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伦理学》课程教案(首页)一、组织教学:点名,清点人数。二、新课引入:教学课题第一章绪论学时2教学目的或目标1.掌握:道德、伦理、医学道德的基本概念;2.熟悉:医学道德规范;3.了解:学习医学伦理学的意义与方法。通过医疗案例引导医学伦理学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达到在学习过程中树立良好的职业修养的培养。教材分析重点1.道德的概念和本质2.伦理学、医学伦理学概念;难点道德、伦理和伦理学的区别教学方法1、讲授式、启发式、问题式。2、板书、案例讨论。布置作业判断思考题:(请分析说出理由)1.为什么要学习医学伦理学?如何学好医学伦理学?2.为什么说医学伦理学是一门具有全人类性的、无阶级差别的应用伦理学学科。教学后记1、第一次与学生见面,要做好自我介绍、介绍课程情况,对学生提出要求。2、了解该班的班主任姓名。课间与每个班的学习委员或课代表联系,取得电话号码和QQ号,以便今后与他们交流。3、授课时,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引出道德与职业道德、医学道德的关系,特别强调医学伦理学在医疗工作中的重要性。教研室主任审签2引入03年轰动世界的美国植物人是否放弃治疗案例,提出问题:什么是生命,从什么时候开始?人有生存权利,那有无死亡选择的权利?怎么看待植物人?如何处理有缺陷胎儿和新生儿是道德的?肝炎、肿瘤是公认的疾病,那肥胖、同性恋、盗痴癖是不是疾病?人长寿好不好?人口老龄化会带来哪些问题?第一节道德、职业道德、医学道德一.道德概述,道德内涵、道德内容、道德特点二、职业道德概述,职业道德的内涵、职业道德的特征、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三、医学道德的概念、特点及作用职业道德和医学道德的关系与区别1、职业道德,道德又分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伦理道德等。职业道德就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必须遵循的特定职业工作和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总和。2、医学道德或称医德,是一种特殊的职业道德。它是社会一般道德在医学领域的具体体现,是医务人员在医疗卫生活动中,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第二节伦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伦理学(medicalethics)是伦理学分支学科,是研究医学道德的科学,我们学习研究医学伦理学首先要了解伦理学道德、职业道德、医学道德的概念和医学伦理学的含义、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一、伦理学与道德的含义(一)4世纪由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创立的。中国公元前四五百年,即春秋战国时期的伟大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老子、孔子都有关于伦理道德的思想。老子著有《道德经》,孔子有“仁爱”学说,提倡“忠恕”之道,“德治和教化”等思想。(二)道德的含义,通常人们较一致的看法是一定社会用于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的。(三):(1)调节功能。(2)教育功能。(3)认识功能。主要作用包括:(1)道德对经济关系的形成和巩固起促进作用。(2)道德对生产发展有重要影响。(3)道德是阶级的工具。(4)道德对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社会生活,保证人们日常生活及交往的正常进行也有着重要作用。二、医学伦理学的含义、研究对象与内容医学伦理学是研究医学道德的科学。它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和特殊的职业道德,既具有其一般社会道德共性,又有着与医疗卫生工作直接联系的职业道德特点。医学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是通过对医德现象的全面研究,揭示医德现象所表现的医德关系的各种矛盾及其变化发展的规律性。它包括医德的意识现象、医德规范现象和医德活动现象。医德意识现象是指医德活动中形成并影响医德活动的各种具有善恶价值的理论、观念、情感、理想和信念。医德规范现象是指在医学实践中评价和调节医德行为的准则。医德3活动现象,是指按照一定的观念,遵循一定的医德准则进行医德评价教育和修养。医德关系具体包括如下四个方面:(1)医务人员与病人之间的关系。(2)医务人员之间的关系。(3)医务人员、卫生部门与社会之间的关系。(4)医务人员与医学科学发展之间的关系。(三)医学伦理学内容1、医德理论。2、医德规范3、医德实践。4、医德难题第三节医学伦理学的基本问题与基本理论一、医学伦理学的基本问题与核心问题二、医学伦理学的基本理论1.哲学基础轮2.社会道德3.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论4.生命神圣、质量、价值论5.公正论6.人道论7.个体、公益义务论8.定性、定量论9.综合效益论10.共建论第四节学习医学伦理学的意义与方法一、学习医学伦理学的意义(一)有利于提高医疗工作质量(二)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推动医学科学的发展(三)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二、学习医学伦理学的方法(一)检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三、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见教案首页4一、组织教学:点名,清点人数。二、新课导入:第二章医学伦理学的历史发展教学课题第二章医学伦理学的历史发展学时2教学目的或目标1.熟知:当代生命伦理学的研究范畴与学科体系;2.了解:中国医学伦理学形成与发展的历史.生命伦理学诞生的背景;教材分析重点1.中国医学伦理学的历史发展2.国外医学伦理学的历史发展难点无教学方法1、讲授式、启发式、问题式。2、板书、举例、案例分析。布置作业判断思考题:(请分析说出理由)1.请简述,为什么说医德行为是在医德品质的基础上形成的?2.什么是医学伦理学?为什么利益是医学伦理学的基础?教学后记1、第二次关注学生对待本门课程的学习态度,从同学的神态表情反馈出对医学伦理学学习感到困惑。2、课件与同学交谈了解到对学习兴趣不浓,主要是反映各科教师上课直接照书念,因而没有学习的热情。3、本章内容易懂,教学中采取简讲,部分内容让学生自学看书理解,来思考回答课后问题。教研室主任审签5开篇案例唐代著名的医学家孙思邈,是一位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各科兼通的圣手,学问渊博,医术高明。他毕生行医于民间,深得百姓的爱戴。据《唐书·孙思邈列传》记载:孙氏很有学问,隋文帝要他去做国子博士(主管教育行政及教授弟子的官),结果,他推托有病而辞谢了。后来唐统一了中国,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在贞观十年(公元636年)诏请孙思邈到京师,准备授以爵位,亦被他回绝了。显庆三年(公元658年),唐高宗(李治)又诏孙思邈到京师,寓居于鄱阳公主旧居,让他审订即将成书的《新修本草》。因为孙思邈在编修工作中有贡献,故显庆四年,高宗召见他,请他担任谏议大夫的官职,他再次谢绝了。后来由于他考虑到长安有许多医书,为了有条件阅读这些医书以便从事著述,才接受了承务郎这一职务,在尚药局供职了一个时期。这期间,他阅读了大量医学著作。当他搜集到所需要的医学资料后,便于上元元年(公元674年)借口身患重病而辞职返乡了。他把一生全部贡献给了祖国医学事业,他所撰著的《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各三十卷,成为传之不朽的医学名著。他的《大医精诚》作为我国的第一部医德学著作在国内外的医学伦理领域也一直在闪放着光辉。第一节中国医学伦理学的历史发展一、中国古代医学伦理学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自商周以来,在许多古代文化典籍中,就充满了礼义道德的内容。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医疗活动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而且建立和发展了传统的医德规范,对保障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生存--劳动--损伤--治病--医患关系形成--准则--医德形成。(一)医德的起源在我国古代传说中,有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一日而遇七十毒(《淮南子·修务训》)和伏羲画入卦……百病之理得以类推,乃尝味百药而制九针”,以丞夭亡(〈〈帝王世纪〉〉“未知药石,炎帝始味草木之滋,尝一日而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方书,以疗民疾,而医道立矣。(〈〈通鉴外纪〉〉的记载。这些虽然是传说,也反映了人类早期医疗保健活动的一些事实。从这些传说可以看到,在古代的社会道德影响下,我国很早就形成了医学目的是为了使人了解药物对人的利弊等在医德方面的要求。中国传统医学重视医学的伦理价值,医乃仁术被普遍信奉为职业伦理原则,它更多的是强调医生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自我规范的要求。在医德中体现儒家人文主义精神的,主要是孔子的仁学思想,仁字在《论语》中出现了一百多次。仁是自我修养过程,医术是仁,济世活人是行医的宗旨,普救含灵之苦是医学的目的。仁是儒家伦理思想的结晶,也是儒家医德的核心,其总的观点是爱人、行善、慎独。中国人民在实践中创造了灿烂的科学与文化,其中尤以中医中药独树一帜,天下名医如林(二)形成和发展东汉时期形成的《黄帝内经》,分《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其中载有许多关于医德方面的论述。《内经》在疏五过论、征四失论和师传篇等文中对医德作了专门的论述。如征四失论指出,医生之所以不十全者。精神不专,志意不理,内外相失,故时疑殆。这就是说医疗事故或差错的产生,除了和技术水平的高低有关之外,还决定于精神不专,志意不理的思想作风和工作态度,其实质就是医德问题。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繁荣时期,名医辈出,医德更加规范化,其中孙思邈6(公元581-682年)堪称我国传统医德的集大成者。他既是一个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家,又是一个精通诸子百家知识的学者,隋、唐两代帝王曾多次请他出来做官,都遭到拒绝;他淡于名利,终身为民除疾治病,古代医家视麻风为畏途,他不畏难治和被传染的危险,为了解除病人痛苦,悉心治疗,亲自看护,把各个病人的病状和医疗过程中的详细情况都认真记录下来。据记载:他亲手治疗麻风病人就有600例之多,治愈60多人,莫不一一亲自抚养。孙思邈德高望重,被尊称为孙真人。因其医药上的成就被尊称为药王。孙思邈撰著的《备急千金要方》,就是以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的意义而命名的。该书共30卷,232门,合方论5300首。开卷序例论的《大医习业》和《大医精诚》,主张医家必须具备精和诚的精神。所谓精就是要具有精湛的医术,所谓诚就是指医生应具备高尚的医德,明确指出学医的人首先要具有仁受的大慈恻隐之心、好生之德,要廉洁正直,不得追求名利,对病人要普同一等、一心赴救,认真负责,不得浮夸自吹,诋毁别人等。(三)进一步完善宋代医家林逋《省心录·论医》的“无恒德者,不可以为医”;明代的陈实功《外科正宗》中的“五戒”;清代的喻昌《医门法律》主张医生对患者要“驾于情”,结合临床“四诊”的法律等等…..二、中国近代医学伦理学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医连同西方文化一起进入中国。现代医学传入到中国大体有150年历史。开始是与传教士一道进入中国的,据统计,至1905年全国已有教会医院166所,诊所241间,培养教会医师301人。西医的涌入,使中医面临巨大的冲击。在中国既存在着中国传统医德,也存在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特有的医德。例如:王泰林、凌奂等老中医,对贫穷患者不收酬金,继续奉行并发扬中国传统医德;黄宪等人到欧洲学成西医,回国热心为病人治病等。1932年6月上海出版了由宋国宾主编的《医业伦理学》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继承我国古代医家的优良传统,发扬了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把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相结合,建立同志式的新型医患关系,使中国医学道德跨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1941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医大的题词中,对民主革命时期的医德作了精辟的概括: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反映了医务人员的优良医德,确立了医务人员应遵循的行为准则。三、中国现代医学伦理学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防病治病、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医学伦理思想和医学伦理原则,在更加广泛的范围内得到体现和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66年,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前,是社会主义医学伦理思想和基本原则形成和广泛发展时期。第二阶段: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医疗卫生工作受到严重影响和冲击,医德观念混乱,颠倒黑白,医护工作分工取消,医患关系错位,严重影响和阻碍了我国医学伦理道德发展。第三阶段:1978年至今,社会主义医学伦理学得到了长足发展,我国卫生事业逐步步入法制化轨道。1981年6月,全国第一次医学伦理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