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优秀课件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记念刘和珍君鲁迅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介绍作者1.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原名,字,浙江绍兴人。2.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3.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4.小说集:《》《》《故事新编》(历史小说〕周树人豫才《狂人日记》《阿Q正传》呐喊彷徨5.散文集:《》6.散文诗集:《》●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其中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朝花夕拾野草鲁迅一九二六年四月一日记念刘和珍君①记念②刘和珍③君“记”:相当于“纪“,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记”指出本文是一篇记人叙事类的文章。“念”:思念怀念悼念“念”指出本文也是一篇抒情类的文章。悼念学习重点目标学习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君”:对刘和珍的尊称。刘和珍女,1904年生于江西南昌。1923年秋,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预科,后升人女师大英语系。由于她思想进步,成绩优异,善于团结同学,深受同学们的尊敬和信赖,被大家推选为女师大学生自治会主席。牺牲于1926年3月18日.年仅22岁。背景:三一八惨案写作背景11926年3月,奉系军阀张作霖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大沽口事件)3月18日,北京的工人、学生、市民五千多人在天安门前举行集会,共产党人李大钊在会上作了演讲。会后,两千多名群众组成请愿团,到段祺瑞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随后,士兵们又手持大刀、铁棍追杀群众。打死47人,伤200多人,制造了屠杀爱国民众的“三一八”惨案,死难烈士中就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杨德群。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三·一八惨案)写作背景2刘和珍烈士遗像杨德群烈士遗像写作背景3惨案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慨,段祺瑞为了推卸罪责,反而污蔑死难群众是“暴徒”。反动军阀的一些走狗文人如陈西滢等也制造流言,发表文章,诬蔑爱国学生是“受人利用”,被“民众领袖”(指李大钊等人)盲目地引入“死地”。当噩耗传来的时候,鲁迅无比愤慨,爱国学生被残害,他万分哀痛。他不赞成搞徒手请愿,但是在烈士的血痕中,他看到了希望。此后,他写了好几篇悼念文章,并指出:“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说,绝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记念刘和珍君》是这些悼念文章中影响最大的一篇。•屠戮寥落长歌当哭•菲薄踌躇桀骜•租赁黯然噩耗•不惮喋血尸骸•干练攒射浸渍•殒身不恤立仆惩创朗读课文,准确读出下列字音:yǔnxùdàndàngjié’àochóuchúfěièdiéànzìlùlìnliáoháipūchuànggàncuán正字正音给下面红色字注音并解释词义寥落菲薄桀骜(liáo稀少)(fěi微薄)(ào性格倔强)不惮(dàn不怕)喋血(dié流血满地)尸骸(hái尸骨、尸体)(pū立刻倒下)立仆殒身不恤攒射惩创浸渍绯红屠戮干练长歌当哭(chuàng惩罚、惩治)(zì浸润、渗透)(cuán集中射击)(fēi鲜红,本文应指淡红)(lù屠杀,大批残杀)(gàn既有才能,又有经验)(dàng用写文章代替哭泣)(yǔn牺牲生命也不顾惜)抹杀(mǒ一概不计,完全勾销)mò抹墙mā抹桌子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本文是一篇纪念性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那么课文的七节中哪些小节集中写纪念刘和珍君?三、四、五节。2、那么第一、二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交代写作缘起。3、六、七节又起什么作用?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理清思路:①交代写作缘由②进一步交代缘由③回忆认识过程④闻听请愿遇难⑤详叙遇难经过⑥总结经验教训⑦热情讴歌赞颂一(1-2):介绍写作缘由(为什么写)二(3-5):叙述生平及遇难经过(记念主体)三(6-7):总结教训,指明意义。整体把握之四: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三者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板书)讲读第一部分:•阅读课文第一、二节问题:1(1)、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并从一、二节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纪念死者•写给段祺瑞政府和走狗文人(嘲讽、痛恨)•写给快要忘却这件事情的国民(唤醒)•(2)、怎样理解以下三句话的意思?1、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2、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3、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有必要写文章来加以记念──悲痛的悼念。有必要写“一点东西”来揭露暴行,揭露“流言”──愤怒的揭露有必要写“一点东西”提醒人们,不要忘记烈土的鲜血──唤醒庸人牢记血债写作目的:悲痛悼念;愤怒揭露;沉痛总结2、既然作者反复强调“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为什么又说“我实在无话可说”?答:①青年的牺牲,使我悲痛万分艰于呼吸视听;②所谓“文人学者”阴险论调,又使我的悲哀出离愤怒。这样写既揭露了政府及其走狗的罪行,又表现了作家的愤怒和悲痛。•程君等人•所谓的学者文人反动势力•庸人悼念、悲痛、怀念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阴险、诬蔑愤悲3、第一、二章,提到了哪几种人?他们对烈士的态度如何?作者的感情又是怎样的?真的猛士愤揭反动当局愤斥文人嘴脸愤批庸人麻木渴望并呼唤他们“爆发”4、本文有很强的战斗性,在斗争矛头直指反动势力和反动文人的同时,鲁迅特别提到了“庸人”。“庸人”是些怎样的人?鲁迅为什么很注意他们的存在?政府是凶手,反动文人是帮凶,这是造成社会黑暗的根本原因。那么庸人呢?社会中那些无恶意的闲人,他们的良知并未泯灭,惨案也曾使他们感到悲哀,但他们善于遗忘,善于麻木自己的精神,偷生在这黑暗的世界;对于他们,革命者的牺牲的惨痛最后只会成为饭后的谈资。非人间依然能维持,在于庸人太多。拯救中国首先要改变庸人大众的麻木的灵魂,鲁迅认定自己的使命就是拯救愚弱的国民的灵魂,唤起民众。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程度副词更加愤怒到了极点深深地体味充满血腥和暴力的黑暗统治为烈士的死难感到极度哀痛表示对死者的尊敬5、“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中的“悲凉”为什么用“浓黑”来修饰?5、名句赏析•浓黑的悲凉快意于我的苦痛•化抽象为形象,使“悲凉”可感可触可视,且是极度的悲凉。•警告反动派别高兴得太早,血债一定血来还!这段话有三层含义:•1、将更深入地体会并揭露这浓黑的悲凉的“非人间”•2、因不能用更好的形式来纪念烈士而深感歉疚;•3、警告当局和流言家,不要因为肆无忌惮地杀人而高兴得太早,血债一定要血偿。6、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惨淡人生淋漓鲜血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人们的悲惨命运而哀痛;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真的猛士哀痛者和幸福者?真正勇敢的革命者反动统治下的黑暗现实、血腥屠杀对烈士的热情讴歌“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中的“哀痛者”“幸福者”如何理解?“哀痛者”,“以……为哀痛”的人,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所以作者称他们是伟大的“哀痛者”。“幸福者”,“以……为幸福”的人,他们以勇往直前、投身革命、为人民流血牺牲为最大的幸福。所以作者又称他们是伟大的“幸福者”。这是对烈士热情的讴歌。何等的伟大,何等的崇高!一(1-2):介绍写作缘由(为什么写)1、记念烈士2、警醒庸人小结:3、控诉罪行讲读第二部分1、仔细阅读这部分的内容,讨论一下,刘和珍君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她的事迹和性格特征),并找出文中的依据。记念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对革命的向往和对真理的渴求嫉恶如仇、勇于斗争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善良与和蔼爱国热忱★刘和珍:是一个渴求真理与进步,富于斗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温和善良而又有思想、有爱国热忱的青年学生。“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刘和珍事迹?神情举止的词语?品质、精神、性格?作者情感?●预定《莽原》全年——“毅然”坚定追求进步思想●参加师大学潮斗争“反抗”;“微笑”、“温和”“黯然”、“泣下”斗争精神温和善良有责任感●前往执政府请愿中弹牺牲——“欣然”爱国热忱★刘和珍:是一个渴求真理与进步,富于斗争精神,有正义感,责任感,温和善良而又具有爱国热忱的青年学生。下列每段文字中,都有一个修饰语是表明人物特点的,并指出表现哪方面的特点①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职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毅然,表现人物追求真理、坚定不移的精神②黯然,刘和珍为母校前途担忧的神情③欣然,写出了刘和珍爱国的热忱,并非受人利用④奋然,写出后继者的决心作者为什么反复强调刘和珍的微笑?•“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的尸骸为证。”一是为了表现刘和珍温和善良的性格,二是反衬敌人的凶残和恶毒。第四节写刘和珍等的遇害和爱国学生所受的诬蔑。这一部分是按照什么顺序、分几层来写的?明确:时间顺序。听到噩耗-颇为怀疑-尸骸为证-诬蔑中伤-反思缘由“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其中的“中国人”指什么人?第七节出现了同样的句子,这里的“中国人”也是同样的意思吗?前者是特指反动派,后面的“中国人”是泛指所有中国人,既包括反动派和走狗文人,也包括一般国民。段政府就有令,说他们是“暴徒”接着就有流言,说他们受人利用的?这两句独立成段,有力地抨击了反动政府及其走狗文人的“爱国有罪”、“屠杀有理”的谬论,有力地揭露了反动军阀的凶残和走狗文人的下劣。品味语言:第四节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2、把“惨象”与“流言”对举,是什么意思?“惨象”,即大屠杀,足见反动派的残忍;“流言”,即御用文人的舆论,比刀枪更让人心悸,足见走狗文人的下劣无耻。有形的刀枪,加上无形的刀枪,一武一文,就构成了中国式的专制统治、中国式的白色恐怖。3.文中“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中的“缘由”是什么?答:惨象—长期镇压,不敢说话流言—不断诽谤,无法说话中国式的专制统治:有形的刀枪(血腥的镇压)加上无形的刀枪(思想的愚弄蒙蔽),正是这野蛮而严密的专制统治,使得我们的民族逐渐消亡,以致不能反抗、不知反抗。3、最后一句是什么复句?两个“沉默”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选择句式。两种沉默,一种是暴风雨前的沉默,一种是走向灭亡的沉默。1、对“后死者”的呼唤、

1 / 9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