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乳饮料1617商业计划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幼儿教育心理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定义: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与学情景中人(教师与学生)的心理现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揭示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2)教育心理学学科性质:既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具有基础性),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学科(具有学科指导性。(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习与教育过程中人的心理现象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教育心理学的创建作出突出贡献的是桑代克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正式独立的主要标志!(4)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初创期:20世纪20年代,发展期:20年代—50年代,成熟期:60——70年代,完善期:80年代后。初创期:桑代克,完整的教育心理学体系,美国教育心理学主流,取向是以普通心理学原理解释实际的教育问题。1868年俄国,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没有自成体系。发展期:主要研究领域是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杜威则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用“从做中学”的信条改造学校教育领域。苏联,维果资基在《教育心理学》中主张教育心理学应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加以研究,力图以“文化发展论”和“内化说”为理论基础构建具有特色的教育心理学体系。成熟期: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西方教育心理学比较重视结合教育实际,60年代初,布鲁纳前苏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日趋与发展心理学相结合。赞科夫的“教育与发展”实验研究。完善期:美国,多媒体辅助教学CAI,教育心理学注重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东西方教育心理学之间的鸿沟填平(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目前,教育心理学处于快速发展期1)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教学心理学兴起2)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教育社会心理学兴起3)关注实际教学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对认识的认识)4)关注年龄特点、个别差异与个别化教学研究(因材施教)第二节幼儿教育心理学概述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创建与发展幼儿教育心理学大致在20世纪80年代走向独立。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创建1.教育心理学的结构性分化(20世纪60年代,普及教育年限延长和各级各类教育的蓬勃发展)2.幼儿教育科学的结构性整合(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20世纪80年代,日本学者若井邦夫等着的《幼儿教育心理学》,是我国引进的最早的一本以“幼儿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思想—〉理论实践—〉社会构建(理解发展过程和基本阶段)一种教育思想(理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阶段一门独立的学科幼儿教育心理思想研究卢梭1712-1778,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爱弥儿—论教育》,被誉为“儿童宪章和儿童权利宣言”。裴斯泰洛齐1746-1827,把“遵从儿童天性的教育方法”付诸实践,即直观教学法。幼儿教育心理的实践研究:欧文与“幼儿学校”,英国,1816年性格形成新学园,在学园中设立“幼儿学校”,历史上第一次幼儿教育实验。福禄贝尔与“幼儿园”,德国,1840,第一所幼儿园,形成了第一个相对独立的幼儿教育体系。受进化论影响,在生物科学基础上,改观裴氏直观教学法,提出活动教育思想,重视儿童活动本能的表现。恩物gift,确立“游戏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的教育原则。蒙台梭利与“幼儿之家”,意大利,20世纪后,1907年,幼儿之家,以策动心理学为基础,“有准备的环境”,只有当环境与儿童内部需要协调一致时,发展才会自然地实现。感觉运动的敏感期,蒙台梭利教学法。幼儿教育心理学的构建:皮亚杰与幼儿智慧发展,皮亚杰1896~1980,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发生认识论”,以生物家角度提出智慧源于动作,其本质是适应。以其为理论基础的活动教学法成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方法。维果兹基与“社会建构论”,1896~1934,心理学家,反对生物学化的自然主义理论,历史—文化学派,主张用文化和历史的观点去分析儿童心理的发展。最近发展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方法:皮亚杰,活动教学法现代幼儿认知学习与教育的理论基础: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现代幼儿园社会性教育的理论基础:发展理论--儿童的发展是儿童在社会文化环境中与社会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维果兹基学习理论及其发展,关注学生学习和人类学习的一般原理,关注婴幼学习潜能的研究。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幼儿教育特别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学习与教育的心理现象及其基本规律。学科性质:偏重社会科学,偏重应用性的综合科学。幼儿教育心理学定义:是研究幼儿教育,特别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学习与教育的心理现象及其基本规律的科学,它是一门偏向社会科学,偏重应用性的综合学科。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和作用:基本任务:理论建构和实践指导。建设有特色的(特色化本土化)幼儿教育心理学体系。实践指导,服务于幼儿教育改革,服务于教师自我教育。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作用表现为三方面:1.测量与描述深入了解和全面掌握幼儿教育过程中各种心理现象就必须在其测量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描述。从而帮助教师科学地评价幼儿学习水平及教育效。2.预测与控制通过预测幼儿心理行为的变化,采取一定行为干预从而引导幼儿朝着教育目标规定的方向发展;3.理解和说明理解说明心理和行为背后的制约因素及其发展变化方式,才能做出科学决策。第三节幼儿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幼儿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客观性的原则是指研究者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反映客观事实,按照心理的本来面目加以考察,给予科学合理的解释,反对主观臆断。这是科研工作者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同时要坚持科学性原则。发展性原则(重要)发展性原则是指把人的心理活动看做一个动态的变化在进行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坚持发展性原则,首先必须把幼儿的心理活动看作一个与环境交互的动态系统,用辩证的观点考察幼儿心理形成的原因和变化的规律,并预测其发展变化的前景;其次,必须系统地分析和综合研究各种心理状态与现实生活,特别是与幼儿园教育活动及家庭教育的依存关系;再次,在采取的教育方法和措施上应具有前瞻性,尤其是在个体品德教育的问题上更应如此。教育性原则在研究过程中尽量使研究活动和教育活动达到和谐统一,有益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防止和避免研究工作对他们造成不良的影响。贯彻原则要注意…知情同意,首先注意科学研究道德,其次,尊重婴幼儿的权利;再次,研究中所设计的活动或任务。不能与日常行为规范相悖;最后,研究活动应尽量保证学前教育机构正常的教育活动。幼儿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观察法:指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仪器,有目的有计划的对自然状态下发生的现象行为进行系统连续的考察、记录、分析、从而获取事实材料的研究方法。实验法:研究者根据研究假设,运用人为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教育心理学实验可以分为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两种类型。发展过程,并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方式探索、验证。一般来说,教育心理学实验主要由四种基本变量构成,即:自变量、因变量、干扰变量和中间变量。自变量: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的,为引起研究对象的身心发生预定变化而确立并呈现或施加给研究对象的刺激,又称刺激变量。因变量:是在教育实验中因研究者对自变量的操作而发生或产生变化的条件或因素,是在自变量作用下出现的结果干扰变量:控制变量,指那些对实验效果产生干扰作用的因素。中间变量:是介于原因和结果之间,自身隐而不显,起媒介作用的变量,又称中介变量。它是不能观测和控制的变量。幼儿教育心理实验的展开分为三个阶段:1.准备阶段2.实施阶段3.总结与评价阶段调查法:调查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的和课题的需要,有计划地对事实的考察、现状的了解、材料的收集来认识教育问题或探讨教育现象之间联系的研究方法。适用于现状研究和描述性研究。测量法:测量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需要,采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按照规定的程序,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实际测定来收集有关的数据资料并加以分析,来揭示教育活动的效果,探索教育活动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幼儿教育心理研究的新变化:研究课题的多元化研究手段的现代化研究程序的规范化研究内容的本土化第二章学习的概述第一节学习的概念学习含义的广义理解从广义上讲,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中通过实践和训练而由经验引起的相对持久地心理变化。(不是行为变化,心理变化包括个体内隐行为和外显行为)过程。四个基本特点(1)学习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心理现象(2)学习必须是由经验引起学习者的某种变化(3)学习所引起的变化是后天习得的(4)学习必须是通过练习和训练而引起的能保持一定时期的某种变化。2.人类的学习及其特点—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之间的区别:首先,人类的学习是在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中掌个体和社会经验的过程;其次,人类的学习是通过语言交际的中介作用掌握人类历史经验的过程;再次,人类的学习是有目的的,自觉积极主动地过程。总结:人类的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积极主动地掌握个体和社会经验的过程。3.学生的学习及其特点—学生学习的特殊性理解: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生的学习是为参与未来的生活实践作准备的。学生学习的定义: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以掌握书本上的间接经验为主的,为参与未来生活实践作准备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特殊认知活动。第二节学习的过程学习过程的信息加工模式理论:把人的学习过程比拟为机器处理信息的过程四大步骤:输入—〉存储—〉操作加工—〉输出加涅的学习记忆模型:加涅认为学习是一系列认知过程这些过程把来自环境的刺激转化为获得一种新能力所需的信息加工的几个阶段,也就是说学习是学习者通过自己对来自环境刺激的信息进行内在的认知加工而获得能力的过程。加工系统又称为操作系统,它由受纳器、感觉登记器、工作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反应生成器和反应器构成。执行控制系统对整个加工系统进行调解和控制&需要自我调节和控制“认知策略”预期系统是信息加工过程中的动机系统,不包括在完整的信息加工过程中,但对加工过程起定向作用。其预期的事项通常是指学生期望达到的目标,即为学习的动机。梅耶的学习过程模型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梅耶在加涅的学习信息加工模型基础上进行简化,于1987年提出。学习活动始于学习者的注意;与新信息有关的储存在长时记忆(LTM)中的原有知识(B)被激活;新信息进入工作记忆系统(WM,又称STM),并找出新信息内在联系(C);同时,原有知识和新信息产生联系(D);最后,新信息进入长时记忆中储存起来(E)。“S—O—R”简式。新信息被学习者注意后,便进入短时记忆系统,被激活的原有知识也进入短时记忆系统,新旧知识相互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强调新旧知识的联系,是梅耶学习模型的最大特点。2.学习过程的“环状结构”理论:活动“环状结构”理论的基本内容前苏联心理学家列昂节夫,活动的结构是环状的,由以下三个基本环节组成:1)内导作用2)同对象环节实际接触的效应过程3)借助于返回联系修正和充实起初传入的映像。定向环节的活动开始于外界环境的刺激,包括主体的感觉器官和中枢的一系列反应动作达到认知新环境,解决行为定向问题。这一环节在学习过程中占有主导地位。行为环节在定向环节的调节支配下发生,其作用主要是新环境的定向付诸实施,对动作的对象施加影响。反馈环节是执行环节动作结果的回归式内导系统。在实际学习中反馈两种信息,一种是来自机体效应器官活动所发生的动觉刺激(内反馈信息),来自机体效应器官活动所引起的现实变化(外反馈信息)。反馈环节功能主要是校正行动。3.学生学习的生成模式:美国加州大学的教育心理学家维特罗克,1983年提出学习过程的生成模式。两个基本观点1.了解主动性,人脑主动构建对输入信息的解释;2.已有经验,人们在生成所知觉事物意义时,总是与已有经验相结合;理解对学习过程的解释:1.生成指形成新知识的内在联系(文内联系)和新知识与已有经验之间的联系(文外联系);2.动机指积极生成这两种联系的愿望,并且把生成联系的成效归因于自己的努力程度。3.注意是指引生成过程方向的因素,它使生成过程指向有关的

1 / 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