说体系中统摄其他一切道德规范,,因此,“孝”也是其他道德范畴的本根,它们也都应该围绕“孝”而来展开。从总体上可以说,儒家的孝道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根源和基础,也是中国文化精神的源头和根本。2.简述内圣外王内圣外王,指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内圣外王”一词最早出自《庄子·天下篇》:“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内圣外王”之道,后世学者虽无一例外将其归于儒家的主要思想,但并非儒家首创。“内圣”是指人格理想,它表现为:“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熏然慈仁,谓之君子”;“外王”是人的政治理想,它表现为:“以法为分,以名为表,以参为验,以稽为决,其数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齿;以事为常,以衣食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为意,皆有以养,民之理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天下篇》作者的“内圣外王”之道是儒道法三家思想结合的产物。其内涵通俗的讲,“内圣”就是修身养德,将道藏于内心自然无为,做一个有德性的人;“外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将道显示于外,推行王道。意谓内有圣人之德,外施王者之政,“内圣外王”的统一是儒家学者们追求的最高境界。在“内圣”方面,孔子主张,“为仁由己”。一个人能不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仁人,关键在于自己。在“外王”方面,儒家以“修己”为起点,而以“治人”为终点。在孔子的思想中,内圣和外王是相互统一的,内圣是基础,外王是目的,只有内心的不断修养,才能成为“仁人”“君子”,才能达到内圣,也只有在内圣的基础之上,才能够安邦治国,达到外王的目的。同样,内圣之有达到外王的目的才有意义,外王实现了,内圣才最终完成。立己,达己是基础,立人,达人是归宿。孔子的“内圣外王”政治思想体现了道德与政治的直接统一。儒家讲道德,也谈政治,认为政治只有以道德为指导,才有正确的方向;道德只有落实到政治中,才能产生普遍的影响。道德与政治的统一,也就是由“内圣”到“外王”。这里,“内圣”是“外王”的前提和基础,“外王”是“内圣”的自然延伸和必然结果。“修己”自然能“治人”,“治人”必先“修己”。三大纲领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步骤)被视为实现儒家“内圣外王”的途径,其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被视为内圣之业,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则被视为外王之业。“内圣外王”这一儒家思想也对中国的政治、伦理、文化以及哲学等产生重要影响。“内圣外王”作为一种人格理想和政治理想,其强调的是在既定的社会体制下的自身修行,并不对外部社会制度有所诉求,要求制度的建设与改善,即要求完善自己的精神层次,但不要求外部制度对肉身的保障。与西方民主、宪政、自由主义制度相比,“内圣外王”中的通过内修的济世功用,以实现个人理想和达济社会,进而达到王道社会这一中国传统政治理想,在中国封建社会,由于专制皇权导致人治而法治不及,加上其思想主张缺少分权制衡、社会制度建构的非正义性而导致其实施起来较难,常常出现“内圣不外王,外王不内圣”的局面,是一种政道有余但治道不足的表现。3.儒学在当代的意义儒学信仰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它曾长期在中国传统信仰中居于主导地位,创造了中华文明历史上的巨大成就,使中华文明在很长一段时期居于世界前列。即便在今天,它对构建和谐社会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儒家文化的精神已渗透在中华民族日常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之中,它的价值已远远超过了它所赖以产生的那个时代对它所做的要求,而成为中华民族及世界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有许多突出价值,它的人本主义思想、内圣外王思想、天人合一思想等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是自强不息、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孔子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年轻时,他好学上进,不断进德修业。他讲究仁爱,遵守秩序,并为之四处奔走,到处碰壁亦信念不改。同时孔子也是一个善于改变的人,他执着于自己的政治追求,但绝不愚顽不化。孔子思想的显著特征是主张“时变”,主张在变化的时势中找到最合适的切入点,《大学》引述古训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易传》则有:“生生之谓易”以及“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发展观念。自强不息,教育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人生的价值,不能屈服于命运的坎坷;与时俱进,则告诉我们要不断吸纳新事物,学习新本领,而不能拘泥现成,畏惧不前。还有就是天人和谐。孔子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突出表现在他的天、地、人“三才”一贯思想上。孔子认识到客观规律不可抗拒,认为人应当自觉认识与遵守自然规律。这与当今的科学发展观有许多共同点。现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但环境污染也随之日趋严重,天人和谐的思想,启示我们发展经济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要谋求可持续发展,在尊重自然界的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如此才可实现社会主义生态和谐。另外,儒学对当代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教育方面,儒学有许多重要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学思结合、重视实践、学仕结合等等,其中的一些观点今天看来更显卓越。这些优秀的思想见解对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兴起于西方的现代教育中,技术教育、职业教育是最重要的内容,道德教育、人格教育则普遍被忽视,其结果是人的工具化、物化,一孔子德才兼备、德智并重的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可补其偏。在经济方面,儒家主张家族式的管理方式,认为经营者应实实在在地爱人、关心人,而不仅仅是利用人、控制人,这就使得生产者在企业中有一种“家”的归属感,企业的对内凝聚力、对外竞争力也由于生产者对“家”的忠诚奉献得以增强。以人为本、仁民爱物的经营原则,以义取利、诚信为本的经营道德,好学重教、以智经商的经营特色,以和为贵、和气生财的经营方法——这一切无不是孔子思想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创造性运用。在政治文化方面,儒学主张仁爱的精神,认为各个国家民族和睦相处,互相尊重,并在此基础上互帮互助。当今世界,应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作为世界政治生活中的最低共识,用孔子一样对他人善意的目光去看待其他的国家和民族,或许人类可以实现“有道”的大同社会。工业化以来,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迅速增长,但是,却带来了人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失衡、社会秩序混乱、道德沦丧、人的异化和对人终极关怀的缺乏等等,因此,对现代化模式的重新解释和对儒家文化的重新定位,是很有必要的。而当现代化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并面临危机时,需要维持一定的发展速度,需要现代化的机制达到良性的运转,这时,儒家文化的整合价值就能发挥作用。西方物质文化的缺限在东方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中可以得到补充。综上所述,儒学在当代社会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应成为未来文化价值取向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要怀着包容、扬弃的态度对待儒学,让它为社会主义建设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人类新文化的形成作出它应有的贡献,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