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说课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第一课时)(选自人教版高中数学第一册(上)第三章第五节)教学思路与认识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一.教材分析(1)《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是数列这一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数列求和的基本工具。它不仅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如储蓄中分期付款的有关计算,而且它是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载体,公式推导中所使用的错位相减法是数列求和的一个重要方法,公式推导过程中所渗透的类比、化归、分类讨论、整体变换和方程等思想方法,都是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中必备的数学素养.(一)从本节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来看一.教材分析(2)(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及其运用,理解公式的推导。能力目标:通过对公式推导方法的探索与发现,向学生渗透特殊到一般、类比与转化、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和逆向思维的能力.、设计意图::体现了数学教学的首要环节----基础知识的落实、基本技能的形成,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通过思想方法的渗透以及思维品质的锻炼,从而让学生在能力上得到发展.情感目标:通过对公式推导方法的探索与发现,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渗透事物之间等价转化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一.教材分析(3)(三).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及其运用,理解公式的推导。难点:理解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推导方法---错位相减法及公式的灵活运用。设计意图:这样确定重点,既能夯实“双基”,又凸现了掌握知识的三个层次:识记、理解和运用.而公式推导用到了多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所以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二.教学方法(1)(一).从学生的认知角度来看学生很容易把本节内容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从公式的形成、特点等方面进行类比,这是认知的有利因素.认知的不利因素有:本节公式的推导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有着本质的不同,一个是倒序相加,一个是错位相减,这对学生的思维定势是一个突破,另外,对于q=1这一特殊情况,学生往往容易忽视,尤其是在后面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出错.(二).学情分析教学对象是刚进入高中的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也初步形成,但由于年龄的原因,思维尽管活跃、敏捷,却缺乏冷静、深刻,因而片面、不够严谨.(三)、类比探究发现法:对公式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与理解公式的来龙去脉,掌握公式的推导方法,理解公式的成立条件,充分体现公式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我采用“类比探究发现法”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从等差数列前n项和从公式的推导方法中挖掘出数列求和的实质---利用性质将前n项和中抽象的项的运算转化为具体的项的的运算,类比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思路推导出等比数列前n项和从公式,把整个探索过程分为呈现问题、探索公式、总结公式、应用公式四个阶段.新课标理念倡导“以人为本”,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指导学生学会“类比探究发现法”的学习方法,从类比中探索研究从而找到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使学生不断形成勤于思考,实践“类比探究发现法”这一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地反映了教学内容,使学生思维活动得以充分展开,从而优化了教学过程,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二.教学方法(2)三.教学过程(1)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出问题第二环节:类比引导探索发现第三环节:发散思维深化目标第四环节:课堂演练巩固提高教学过程第一层:回顾相关知识第二层:类比发现思路第三层:展示推导过程第一方面:反思推导过程第二方面:集思广益第三方面:分析公式特点第五环节:总结反馈布置作业学生是认知的主体,设计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尽可能地让学生去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四.教学过程(2)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甲、乙二人约定在一个月(按30天)内甲每天给乙100元钱,而乙则第一天给甲返还一分,第二天给甲返还二分,即后一天返还的钱是前一天的二倍。问谁赢谁亏?(一)、数学游戏问题:设计意图:①更加有趣又贴近生活②蕴涵公比分别为q=1与q≠1两个等比数列,开门见山,体现分类讨论思想,直击学生易错点四.教学过程(3)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2)(二)、数学建模(应用问题数学化){an}:100,100,100……100q=1{bn}:1,2,22……229q=2S30=100+100+……+100与T30=1+2+22+……+229比较大小,求和问题如何化简?(三)、给出课题: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具体问题一般化)等比数列{an}当q=1时,Sn=a1+a2+a3+……+an-1+an=na1当q≠1时,Sn=a1+a2+a3+……+an-1+an=?如何化简?(一)回顾相关知识:四.教学过程(4)第二环节:类比引导探索发现(1)设计意图:建立联系扫清障碍突破难点。再次揭示倒序相加法的实质,利用其“等差”特性将前n项和中抽象的项的运算转化为具体的项的的运算的数学思想。为发现错位相消法埋下伏笔。2、等差前n项和从公式及其推导方法、思路核心?1、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有什么性质?3、数列求和的是关键什么?四.教学过程(5)第二环节:类比引导探索发现(2)(二)类比发现思路1、引导学生从事物的表象(手段)看事物的本质(求和本质)。类比等差前n项和从公式的推导思路核心------利用其“等差”特性将前n项和中抽象的项的运算转化为具体的项的运算的数学思想。2、利用其“等比”特性,每项乘q得qSn,观察Sn、qSn两式中相应项的位置关系----发生错位。。3、Sn、qSn两式中出现众多公共项,相减,求和中抽象的项的运算转化为具体的项的运算,得出公式。n1a(1-q).(1)1-qnSq由Sn=a1+a1q+a1q2+a1q3+……+a1qn-2+a1qn-1①qSn=a1q+a1q2+a1q3+……+a1qn-2+a1qn-1+a1qn②①—②得:Sn(1—q)=a1—a1qn(三)展示推导过程第二环节:类比引导探索发现(3)四.教学过程(6)得到:等比数列{an}前n项和11)1(111qqqaqnaSnn二者不能兼容体现分类讨论的必要性甲得到:230–1(分)=10737418.23(元)乙得到:3000元甲赢数学游戏问题答案:结合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qn-1,如何把sn用a1、an、q表示出来?(引导学生得出公式的另一形式)第一方面:反思探求公式方法错位相减法:由前面证明过程的分析Sn—qSn这一思路正是用等比数列“等比”的特性,让Sn、qSn两式中相应项发生了错位,出现众多公共项,两式相减,求出Sn。我们把这种方法叫错位相减法.那么与是否可以起到同样的化简效果?设计意图:体现思维的批判性,择优选取,揭示化简本质.为学生熟练掌握错位相差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三环节:发散思维深化目标(1)四.教学过程(7)nnnnSqSSqS21第三环节:发散思维深化目标(2)四.教学过程(8)Sn=a1+a1q+a1q2+a1q3+……+a1qn-2+a1qn-1(1)qSn=a1q+a1q2+a1q3+……+a1qn-2+a1qn-1+a1qn(2)=a1q-1+a1+a1q+a1q2+a1q3+……+a1qn-2(3)q2Sn=a1q2+a1q3+……+a1qn-2+a1qn-1+a1qn+a1qn+1(4)(1)–(2)(1)–(3)(1)–(4)效果如何有何启发1nSq四.教学过程(9)第三环节:发散思维深化目标(3)等比定理法qaaaaaaaaaaaannnn1213212312............Sn=a1+a1q+a1q2+a1q3+……+a1qn-2+a1qn-1=a1+q(a1+a1q+….+a1qn-3+a1qn-2))递推思想法设计意图:以上两种方法都可以化归到关于Sn的一个递推式Sn=a1+qSn-1,从而求出Sn:以疑导思,拓展学生思维。第二方面:集思广益四.教学过程(10)第三环节:发散思维深化目标(4)第三方面:分析公式特点:1、注意q=1与q≠1两种情形2、3、加上通项公式an=a1qn-1,五个量n、a1、q、an、Sn中,可解决“知三求二”问题。qqaaqqaSnnn11)1(11q≠1时,特点:每个公式中都是含有四个量,知三求二,四个量中必含a1、q两个量。1111例1:求等比数列,,,,前8项和.248166311111、等比数列,,,,前多少项的和是?248166411112、等比数列,,,,求第5项到第10项的和.2481611113、等比数列,,,,求前2n项中所有偶数项的和.24816四.教学过程(11)第四环节:课堂演练巩固提高(1)设计意图:采用变式教学题组,深化学生对公式的认识和理解,通过直接套用公式——变式运用公式——研究公式特点这三个层次的问题解决,促进学生新的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一)、公式的灵活应用:第四环节:课堂演练巩固提高(2)四.教学过程(12)引言中的棋盘上麦粒历史典故(印度国际象棋发明者的故事)(西萨)(二)、公式的实际应用:解:∵a1=1,q=2,n=64∴由:得出n1a(1-q)1-qnS6464641(1-2)211-2S第四环节:课堂演练巩固提高(3)四.教学过程(13)=18446744073709551615(粒)人们估计,如果把这些麦粒依次排列,它的长度就相当于地球到太阳距离的2万倍。若按万粒400克计算,可达7000亿吨。而我国现年产量在1亿吨左右.设计意图:把引入本章时的悬念给予释疑,有助于学生克服认知疲劳,促进积极思维.体验本章知识的意义。第四环节:课堂演练巩固提高(4)四.教学过程(14)练习:等比数列{an}中①a1=8,an=0.5,q=0.5,求Sn;②a1=2,S3=26,求a3,q;③a1=2,S3=6,求q.设计意图: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提高对公式的灵活运用。①②考察公式灵活应用,③针对易错点考察分类讨论思想的应用(三)、公式的灵活运用训练:(一).师生小结:由学生从知识、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办法等方面进行小结,老师适时补充,以推动学生建立完框架结构.四.教学过程(15)设计意图:以此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巩固所学知识。第五环节:课堂小结布置作业(2)(二).布置作业:A.研读课文、整理笔记、课后习题3.51(1)(2)(3)(4)2323.nx+x+x++nx思考题(1):求和思考题2:“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问截n次后截去的总长是多少——《庄子•天下篇》四.教学过程(16)第五环节:课堂小结布置作业(2)B.(提示:利用错位相减法)五.教学反思(一)、本节课的设计试图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在教法设计上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能力发展为主攻的原则,采用类比引导探究发现法,注重知识的创造过程,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二)、本节课通过三种推导方法的研究,使学生从不同的思维角度掌握了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错位相减:变加为减,等价转化;递推思想:纵横联系,揭示本质;等比定理:回归定义,自然朴实.学生从中深刻地领会到推导过程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锐性、广阔性、批判性.同时通过精讲一题,发散一串的变式教学,使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形成了技能.在此基础上,通过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也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思维品质.

1 / 2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