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工程环境评估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南水北调工程环境报告南水北调工程背景及概况南水北调线路图自1952年10月30日毛泽东主席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的设想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和关怀下,广大科技工作者做了大量的野外勘查和测量,在分析比较50多种方案的基础上,形成了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和西线调水的基本方案,并获得了一大批富有价值的成果。南水北调工程主要解决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黄淮海流域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规划区人口4.38亿人。南水北调工程规划最终调水规模448亿立方米,其中东线148亿立方米,中线130亿立方米,西线170亿立方米,建设时间约需40-50年。建成后将解决700多万人长期饮用高氟水和苦咸水的问题。南水北调总体规划:推荐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总体布局,以利于实现中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西线工程截至目前,还没有开工建设。东线工程:利用江苏省已有的江水北调工程,逐步扩大调水规模并延长输水线路。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扬州抽引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送,并连接起调蓄作用的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出东平湖后分两路输水:一路向北,在位山附近经隧洞穿过黄河;另一路向东,通过胶东地区输水干线经济南输水到烟台、威海。东线工程开工最早,并且有现成输水道。中线工程:从丹江口大坝加高后扩容的汉江丹江口水库调水,经陶岔渠首闸(河南淅川县),沿豫西南唐白河流域西侧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后,经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孤柏嘴处穿过黄河,继续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可基本自流到终点北京。中线工程主要向河南、河北、天津、北京4省市沿线的20余座城市供水。中线工程已于2003年12月30日开工,计划2013年年底前完成主体工程,2014年汛期后全线通水。西线工程: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开凿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西线工程的供水目标主要是解决涉及青、甘、宁、内蒙古、陕、晋等6省(自治区)黄河上中游地区和渭河关中平原的缺水问题。结合兴建黄河干流上的骨干水利枢纽工程,还可以向邻近黄河流域的甘肃河西走廊地区供水,必要时也可及时向黄河下游补水。截至目前,还没有开工建设。规划调水规模规划的东线、中线和西线到2050年调水总规模为448亿立方米,其中东线148亿立方米,中线130亿立方米,西线170亿立方米。整个工程将根据实际情况分期实施。南水北调输水路线示意图南水北调输水路线示意图南水北调工程是解决我国南北水资源不平衡的关键措施。一般说来,跨流域调水对环境影响的过程,可以归纳为以下模式:南水北调的环境影响分析改变原有的水文形势调水自然环境改变经济社会变化我国水土资源分布很不平衡,长江及其以南流域的径流量占全国80%以上,耕地面积却不到全国的40%。黄河、海河,淮河三大流域和西北内陆区的面积占全国的12%,耕地占45%,人口占36%,水资源总量只有全国的12%。带来的坏境问题:(一)东线工程:1、产生新的水土流失。水减少,另外水源地20余万移民安置中开垦荒地、建房等生产生活活动和木材需求可能使森林面积减少,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导致生态环境恶化。2、土地淹没改变了原有的湿地结构系统,野生生物生长环境被破坏,打破了水源区动植物原有的自然生态平衡。另外加高大坝后局部库湾处水流变缓,水体交换性能较差,加上被淹土地中营养物质的溶出,可能造成局部库湾水体的富营养化。3、大坝及干渠以及配套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土方开挖和填筑、土料场的取土及弃渣等引起的植被破坏,对施工区环境会造成一定影响。施工中的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若随意排放,将污染周围地表水环境。4、引水工程将增加受水区农业灌溉水量,使部分地区地下水位升高,在土壤含盐碱地区可能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在低洼地区,还可能引起土壤沼泽化。东线调水源地线路走向(解决华北缺水的问题)可调水量源地水质长江下游江苏扬州附近。利用京杭大运河提水北送。一路向北经黄河隧洞至山东,河北,天津;一路向东,经济南到烟台、威海大差东线工程(二)中线工程:1、移民环境问题由于丹江口水库淹没耕地20万亩和移民22万人(1990年调查),数量较大,如全部就地安置移民,将会加大库区环境压力,除就地安置一部分移民外,还可采取综合措施和外迁移民到新增灌区安置等措施予以妥善解决。2、对汉江中下游水文情势的影响调水130—140亿立方米占丹江口坝址断面径流量的1/3,占汉江流域径流量的22%,可能会引起汉江中下游水文情势变化,采取综合补偿措施后,可以基本消除不利影响。3、对中下游航运的影响调水130—140亿立方米,河道水位将下降0.6至1.0米,对航运和沿江的引水有一定影响,采取建设梯级枢纽后可以消除。4、对下游河道造床运动的影响调水130—140亿立方米(引水规模500立方米每秒),对汉江中下游出现800—1000立方米每秒的天数减少约20天,出现1000—3000立方米每秒的天数减少约100天,对汉江下游河道冲淤和环境容量有一定影响,采取引江济汉(引水500立方米每秒)补水,可以避免或减轻其不利影响(图12)。5、第一期调水对环境影响不大中线第一期工程的调水规模为80—90亿立方米。丹江口大坝加高后,丹江口水库由年调节改善为不完全多年调节,增加调节库容116亿立方米。通过合理调度丹江口水库下泄流量,调水对汉江中下游水位的影响不大,对枯水期的水位还有所改善,可保持现有水电站发电效益。中线调水源地线路走向(主要解决华北缺水的问题)可调水量源地水质从长江中游丹江口水库和三峡库区引水从长江北岸的支流汉江加坝扩容的丹江口水库引水,跨越了长江、黄河、淮河、海河、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至北京、天津较大较好(三)西线工程:1、塌岸环境问题。末段贾曲,首期明渠长16.10km。虽不长,但通水量大(152m3/s),且渠道岸坡地处阿坝州红原黄河水系沼泽地带,岩层系第四系松散、半松散层(含泥炭)软弱岸坡,明渠水力冲剧,地下水位抬高等浸润影响,边岸再造问题突出,应予重视。因地下水受输水渠排泄不畅,湿地化会扩大,对草原生态环境影响。2、“地灾”环境问题。雅砻江、大渡河、通天河等上游段及其支流“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十分显著。高山峡谷,地壳不断抬升(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河流下切作用强烈,深切河谷比降大,水力冲刷作用剧烈,降水时空不均,风化剥蚀作用和河流侵蚀作用剧烈,地震诱发次生灾害———山崩、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问题时有发生。山洪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也屡见不鲜。3、水环境问题。隧道施工产生的废碴,将产生水环境问题,很容易污染到水源。4、该地区位处高原,虽然人烟稀少但是却有很多国家级保护动物,此工程势必会引起野生动物大规模迁徙。破坏了原有的生物链和生态平衡。西线调水源地线路走向(解决西北缺水的问题)可调水量源地水质从长江上游支流雅砻江、大渡河上游,金沙江调水开凿穿过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洞引水入黄河上游较小最好方案东线方案中线方案西线方案评价优点有京杭运河可以利用,工程量很小,可调水量大。可自流供水。水质较好。青藏高原地势高于西北、华北,可自流供水,水质好。缺点黄河以南地势北高南低,需抽水北送,水质差。调水供给范围小需挖掘渠道的工程量很大。占用农田多,迁移人口多。长江上游水量有限,只能为黄河中上游的西北地区和华北部分地区供水,工程量大。1.水库诱发地震水库地震是库区岩体的地应力、库水的附加荷载及水的渗透力等因素综合作用,导致不连续面破裂活动造成。因此,西线工程从水库规模、构造条件、渗透条件、地应力和地震活动性等因素分析,均有利于诱发水库地震。2.库区岸坡变形与岸坡再造水库岸坡的稳定主要受岸坡结构、地形、地震、降雨和库水等因素的综合控制。此外,降雨也是岸坡失稳的主要诱发因素之一。3.高压涌水、高地温及岩爆在西线调水工程中,大渡河、雅砻江及通天河的不同方案均采用长隧洞穿越江河分水岭,这些隧洞埋深大,将穿越不同的地质单元,无法避开活断裂的影响,深埋长隧洞施工中将遇到高地温、高压涌水、高地应力和岩爆等灾害。其中,断层带涌水、碎屑流及软岩问题较为突出,高地温及岩爆问题也不容忽视。地下水是影响围岩和洞室安全的重要因素。南水北调与地质人息息相关----地质灾害4.冻土西线调水区处于青藏高原片状多年冻土向岛状多年冻土、季节冻土的过渡地带,冻土分布十分复杂,其中西部及西北部为片状多年冻土,向南部、东南部及东北部逐渐过渡到山地岛状多年冻土和季节冻土。季节冻土主要表现为冻胀和融陷危害,而多年冻土主要表现为融沉下陷。冻土及其冻害对引水工程的地面建筑物部分影响较为严重。5.泥石流西线调水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在调水区东部的雅砻江和大渡河流域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泥石流灾害和较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其对引水区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埋没、堵塞及冲毁大坝、抽水站厂房、隧洞进出口和引流明渠等地面建筑物。当大规模和特大规模泥石流发生时,还可能引起涌浪、溃坝灾害,给下游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其携带的大量泥沙块石入库后,也将引起泥沙淤积,减少库容和调水量。6.其他工程实施后,将使引水区及上、下游地区的区域小气候、水文、地下水、植被等发生一些改变,破坏了原有的较为脆弱的生态平衡和环境,也将诱发一些其他灾害。南水北调与地质人息息相关----地质灾害1.继续开展调水区各类地质灾害的普查工作,全面查清调水区内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特征、危害现状和程度及其对三期调水工程和引水方案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根据灾害的严重程度及其对工程的影响,以及西线工程的规划,制定具体的灾害勘测和研究计划,并逐步实施。2.利用国内外各种先进的勘测技术和手段,充分借鉴其他跨流域调水和三峡工程中的勘测经验和教训,采用勘查、测试和模拟实验、数值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必要时应建立专门的观测或监测站点,广泛搜集基础资料,以揭示各类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和发育机制,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3.针对西线工程中关键性的重大地质灾害难题,如区域稳定性与水库诱发地震灾害、深埋长隧洞的高压涌水与碎屑流、高地温和岩爆灾害,多年冻土和季节冻土的冻融及冻胀灾害,高边坡的稳定性以及大型、特大型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等,应聘请国内外专门研究机构进行专题研究和技术攻关,研究具体的防治方案和措施,或制定特殊的施工方法和工程措施。-----灾害防护建议南水北调与地质人息息相关4.加强调水工程与各类地质灾害相互作用研究。地质灾害不仅影响着调水方案以及工程建筑物的布置、结构形式、规模类型和施工方法,而且决定着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而工程的兴建又不可避免地将产生一些新的环境问题和地质灾害。因此,加强二者相互作用研究,不仅能够有效防治或避免原生地质灾害,减少或消除其对工程的危害,而且能够减少或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和发展,促进工程和环境的协调发展。5.加强各类地质灾害相互作用规律研究。各类地质灾害的成因机理虽然不尽相同,但在发育背景、条件许多方面还是相互有关联的,或互为因果,或成因相似,如水库诱发地震是库水的附加荷载、渗透水压力长期作用于某些活动或不活动断裂面形成的,通过对区域断裂活动、区域稳定性的研究,既可避免或减少水库诱发地震的发生,又可避免活动断裂和区域不稳定对坝体和其他建筑物造成危害。-----灾害防护建议南水北调与地质人息息相关谢谢观赏@WPS官方微博@kingsoftwps

1 / 2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