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方法投入产出表是投入产出法的基础。在实际分析和规划宏观经济计划、战略时,必须首先要编制投入产出表,同时,投入产出表编制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投入产出模型效果的好坏。而根据投入产出法的基本特点和假设,投入产出表的编制需要解决一系列的编制方法问题,了解这些问题将使我们更加认识投入产出法的特点和问题。第一节关于部门的分类和组合问题在做任何宏观经济分析时,按一定的口径将宏观经济分类是必须的。而分类的方法往往是由宏观经济分析的具体方法所决定的,因而投入产出表的分类方法是由投入产出法的特点和假设所决定的。前面投入产出法的基本假设“纯部门假设”实际上规定了投入产出表分类方法的根本原则。按照这个原则,投入产出表所要求的部门分类原则为:产品的消耗结构相同,工艺技术相同,经济用途相同。即投入产出表中的部门是根据上述原则组成的同类产品的综合体,也叫“产品部门”或“纯部门”。“纯部门”的这种要求,主要是为了确保投入和产出之间的线性关系(线性方法应用),或者说为了确保直接消耗系数计算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保证投入产出表的数据能正确体现部门之间的生产技术联系。很显然,这种理论上的分类要求在实际中是很难完全做到的,如果要尽量接近这个要求,就必须要把部门划分得很多、很细。但由此又会产生新的问题,主要有:(1)随着产品序列的增加,对分类的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加工的计算工作量会越来越大。(2)部门分类太细、部门数目增多,则表格的填满率可能非常低(例子),即说明投入产出表的利用效果低。(3)计算机的内存容量是一定的,部门如果太多将影响到逆矩阵的计算,最终影响到投入产出模型的应用。所以,在实际应用中,投入产出表部门的分类只能做到相对的“纯”,应根据实际条件的可能尽量达到其要求。大量的经验表明,价值形态的投入产出表一般为100个部门左右,实物投入产出表一般为200个部门左右是较为合适的。一般来说,在设计投入产出表的部门分类的大小时,主要考虑下面的元素:(1)目前实际中宏观管理和统计指标划分的粗细程度;(2)目前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实际水平;(3)目前实际中经济管理和统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能力;(4)编制投入产出表工作量的大小。总之,投入产出表中的部门分类问题,可能是编表过程中最为重要和困难的问题。因为实际编表中,往往部门分类的情况与“纯部门假设”相距甚远。我们仍要进一步认识和解释的问题是:为什么在实际编表中,部门分类远远达不到“纯部门”要求时,我们仍能应用投入产出法呢?怎样认识假设条件与实际应用条件之间的关系呢?第二节数据资料的搜集、加工和整理问题上节说明投入产出表的分类假设与实际的可能之间是相距甚远的,但在具体搜集数据资料时,仍必须尽量坚持“纯部门假设”的要求。因此,在实际编表过程中存在一个如何搜集资料并对现有资料进行调整的问题,也就是科学地分解、补充、分摊、推算等方法的问题。这样才能从实际出发适应投入产出表的要求。1、数据资料的搜集方向和来源不难理解编制投入产出表最困难、最复杂和工作量最大的问题,就是取得有关准确、可靠的数据资料。投入产出表数据资料的搜集和填写,一般有两个思路或方向:(1)按投入(纵列)方向搜集、推算和填写。亦即主要根据各部门或企业的成本、财务资料来进行。(2)按产出(横行)方向搜集、推算和填写。亦即主要根据各部门的产品分配和流通统计数据来进行。从理论上说,最好的方法是同时两个方向入手、双管齐下,以便于相互核对,经过调整后获得准确性更高的数据。值得指出的是,实际情况是产品的分配和流通渠道较复杂,缺乏统计数据,企业对自己生产的产品的去向更是知之甚少,这就使得按产出去向搜集数据和填写投入产出表比较困难。相反,一般各种统计核算制度却为从投入方向即按成本结构搜集基础资料提供了可能,这些基础资料经过调整是可以适应投入产出表要求的。2、按“纯部门”要求调整现有核算资料的问题将现有的企业统计数据调整为按“纯部门”计算的数据,其基本思路和方法主要是将工业企业的现行统计数据分解为两个部分:属于本部门产品产值及其物资消耗构成等部分,两个部分非本部门产品产值及其物资消耗构成等部分。如果把每一个企业或部门的数据分解为两个部分,则我们就可以通过把属于非本部门的数据从该部门或企业的总产值和各种物资消耗总量中剔除,并加到相应的部门或企业在总产值和物资消耗总量中去,还要加上其它部门或企业的数据中属于本部门的部分的思路或方法来调整有关的数据。这种调整可以用下式进行:nijijinijiijejcjXXXX11式中,cjX——为j产品部门(“纯部门”)的产量或产值;ejX——为j部门按企业部门计算的产品产量或产值;ijX——为j企业部门生产的非部门(属于i部门)产品的产量或产值()ji;jiX——为I部门生产的j部门的产品产量或产值()ji。同样,对于其它数据(中间产品、直接消耗系数、最终产品和净产值)的调整也按同样的思路和方法来进行,当然,特别是对于最终产品和净产值有关部分的调整可能要复杂得多。最后,在上述调整完成后,还应该通过一定的方式来检验是否出现了调整误差,一般来说,调整前和调整后的数据应该保持一定的关系:例如:icieXX即各部门总产值经过部门调整后按“纯部门”计算的总产值之和,应该等于按调整前口径计算的总产值之和。还有:nicjijcicnjijcnjinxyx11),,2,1,(即“行”的合计应该等于“列”的合计。ijeijcxx,icieyy等等。第三节固定资产折旧和更新、进出口问题的处理在前面阐述投入产出法的原理时,我们抽象了固定资产折旧和更新以及进出口等因素。但在实际编制和应用投入产出表则必须反映和处理有关的内容。1、固定资产折旧和更新的处理我们知道在实际中,固定资产等生产资料在再生产过程中的周转与劳动对象是不同的,它们存在着实物形态的一次性更新与价值形态的多次性补偿之间的矛盾。这样往往使得当年的折旧数额与更新所需数额不一致。一般来说,在实物投入产出表中,由于垂直方向上不能相加,所以固定资产的不能以折旧的形式在纵列栏中出现。因此,只能在产出方向的最终产品栏内单列一项“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和大修理”。即使这样,在实际中这方面的数据也是较难取得的,同时“更新”与积累也是不容易区别的。在价值形态投入产出表中,可以将固定资产折旧放在第一部分与第三部分之间,而对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和大修理的处理方式则有以下三种:(1)从固定资产的实际补偿情况考虑。一般来说,各部门提取的基本折旧和大修理折旧,形成了固定资产简单再生产的专用基金,其中一部分真正用于固定资产的更新和大修理,一部分用于基本建设,还有一部分用于增加流动资产。那么这里的处理方法是,只将实际用于固定资产补偿的部分列入“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和大修理”项中,而将其余部分列入当年的积累中。(2)不论固定资产简单再生产基金用于何处,一律处理为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和大修理部分,使得其与折旧提取额相等。(3)将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和大修理与当年积累合在一起计算,形成固定资产的总投资。总起来说,第一种方式是最理想的,但一般其资料难以得到;第二、第三种方式虽不太真实,但其资料容易取得,容易处理。从上面的处理方式可看出,其处理的基本原则是:必须保证投入产出表中“行”和“列”的相等关系。2、进出口问题的处理与离开生产过程作为最终产品的出口产品不同,进口产品一般会有一部分用于生产消费。因此,它在表内的处理不象“出口”那么简单。通常有两种典型的情况:当进口产品在生产消耗中数量不大时,可以总起来在表中第二部分作一列(差额法)。当进口产品在生产消耗中数量较大时,可以在流量表中将国内生产和进口分列,即较为详细地处理进口产品在生产中的具体消耗情况(矩阵法)。下面简要介绍差额法:所谓差额法就是在最终产品栏内单独列一列进口项(M),并作为模型的外生变量。)()(,1MYAIXMYAXMEYAXXd式中,dY——为本国使用由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列向量,Y——为本国生产供本国使用的最终产品加上出口的列向量(EYYd),E——为进口产品列向量,M——为进口产品列向量。这个模型的弱点是,没有考虑进口产品与国内生产之间的联系,也没有反映进口产品的实际使用去向。至于关于矩阵法的介绍,将放在第六章,因为矩阵法与地区投入产出模型的方法基本一致。第四节“价值表”的计价和流通部门的分解1、价值形态投入产出表的计价问题价值形态投入产出表的编制,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计价问题,即采用什么价格来计量的问题。生产者价格和消费者价格一般来说,产品的价值和价格的形成分为两个阶段,即产品在直接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价格和包括流通过程(生产在流通中的继续)在内所形成的完全价值;与上述两个阶段价值形成相适应,也存在两种价格形态,即所谓生产者价格和消费者价格。我国的价格形成过程如下:生产成本生产单位利润税金运费商业、批发部门费用工业品出厂价格或农产品收购价格购销差价或批零差价消费者价格(最终消费价格或购买价格)所谓生产者价格是指在直接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价格,它仅包括工业产品的出厂价或农产品的收购价,而不包括由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的继续而引起的流通费用或流通加价。所谓消费者价格又称购买者价格或最终消费价格,通常是指销售价格或零售价格。按消费者价格计价的优点是:能全面反映现实国民经济的周转,资料容易取得。其缺点是:会造成直接消耗系数的不真实和不稳定,将产生重复计算的现象。按生产者价格计价的优点是:可以在投入产出表内排除由于运输的远近、流通环节的多少给价格带来的影响,从而能够保持直接消耗系数的真实和稳定;同时在投入产出表中将单列出流通部门,以真实地反映出它与各部门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利用生产者价格计价,可以在表内避免重复计算的现象。其缺点是:有关数据资料不易取得,不能完全反映产品的生产价值。下面假设一个三个部门(农业、工业、流通)的数列,以说明按生产者价格和按消费者价格编制的投入产出表的联系和区别。按生产者价格计算的投入产出表农业工业运输、物质供应、商业最终产品总产值农业10(2)30(5)020(5)60(12)工业10(3)100(15)10(2)80(20)200(40)运输、物质供应、商业52040净产值355052总产值6020052按消费者价格计算的投入产出表农业工业运输、物资供应、商业最终产品供应总产值运、物、商合计农业12(10+2)35(30+5)025(20+5)601272工业13(10+3)115(100+15)12(10+2)240(200+40)20040240运输、物资供应、商业————————52-52——净产值355040总产值6020052因此,在实际编制投入产出表时,可以在对各方面情况作出全面权衡后,再决定选择采用那种价格。在条件允许时,应尽量采用生产者价格来计价,或者是分别计算两种不同的价格,以便比较。(2)不变价格与可变价格以不变价格计价,较能准确地反映投入产出表中部门之间的生产技术联系,亦即能准确反映直接消耗系数的真实性,使投入产出表较好符合实际情况。而以可变价格计价,虽然会影响到直接消耗系数的准确性,但却能较好地反映出短期产品供求变化的趋势,对于预测产品生产的短期趋势有一定帮助。2、流通部门费用的分解如果要按照生产者价格编制投入产出表,就必须从现有的统计和调查数据资料中分解出流通部门的费用,一般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一般来说,从企业产品购进来源情况看,大致可分为三个渠道:一是从产品生产单位直接购进;二是从其它单位调剂进来;三是通过中间环节,即从物质批发部门或商业部门购进。第一种产品来源的情况,一般其产品的运费比较明确,较容易分解;第二、第三种产品来源的情况,一般只知道供应单位到使用单位的运费,而不知道生产单位到供应单位的运费,则分解就较为困难。一般采用的方法是,重点核算主要原材料产品的运费,而对一般产品则进行抽样匡算。第五节实物——价值投入产出模型建立实物——价值投入产出模型的意义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如何使投入产出表的编制,能够更多地利用现成的统计资料。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