嘲讽他国抗疫,“狭隘的优越感”要不得近日,网上流传一张图片:一家粥店门口悬挂一条“热烈庆祝美国疫情祝小日本疫帆风顺长长久久”的横幅。经媒体确认,情况基本属实,随后店铺也及时撤下横幅。这属于极端个案,但也真实反映了在现实中、尤其是网络上存在着的嘲讽他国疫情和防控的偏狭情绪和观点。这些情绪和观点尽管是少数、是支流,但同样不能放任自流。当前,国内疫情防控形势越来越好,而其他一些国家的疫情扩散蔓延反而愈发严重,但这绝不应当成为“狭隘的优越感”的来源。恰恰相反,中国是最早遭受疫情冲击、也是截至目前受影响最大的国家,更应对其他国家目前的遭遇感同身受。此前,看到塞尔维亚驻华使馆列出的急需医疗设备及产品清单,网友们纷纷帮忙转发扩散;来自中国民间捐赠的防护物资,正通过不同渠道抵达急需援助的国家。中国人民的爱心感染了越来越多人,这样的善意还应当持续传递下去。病毒是全人类的“公敌”,团结一致才能战胜。在疫情中经历过起落、体味过苦难的我们,相信比任何人更能理解这其中的滋味和道理。我们当然有理由为疫情防控取得的成绩感到骄傲,也应当为国家的制度优势和每个人的辛苦付出而感到自豪。但这不是贬低别国防控举措、嘲笑他国特殊国情和文化的理由。实际上,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殊性,在疫情面前也不存在一套可供复制粘贴的万能公式。中国的经验值得借鉴,但如果认为只是简单照搬照抄就能遏制病毒传播,也并不现实。我们鼓励的是,放下偏见和不切实际的优越感,本着实事求是、解决问题的真诚态度进行讨论、交流乃至批评、反思。疫情是一场灾难,但如果态度正确、措施得当,同样也可以转化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宝贵经验。一些网友之所以对某些国家存在极端的情绪,是因为我们在抗疫路上,也遭受了一些来自他国的冷嘲热讽甚至是歪曲、造谣和歧视。但受到不公正待遇,不是我们可以不公正的理由。我们更要意识到,一些国家的少数人决不能与大多数国民划等号,少数西方狭隘的媒体和政客更不能代表整个国家的主流民意。“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中国加油!武汉加油!”自疫情在中国爆发以来,来自世界各地的援助、来自全球网友的声援也不断感动着我们。在今天这样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中,偏激、狭隘甚至歧视不可能让人与人之间更好地相处。对于那些挑衅和不公正对待,我们自要坚决反对、反制。而从个体、舆论的角度出发,我们不妨传递更多善意,搭建起沟通、理解的桥梁。在这次疫情中,如何看待我们自己,如何理解他国、他人,又何尝不是一次国民心态的历练与成熟。危难之中,我们看到一些国家画地为牢、以邻为壑。但更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人间真情、大爱无疆。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中国这些原则和理念所体现的精神价值,不仅是托举全球合力抗击疫情的重要贡献,也必然要转化为具体实践,这正体现在你和我的一言一行之中。用力记住不幸,更努力寻找确幸在这场猝不及防的疫情中,不少人重新捧起了那些“沉重的书籍”,比如加缪的《鼠疫》、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普雷斯顿的《血疫——埃博拉的故事》、毕淑敏的《花冠病毒》……这些疫病灾难类文学作品,或是虚构,或属纪实,但都击中了读者的软肋,也受到了格外的关注。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人类总是渴望平安,但灾难却从未远离过人类社会。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说,无论是虚构还是非虚构的作品,很多都是写照现实。从病毒的肆虐蔓延到市井的人间百态,从英雄的舍命相争到个体的命运起伏,这些细节描写就像是一种“神预言”,与现实发生的状况多有相似,由此产生了极具张力的纠葛:荒诞、无奈、疼痛、分离、真诚、牺牲、成全、坚守……正是在感同身受的情感里、在设身处地的思考中、在意味悠长的警醒里,文学与心灵产生了共鸣,虚构与非虚构的界限被打破。这是疫情文学当下流行的精神意义,也是灾难作品长久不衰的现实价值。毫无疑问,或许从中读出了苦难。一场疫情,侵害的不仅是人的身体,更有心灵上成年累月的伤痛。加缪写道,“鼠疫带来的梦魔将永远萦绕奥兰人的心头,如这荒谬的世界。”尽管《鼠疫》里的世界是荒诞的,但人们对疾病的恐惧是真实的,对死亡的悲伤是真切的。如果说文学里的情节刷新着认知,那么现实里的情景就在冲击着心灵。在眼下这场史无前例的疫情中,许多同胞失去了生命,一些家庭遭受了重创,所有人都遭遇了考验……铭记那些犯过的错、经历的痛、面临的困,铭记那些离去的兄弟姐妹、骨肉同胞,才能让逝者长眠,让心灵永恒。不出预料,也会从中萌生起反思。正如有人说,面对灾难“不哭,也不笑,而是去理解”。在灾难中思索人性与文明,是这些有关疫情的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每一次灾难都是一场噩梦,关键是梦醒时分的沉淀与洞察。雅典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不仅用史家的冷峻记录下了灾情,更洞悉了灾难之后制度的败坏和人性的凋谢。后人由此发出警示:“瘟疫消灭的不只是雅典人的身体,它更摧残了雅典人的灵魂和德性。掩埋在人性深处的脆弱、自私和邪恶在瘟疫的阴影下乘机复出。”可以说,比瘟疫更可怕的是灵魂的沉沦。越是灾难降临的时刻,越需要呼唤文明之光、坚守人性本质。但请相信,定能从中寻觅到希望。灾难,是人类无奈的“悲怆奏鸣曲”,也是闪烁人性光辉的“命运交响曲”。在马尔克斯的笔下,“哪里有恐惧,哪里就有爱”,疫情与爱情互相成就;在加缪的眼中,“即使世界荒芜如瘟疫笼罩下的小城奥兰,只要有一丝温情尚在,绝望就不致于吞噬人心”,悲凉之外总是维系着希望。当方舱医院里跳起久违的舞蹈,当各地工厂中响起机器的轰鸣,当援鄂医疗队受到至高的礼遇……蓦然发现,我们不只有肝肠寸断的悲伤,还有高风亮节的精神,更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实际上,无论是神话的浪漫想象,还是文学的灾难哀歌,不管是史家的冷峻直书,还是哲学家的深邃思考,归根结底的母题都是如何认识灾难、记录灾难、铭记灾难、反思灾难。对作家们而言,“当我们真的写不出优质的灾难文学时,不如就喊一声:加油!这比硬写、瞎写、乱写要强。”而对读者来说,不妨翻开轻盈的书页,阅读其中每一个隐喻;细数度过的时日,记住当中每一种情感。来一场内心的洗礼、精神的涤荡,让我们不至于健忘、更不至于傲慢。“过去的终将过去。”用力记住不幸,更努力寻找确幸,或许这才是阅读灾难文学最该有的样子。直播又双叒叕火了!这一次,为哪般?“云卖课”“云售车”“云看房”……最近,直播电商有点火,各行各业的从业者纷纷加入直播大军,从导购到企业高管,从健身教练到市长县长,纷纷变身主播登上屏幕,在一场场线上集会里各显神通,开掘消费需求,有人将这种浮在“云上”的商业形态概括为“直播经济”。作为一个生活语汇,直播早已不那么新鲜,自2016年直播平台在我国兴起以来,便一路高歌猛进、势头不减。作为最火热的新兴商业模式之一,2019年中国直播电商行业总规模一举超过4000亿元,诞生了“5分钟卖掉1.5万支口红”的带货纪录。当本就方兴未艾的直播电商,遇上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二者之间相互作用,在倒逼企业加速拥抱数字化的同时,为直播经济又添了一把火。对于许多企业而言,这是一次破釜沉舟式的转型。疫情发生以来,出于疫情防控需要,门店暂停营业,线下消费停滞,拓展经营渠道,探索数字转型,成为企业在困境中求生的重要路径;对于更多用户来说,这也是一次足不出户的选择。当“宅”成为大部分人的生活常态,直播不仅实现了所见即所得的消费体验,用户之间的交互,形成了万人同购物的特殊体验,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自身的社交需求。疫情带来的线下消费阻滞与需求累积后的线上市场复苏如同两个咬合紧密的齿轮,在直播电商的引燃下,共同释放出被疫情抑制的商业能量。作为一种新商业模式,直播经济的再度火爆值得瞩目,但更应该看到的是其背后所折射出的经济潜力。如果将直播电商比作冰山浮出水面的冰凌,透过水面,我们能看到中国经济蕴藏着的巨大能量。从供给侧来看,有观点将物流视作是电商的“咽喉”,只有货能顺利发出,才能最终转化为效益。事实上,直播经济之所以能广泛兴起,除了不断提升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我国覆盖城乡、庞大高效的物流体系。疫情期间,如同毛细血管般延伸到各地的快递物流业不仅肩负起海量的网购需求,更衍化出智能快递件投递模式、无接触服务等新技术、新玩法。从需求侧来看,直播经济的加速推进,也映照出我国强大的国内市场和广阔的内需空间,被疫情抑制的旺盛需求,通过直播电商找到出口,从线下大量涌入线上得到释放。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时,1到2月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强势增长,这些正是中国经济韧性和活力的生动注脚。放置在更长远的时间坐标轴来看,直播经济作为一种经济样态加速成型,可以说是疫情考验下中国经济肌体进化出的“免疫力”。历史地看,人类和疫魔抗争的历史,也是一部社会经济的变革史,当疫情为全社会按下暂停键的同时,也在倒逼着我们思考更有效的技术手段和组织模式,来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有效应对下一次危机。正如17年前非典过后,数字移动技术和互联网开始在中国崛起,当下直播经济驶入快车道,数字化进程在全社会加速驱动,这也是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危机中的机遇。对于身处数字化浪潮中的我们而言,与其被迫接受,被甩到边缘,不妨主动拥抱,抓住机遇在新一轮市场竞争中,占据更加有力位置。这正是:直播疫情一相逢,便释放磅礴力量。发展若计久长时,又岂能闪躲退却。“回国添乱”?何必用舆论标签污名他们“终于等到0!”今天国内本土新增病例为零,许多网友都在为这一消息感到振奋。然而,境外输入确诊病例新增34例,提醒我们,随着新冠疫情全球升级,入境人员管理成为防控重点。数据的起伏,影响着社会心态的波动。这段时间,入境人员频频成为舆论焦点,个中态度值得辨析。有一种声音,分贝较高,称入境的海外留学生与华人华侨为“回国添乱”“千里投毒”。一时间,不少诸如“中国式巨婴”“豌豆公主”的标签、言论在各处散布,给入境人员带来不小困扰,形成较大压力。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声音,与近来发生的几件事不无相关。一是,一位在酒店隔离的海归女孩,坚持要喝矿泉水,“否则活不下去”,与防疫人员发生争执;二是,一位澳籍华裔女士不隔离、不戴口罩、外出跑步,不配合防控工作,最后被外企解雇;三是,一些入境病患虚假填报信息、瞒报身体状况,让防控工作较为被动。凡此种种,一经曝光后,人们深感震惊与气愤,担心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效遭到毁坏。忧之深,责之切,难免有一些人在发表看法时用词偏激、表达偏颇。但是,这样的舆论声势把在海外的“祖国的孩子”排挤开来,对入境人员进行了“一刀切”,非但不友好,而且与疫情防控无益,应该予以警惕。疫情面前,境内境外一视同仁。国门要挡住的是病毒而不是自家同胞、国际友人。无论出于工作需要还是救治需求,入境人员只要遵守疫情防控规定、严格落实防控要求,如实填报信息、踏实隔离观察,任谁都是可以安心放心的。对公众来说,经历了前一段时间的全民抗疫,对疫情有了科学理性认识,应该有足够信心和能力来防范病毒,而不必过激反应、过分恐慌,甚至偏激攻击。应该看到,在入境人员中,言行不当的人属于少数。我们要把个体与群体区分开来、把少数人与多数人区分开来。那些把个别行为放大、把偶发当经常的现象,很容易引致不必要的负面情绪,甚至出现“污名化”倾向。这样的“有色眼镜”,应该摘掉。全球齐心抗击疫情,需要的是共同体意识与行动。还记得抗疫初期,国内防护物资紧缺,无数华人华侨、留学生用自己的力量为国内购置、捐赠、运送物资,那架没有乘客的“口罩航班”仍历历在目。可以说,华夏儿女无论走在哪里,都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液;无论身在何方,也都有对祖国母亲的眷恋。疫情当前,我们不会也不能放弃每一个中华儿女,不会也不能拒绝每一个帮助过中国人民的友人。偏见是最大的误解,互谅是融冰的良方。这几天,有一位从意大利回国的留学生辗转28小时,一路不吃不喝、不摘口罩、不上厕所,被称为“教科书式回国”。一位法国归国留学生说,“心理上的煎熬让我选择回国,但我不希望给国家增添任何麻烦”。抗击疫情,不当“麻烦制造者”,也不恶意攻击他人是“麻烦制造者”,我们一起使劲、一起加油,这次病魔终会被战胜。能跟疫魔斗,能把吃播迷,这届90、00后青春不一样战“疫”中,咽拭子采集员被称为“与死神打交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