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岗位设置管理--推进人事制度改革(ppt 43)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实施岗位设置管理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武汉大学黄泰岩2008年7月湖南长沙汇报内容一.岗位设置管理的背景和意义二.岗位设置管理的主要内容三.专业技术人员四.管理人员(职员)五.工勤人员六.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七.高校人事制度改革面临的矛盾和主要问题八.应考虑的几个方面一、岗位设置管理的背景和意义(一)背景1、从人才强国战略定位,深刻认识人才队伍的极端重要性。•人才工作会议:“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人才竞争:从单位内、行业内、地区内向全国性、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人才作用:是学校发展和一切事情的基础、前提、关键和保证。一、岗位设置管理的背景和意义(一)背景2、从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看待高校人才建设的紧迫性。•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跨越式发展;•中国高等教育结构层次的多样化一、岗位设置管理的背景和意义(一)背景3、从国家改革大局认识和把握事业单位聘任制改革的必然趋势。•《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国办发[2002]35号)•《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国人部发[2006]70号)•《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国人部发[2006]87号)•《关于高等学校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国人部发[2007]59号)•《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岗位设置管理暂行办法》(教人[2007]4号)一、岗位设置管理的背景和意义(二)意义1、岗位设置管理是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内在要求。•第一次从国家层面规范了高等学校的岗位设置管理,提出了岗位设置的政策规定;•第一次提出了通用的岗位等级,为千差万别的岗位设计了通用的等级标准,为人才成长搭建了通道;•第一次阐明了岗位设置与岗位聘用的关系,为实现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创造了条件;•第一次明确了根据所聘岗位确定岗位工资待遇,为“岗变薪变”提供了政策依据。一、岗位设置管理的背景和意义(二)意义2、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是高等学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迫切需要。•建立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必须体现自身特点。•改革的核心在于突出岗位绩效的激励功能。•新工资制度与岗位结合在一起,是体现高校特点的制度设计。一、岗位设置管理的背景和意义(二)意义3、岗位设置管理是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实践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随着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聘用制的推进取得了积极进展。岗位是聘用的基础,岗位设置直接关系到聘用制度的实现,有利于高校优化人才资源配置,有利于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基本管理制度,岗位管理要体现在人事管理的各个基本环节,成为公开招聘、竞聘上岗、岗位考核、岗位培训、收入分配的基础和依据。推行聘用改革,加强岗位管理必须从规范岗位设置入手。二、岗位设置管理的主要内容(一)实施范围国家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成建制成人高等学校的管理、专技、工勤岗位以及在岗人员都属于实施范围。高校所属独立核算的企业、企业举办的各类高等教育机构不列入此范围。二、岗位设置管理的主要内容(二)结构比例1、各类岗位比例要求:专业技术岗位一般不低于学校岗位总量的70%,其中教师岗位一般不低于学校岗位总量的55%。管理岗位一般不超过学校岗位总量的20%。对工勤技能岗位比例只做出原则性规定,要“按照后勤社会化的改革方向,逐步减少工勤技能岗位的比例。”层次高级中级初级等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六级七级八级九级十级十一级十二级十三级比例1:3:62:4:43:4:35:52、专业技术岗位:二、岗位设置管理的主要内容2、管理岗位(职员):等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六级七级八级九级十级行政级别正部副部正厅副厅正处副处正科副科科员办事员层次技术工普通工等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技术等级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控制比例5%20%75%3、工勤岗位:二、岗位设置管理的主要内容二、岗位设置管理的主要内容(二)基本条件1、通用条件:采用了《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的提法。2、管理岗位:参照《党章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3、专业技术岗位:按照现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有关规定执行。4、工勤技能岗位:参考《机关、事业单位工人技术等级考核暂行办法》制定。三、专业技术人员(一)以聘任制为中心的设岗原则1、按需设岗与优化高效。2、保证发展重点,兼顾一般教学科研。3、稳定控制高级职务,适当偏重发展重点。4、根据学科的发展和学校目标规划进行动态调整,稳妥过渡,逐步到位。同时留有余地,保证学科发展和优秀人才引进的需要。三、专业技术人员(二)武汉大学设岗原则和主要内容1、设岗原则(1)岗位设置与创建国内外知名高水平大学的办学目标相适应(2)岗位设置与校院两级管理体制相衔接(3)岗位设置向重点学科、传统优势学科以及前沿交叉学科倾斜(4)学校实行总量及结构比例控制,学院实行固定与流动岗位相结合(5)岗位设置将立足于各类人员现状,同时着眼于人才队伍的长远发展三、专业技术人员2、三类人员结构比例:•专技人员岗位70%,其中,教师岗位50%,其它专技岗位20%•管理人员岗位18%•工勤人员岗位10%•机动岗位2%三、专业技术人员3、岗位调节(1)学历调节•博士学位教师比例大于30%的,高级职务岗位可增加5%•博士学位教师比例大于50%的,高级职务岗位可增加10%(2)学科调节•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文科科研基地、人才培养基地等,根据学科队伍情况增加高级职务岗位1-2个(3)项目调节•设立少量研究项目浮动岗位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理工医科纵向500万元或横向1000万元以上、人文社会学科纵向50万元或横向100万元以上的课题组可申请设立自筹经费浮动岗位,可聘任项目教授(研究员)1-2个,副教授(副研究员)1-3个,项目启动后,上岗人员工资待遇在项目经费中兑现,项目结题后,聘任自动终止,相应待遇自动取消三、专业技术人员4、首次岗位聘任条件举例:任职年限+学术业绩岗位类别比例任职年限基本聘任条件选项条件一级教授一级按国家文件执行二级教授二级10%12年以上在国内外本学科领域具有公认的学术成就和声望,为本学科学术带头人,教学科研成果突出,近5年(聘期)考核合格一项8~12年二项三级教授三级30%12年以上在本学科领域具有公认的学术成果,为本学科某一方向的学术带头人,教学科研成果突出,近5年(聘期)考核合格8~12年一项4~8年二项四级教授四级60%具有教授的水平和能力,圆满完成教学科研任务,历年考核合格五级副教授一级20%12年以上有系统的学术成果,为校内本学科领域的学术骨干,独立主持科研项目,完成教学科研任务,近5年(聘期)考核合格。六级副教授二级40%6~12年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圆满完成教学科研任务,近5年(聘期)考核合格。七级副教授三级40%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完成了教学科研任务,近5年(聘期)考核合格。序号自然科学社会科学1国家“三大奖”以武汉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一等奖个人排名前2名;二等奖个人排名第1名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以武汉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一等奖个人排名前2名,二等奖个人排名第1名2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负责人3973首席科学家(包含国防类同层次)4863重大、重点(包含国防类同层次)项目第一负责人5973专家顾问组成员6国内外学术界认可的杰出人才,或在国际上产生重大影响,或为国家重大决策做出重要贡献,为学校赢得极大声誉者首次专业技术职务二级岗位申报条件之一类别项目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教学类1国家级教学名师2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3国家优秀教材一等奖,个人排名第1名4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及以上,个人排名前2名;二等奖,个人排名第1名5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个人排名第1名6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科研类1国家“三大奖”:一等奖个人排名前3名;二等奖个人排名前2名;三等奖个人排名第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个人排名前3名,二等奖个人排名前2名;三等奖个人排名第12教育部科技三大奖特等、一等奖的前2名,二等奖的第1名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的前2名、二等奖的第1名3省级及其他部级科技三大奖特等、一等奖的第1名省级及其他部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的第1名4国家自科基金委重点及以上项目首席负责人社科基金委重大攻关、重大、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首席负责5教育部创新团队首席负责人6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Science》、《Nature》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学术研究论文7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项目首席专家8863目标导向类项目或科技部支撑项目课题负责人(国防类同层次)9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0国家级突贡专家11教育部长江学者12中科院“百人计划”13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社会服务1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国际学术协会正、副负责人3863领域专家4教育部社科、自科委学科召集人首次专业技术职务二级岗位申报选项条件之二/三级岗位申报条件之一类别项目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教学类1省级教学名师2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3全国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4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及以上,个人排名第3名;二等奖,个人排名第2名5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个人排名第1名6国家优秀教材一等奖,个人排名第2名;二等奖,个人排名第1名7教育部优秀教材奖一等奖负责人8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指导教师科研类1国家“三大奖”:一等奖个人排名4-6名;二等奖个人排名第3-4名;三等奖个人排名第2名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个人排名第4-6名,二等奖个人排名第3-4名;三等奖个人排名第2名2教育部科技三大特等、一等奖个人排名第3名;二等奖个人排名第2名教育部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个人排名第3名;二等奖个人排名第2名,三等奖个人排名第1名3省级及其他部级“三大奖”:一等及以上个人排名第2-3名;二等奖个人排名前2名;三等奖的第1名省级及其他部级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个人排名2-3名;二等奖个人排名前2名;三等奖个人排名第1名4其他省部级第一完成单位一等奖及以上个人排名前2名,二等奖个人排名第15国家社其他省部级第一完成单位一等奖及以上个人排名前2名,二等奖个人排名第1科基金重点项目首席负责人6“973”一级子项目负责人(以科技部合同为准)7高校青年教师奖、部委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社会服务1教育部社会科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2国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金委学科评议组成员3国际学术协会常务理事首次专业技术职务三级教授岗位申报选项条件之二三、专业技术人员5、聘任权限与操作程序1、学校设立总岗位数,并将指标分解到二级单位2、聘任条件由学校制定,学院可以制定细则(不得低于学校条件)3、正高岗位经学院组织学术评审后由学校行政聘任,副高及以下由各二级单位聘任6、聘任组织学校和学院分别成立岗位设置聘任委员会,具体组织形式按照学校相关文件执行四、管理人员(职员)(一)基本定位1、核心精神:职员职务与职员职级相结合,职员职务体现岗位,职员职级体现年资业绩。2、目标:建设一支符合高校管理特点的优化、精干、高效的职业化管理队伍。3、岗位控制:高校职员职数一般控制在学校基本编制总数的15-20%。四、管理人员(职员)(二)基本条件1、管理岗位一般应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其中六级以上职员岗位一般应具有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四级以上职员岗位一般应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2、三级、五级职员岗位,须分别在四级、六级职员岗位上工作两年以上;四级、六级职员岗位,须分别在五级、七级职员岗位上工作三年以上;七级、八级职员岗位,须分别在八级、九级职员岗位上工作三年以上;3、一级、二级职员岗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四、管理人员(职员)(三)教育职员制试点情况1、基本情况教育职员职级分为三个职等和十个职级,其中一、二、三、四、五、六级为高级职员,七、八级为中级职员,九、十级为初级职员。职员岗位总数控制在学校基本事业编制数的15%,高级职员岗位不超过职员岗位总数的35%,五级及以上职员岗位不超过高级职员总数的35%,七级职员岗位数控制在职员总数的45%左右。四、管理人员(职员)2、几个主要环节(1)设岗在

1 / 4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