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剂研究进展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班级:制药1101主讲人:金紫菱小组成员:李彤、李想、李曼荣、金紫菱、姜兴昊、李盼盼前言: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医学工具的发展,而注射剂在医学工具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历史的长河中,注射剂不断更新发展,为人类的生活提供很多的便利,在未来的发展中,注射剂将逐步迈向成熟,走向完美。摘要:注射剂俗称针剂,是指专供注入机体内的一种制剂。其中包括灭菌或无菌溶液、乳浊液、混悬液及临用前配成液体的无菌粉末等类型。注射剂由药物、溶剂、附加剂及特制的容器所组成,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剂型之一。关键词:注射剂发展史针剂注射剂是指药物与适宜的溶剂或分散介质制成的供注入人体内的溶液、乳状液或混悬液及供临用前配制或稀释成溶液或混悬液的粉末或浓溶液的无菌制剂。它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最重要的剂型之一,是一种不可替代的临床给药剂型,在危重病人抢救时尤为重要。注射剂可以皮内注射,即注射于表皮与真皮之间,一般注射部位在前臂。也可以皮下注射,注射于真皮与肌肉之间的松软组织内,注射部位多在上臂外侧。另外还有肌内注射、静脉注射、脊椎腔注射、动脉内注射等给药方式供临床应用。由于注射剂疗效确切、剂量准确、定位准、起效快等优点,关于它的研究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近年来,在注射剂的新型释药系统方面有较大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新型长效和靶向注射剂,如:脂质体注射剂、长效生物降解型微球注射剂、纳米粒注射剂。新型注射剂除具有传统注射剂的优点外,还采用了现代释药技术,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目前代表着现代技术的国内外已上市的注射剂有:1.脂质体注射剂脂质体是一种由排列有序的脂质双分子层组成的多层微囊,具有类似生物膜双分子层的近晶型液晶结构。根据其结构可分为单室脂质体、多室脂质体和多囊脂质体。脂质体是类脂双分子薄膜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类似细胞膜结构的超微球体,制备使用的主要材料——磷脂质及辅料,均是生物可降解的物质。由于脂质体药物可改变体内药物动力学特性,与细胞亲和力强,缓释长效,安全无毒,具有免疫佐剂作用和促吸收效果。因此,脂质体作为一种新型的药物载体,成为当今药剂学研究的热点。肽类药物脂质体已有较多的研究,在体内显示出良好的药物效应,如干扰素作为细胞因子被用来治疗多种疾病,但它的血浆半衰期极短,且副作用大,应用脂质体包埋干扰素能显著改善其体内药代动力学,提供靶向定位给药,从而增加了干扰素的应用范围;另外,脂质体用于其它生物大分子药物如基因治疗药物也显示了巨大的优势。脂质体的注射给药途径主要有静脉注射、肌内注射和皮下注射,另外还可以在肺内、心脏或关节腔等部位注射。脂质体的类生物膜结构使得其在注射给药治疗许多疾病时具有明显的特征:1.脂质体本身对人体毒性小,且无免疫抑制作用;2.药物被包封于脂质体中,能够降低药物毒性,增强药理作用;3.脂质体制剂能降低药物的消除速率,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增加药物的体内外稳定性;4.在体内使药物有定向分布的靶向性特征。注射给药后脂质体主要被肝和脾中网状内皮细胞吞噬。2.长效生物降解型注射剂生物降解型聚合物微球已被证明是有效的抗原提呈系统,可提高抗原的免疫原性,诱导并调节体液与细胞免疫,减少疫苗的接种次数,制成注射用灭菌粉末后注射部位副反应轻微。利用基因重组、生物合成及化学合成获得的纯亚单位、合成肽疫苗等,结构简单,易于纯化,安全稳定,但是,抗原的纯化导致其免疫原性减弱,难以诱导良好免疫保护性的应答,因此必须使用免疫佐剂增强免疫效果。1979年Preis等用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包埋牛血清白蛋白制成片状制剂,植物动物皮下获得了与福氏完全佐剂作疫苗佐剂相当的免疫效果,且没有发生免疫耐受现象,从此开始了用聚合物材料作为疫苗载体的研究。同时疫苗抗原的结构为糖蛋白、多肽,也有多糖、脂类、核酸等在体内收到酸、碱及生物酶的作用,抗原的高级结构已被破坏、发生降解或排出体外,因此传统的免疫手段疫苗初次注射后,在一定时间内,需再进行多次加强注射,才使人体获得尽可能高的抗体水平。3.纳米粒注射剂直径大小以纳米计的微囊和微球称毫微囊和毫微球,统称毫微粒或纳米粒。纳米球为骨架型结构,药物可吸附在其表面,包封在其内部,或溶解于其中。研究表明,植物动物的不可降解材料的致癌作用与微粒粒径有关,而与其化学结构无关,因此降低注射用微球的粒径,可以改善生物可接受性。纳米粒属固态胶体粒子,粒径1~1000纳米,可作为理想的静脉注射的药物载体,最小的毛细血管直径约4微米,可允许纳米粒轻易通过。作为药物载体,纳米粒具有如下特征:1可制成缓释药物,延长药物作用时间;2有靶向输药功能,从而显著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3可提高药物稳定性,有利于储存;4可改变膜运转机制,增加药物对生物膜的通透性,有利于细胞内药效的发挥。在我国,中药的发展源远流长,是我国医学领域上的一大特色与专长。在古代,中药的使用方法多为加热煮沸,提取药汁口服,或为捣碎敷贴于伤口处,以达到治疗效果。但这种给药方法不仅会造成部分的药品浪费,而且起效慢,药效短。中药注射剂的诞生把这种问题迎刃而解。中药注射剂的发展引起医学界广泛的关注与重视。我国20世纪40年代,在战火硝烟的太行山根据地,柴胡注射液的创制成功,首开中药注射剂之先河。现在大型综合性医院常用的中药注射液品种主要针对心脑血管疾病、感染、肿瘤、感冒等疾病。目前,我国中药注射剂约有141个品种,400多家生产企业生产。2011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到中药注射剂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65000多份,其中70%是源于不合理应用。因此,临床上如何合理应用中药注射剂,增加中药注射剂应用的安全性,成了许多临床医师关心的问题。但中药注射剂的使用也有一定的注意事项。是药三分毒。药品同任何事物一样具有两面性,即治病或产生毒副作用,甚至致命,无论西药、中药或是生物制剂,在临床出现ADR都是难免的。中药注射剂多为静脉直接输注,ADR发生率高于其他传统中药制剂,属正常现象。西药注射剂同样存在ADR,而且发生率更高,反应更严重,影响面更广。如青霉素过敏率可高达到10%,大约平均每10万次注射可发生10~40次。药物过敏死亡的病例中,约75%为青霉素所致。氯霉素损害造血系统,四环素对骨骼有损害,链霉素、庆大霉素有耳毒性和肾毒性。通常认为比较安全的阿米卡星注射液、林可霉素注射液、环丙沙星注射液和克林霉素注射液同样存在严重不良反应,头孢菌素类注射液以其抗菌谱广、作用强、疗效好、安全、低毒等特点,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有关该类药物ADR报道同样不少,有人总结出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有七大ADR,有人称抗生素是ADR冠军,可以说,找不出一个没有ADR的药物。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连达说:/西药的ADR远远高于中药,美国上个世纪50年代氯霉素造成1000多人死亡,上个世纪60年代反应停造成1万多名婴儿畸形等等,西药有更多的ADR,但是从来没有人说要取消西药,盲目地说取消中药是不科学的。刺五加事件中,媒体将矛头直指中药注射剂,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翟华强博士说:/这次事故始作俑者并非中药,而是注射剂的生产安全环节出了问题,这种问题,西药注射剂同样有可能遇到,统计显示,中药注射剂的严重ADR致死率要低于西药注射剂。当然。中药注射剂的优势也显而易见。中药的疗效有几千年的医疗实践证明;中药注射剂疗效的提升也是铁的事实,短短的几十年,中药注射剂发展到百多个品种,也证明了它的生命力。弥补了传统制剂和西药注射剂的不足中药注射剂是我国特有的中医药创新剂型,优势十分明显,首先它突破了中药传统的给药方式,克服了传统中药制剂起效迟、作用慢、剂量不易控制等诸多缺点,在治疗急、危、重、疑难病方面发挥了简、便、验、廉等优势,同时,它具有作用较强、危害程度小、疗效确切等特点,在很多方面弥补了西药注射剂的不足,极大地推动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以上就是注射剂的发展历程。在未来的医学领域中,注射剂将会更加完善成熟,扮演起更多实用重要的角色。参考文献:[1]陈建玉,张惠霞.从清开灵ADR/ADE报告和說明书分析看儿童安全用药[J].中国药物警戒,2010,7(7):417-420.[2]丁选胜.中药注射剂安全应用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432-433[3]黄元,任经天,郭晓听.从复方丹参注射液配伍研究探讨配伍对中药注射液安全性的影响[J].中国药物警戒,2010,12(7):738-740.[4]任德权,张伯礼.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8-9.(收稿日期:2012-09-08)1998,16(2):19.(10):44-45.[5]林育华.中药注射剂若干问题刍议[J].中国现代中药,2006,8(9):4.[6]秦少良.氯霉素的不良反应1例报告[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4,2(12B):128.[7]王迎新.药理学,第1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36.[8]戴菁菁.四种注射液有不良反应[N].北京青年报,2003-12-24(2).[9]沈昀.西药的不良反应远高于中药[N].南方日报,2007-05-13(4).[10]翟华强.专家看新闻别一感冒就打点滴[N].健康时报,2008-10-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