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經濟學社會學對制度的定義制度是人們所設計的規則,對個體行為提供誘因和反誘因,影響人們的互動。強調制度的法律面,以及清楚的執行架構,而將非正式的法規視為正式法規的延伸或調整。對制度的看法較為多元,不只限於正式規則。制度可被視為一套有組織的既定程序。強調制度的文化面:共享的信念以及包含認知與規範元素的價值體系如何穩定制度。經濟學社會學經濟制度從那裡來?視制度為理性決策者的策略或利益考量下的產物。制度不一定是經濟行動的產物,而是人類其它活動的結果(比如政治)。經濟學社會學制度與效率制度可以繼續存在是因為達到效率。權力的考量常凌駕於效率之上。制度化之後的路徑依賴「經濟學家通常討論過多管制…怎樣造成經濟無效率。我的觀點是,經濟行動者完全是仰賴社會安排(制度)獲取利潤的。很明顯的,若干極端介入經濟,確會造成無效率,但同樣清楚的,沒有法律、國家,以及找到合法、非掠奪性的競爭方法,廠商無法存續。」--(NeilFligstein,市場的構造p.26)制度的作用Fligstein認為,行動者需要具有共同的認知假設和預期,彼此之間複雜的互動關係才能穩定。這些共同的認知假設和預期,也就是人們透過長期相處經驗所形成的慣例,或者是更正式的規則(如法律)。在現代社會中,這些現行安排是由正式(憲法與法律)以及非正式(日常慣行)規則治理。社會中各群體的支配地位不同,意味著這些規則往往反映某些利益勝於其他利益。制度的政治-文化觀點那些制度中獲利最多的集體行動者可以稱為在位者(incumbent),而那些獲利較少者稱為挑戰者(challenger)。一旦各就各位,在場域中的互動變成了角力,在場域中具有權力的群體會運用大家容許的文化規則再製其權力。這個過程使得場域中的行動必然具有政治性且衝突不斷。制度的一般觀念鑲嵌於政府和個別的社會當中,並反映這個社會的特殊歷史。雖然制度也在全球化….越來越多的規則建立在跨國的基礎上,例如歐洲聯盟(EuropeanUnion)、世界貿易組織(WorldTradeOrganization)或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NorthAmericanFreeTradeAgreement)。但是各國不同風格的制度仍然存在社會中獨特的勞動市場組織,反映了各種群體控制和界定市場的力量不等。工作與職業本身即是不同發展傳統的結果。Fligstein,Neil.僱用系統的邏輯,市場的構造將僱用關係系統視為大規模且長期的制度性演變在工業化初始時,行動者對於僱用關係的結構達成政治性的理解。這個理解結構了具體的勞動市場行為,並協助產生依這些原則所組織的教育制度。三種歷史上在先進資本主義國家出現過的僱用系統:職業主義(vocationalism)、專業主義(professionalism)管理主義(managerialism)。勞動市場的組織一旦存在便很難轉變當出現了新的經濟部門或是組織性的行動者,僱用關係系統最容易發生改變。如果社會中最有權力的團體是資本的所有者與管理者,他們就會組織僱用關係的場域並實行他們所要的制度性計畫。但若要在社會中廣泛地從事這些行為,他們需要國家以及專業團體或勞工代表在此過程中作為積極行動的伙伴。僱用系統的邏輯屬性職業主義專業主義管理主義附著單位產業工會專業組織廠商(或廠商工會)訓練在職訓練大學專業教育大學以及公司職業主義職業主義產生職業生涯,這模式仰賴在職訓練,或是同時在課堂以及工作中進行的認證程序。在這系統中,低階的管理人員是從勞工中招募而得,因此管理人員與勞工的區分並不強。由於接受同樣的職業訓練,受到工人觀點的影響較深。專業主義專業主義指那些專家團體,相互聯合以維持掌有共同權力;同時也仰賴大學機構為自己訓練相關人員。至少有兩種專業主義,其區別取決於專業合法性的來源是仰賴國家或者私人機構。在國家專業主義中,國家在建構專業系統上扮演直接的角色。國家創造了學校及檢定系統,通常建立考試系統來決定誰可以進入這些學校,並藉此創造專業的階層體系。仰賴私人機構提供認證的專業系統在面對國家以及企業時傾向更具自主性。專業證照委員會透過考試或統理的訓練計畫授與新的專業人士證照。管理主義如果公司佔了優勢,他們傾向於以制度化管理主義作為僱用關係的模式。經理得以控制誰能進入公司,並使用內部勞動市場做為創造初級及次級勞動市場的工具。管理主義所支配的公司與社會傾向於擁有企業工會,在員工生涯中投入公司特定技能的職業訓練,並為重視的員工創造職業生涯。和教育系統的關係一個社會究竟會發展專業主義、職業主義或管理主義系統,從幼稚園到研究所整個系統的結構,既是因也是果。鑲嵌在職業主義的控制思維傾向支持中學及社區學院,而專業主義則往往集力支持大學。中學以及社區學院將它們的任務視為訓練學生從事特定的工作。大學則強調訓練學生分析性地思考問題。大學生藉著專攻特殊領域而具有多種抽象知識。僱用系統的比較德國:職業主義僱用系統受到德國勞工組織力量影響至深歷史條件德國在此之前便發展了一個先進的社會福利系統,教育系統又創造分化的技術。福利系統使勞工得以獨立於僱主,進而促使工會出現;功能上高度分化的技職教育系統使得潛在的專業團體和經理人很難佔有勞工的技術。產業特色強調生產財的重要性,技術密集成為德國經濟的重要特色,此一傾向對勞工組織亦較為有利。企業民主與流動工人應該控制公司的觀念,反映了僱主與勞工間長期的合作。技術勞工由於他們擁有生產過程的知識,經常獲升為經理人員。日本:管理主義日本的國家在二次大戰前領導工業化,但是經濟仍然握在少數擁有勞動關係生殺大權的私人家族手裡。韓戰前發生了激烈的勞資衝突,這些鬥爭的結果,產生了企業工會的制度,比美國更不傾向介入的勞工事務政策,以及新型態的獨立企業集團。勞工主要的勝利是終身僱用制。受到高度保障的勞工只限於日本產業核心公司的一部份而已。終身僱用制,不管有沒有真正體驗過,仍然是大大小小日本公司心目中的理想形式。教育系統日本學校系統正當化了盛行的組織結構,強調一致性的低層教育,和強調地位階層的高等教育,聯手創造了願意奉獻而順服的勞工。由於學生需要考入高位階的大學才能獲得終身僱用的工作,較低階層教育中學生競爭相當激烈。日本公司不停的開發內部的教育計畫,一旦大學畢業生進入這個系統,他們必須接受較寬廣工作生涯的觀念。有兩個原因使制度一旦形成就很難瓦解:他們構成了行動的模式,他們將既定的利益組織起來,並獎賞保衛制度的團體。僱用系統要能改變必須既存系統先出現危機,這通常來自外部的震盪。非正式制度的力量,蔡欣怡(KelleeS.Tsai),後街金融:中國的私營企業主。政治理解蔡欣怡的研究發現中國各地區的非正規金融業在範圍和規模上存在顯著的差異。各地方政府對私營企業抱持不同的態度,有些非常支持,有些反對,有些則是抱持又愛又恨的矛盾態度。她認為各地政府對私營經濟的態度,主要受到各地從毛時代所繼承下來的路徑依賴經濟結構遺產的結果所影響。在中國,有些地區因為戰略地理位置或其他政治因素,共產黨統治的前三十年中被有意地剝奪了投資的資金。舉例而言,共黨政府不願在東南沿海省份建立工業基礎,因為他們較鄰近台灣,一旦兩岸爆發戰爭,這些地區很有可能遭到破壞。由於這些地區的貧困和孤立,因此地方政府很早就悄悄地允許了分田單幹。因此地方政治也比較支持私營企業經濟學社會學對制度的定義制度是人們所設計的規則,對個體行為提供誘因和反誘因,影響人們的互動。強調制度的法律面,以及清楚的執行架構,而將非正式的法規視為正式法規的延伸或調整。對制度的看法較為多元,不只限於正式規則。制度可被視為一套有組織的既定程序。強調制度的文化面:共享的信念以及包含認知與規範元素的價值體系如何穩定制度。經濟學社會學經濟制度從那裡來?視制度為理性決策者的策略或利益考量下的產物。制度不一定是經濟行動的產物,而是人類其它活動的結果(比如政治)。經濟學社會學制度與效率制度可以繼續存在是因為達到效率。權力的考量常凌駕於效率之上。制度化之後的路徑依賴經濟社會學期中考請運用閱讀教材、上課所討論的概念與論證回答問題,每題盡量把握在五百字左右,每題20分。評分標準主要是你對這些概念與論證的熟悉以及運用的能力。交卷時間:1)第一題到第四題:11/19上午9:10上課前,逾期不候。2)第五題:11/1912:001.新古典經濟學的方法論是建立在兩個重要的基石之上:一是將經濟視為一個在分析上與社會分離的獨立領域;二是個人理性行動以追求最大利益。請從閱讀教材找出兩個經濟社會學的實證研究案例如何分別修正這兩項命題。(哪一項案例可以挑戰第一項命題,哪一個案例可以挑戰第二項命題)2.請將FredBlock寫的市場和勞動兩章加上我們在課堂上的演講內容整合成一篇精華摘要(這是一篇摘要而不是兩篇摘要,所以是請你講這兩章的精華整合起。另外,摘要是要你用你自己的話寫,不能整段照抄。)3.經濟社會學發展的觀點,認為不只是經濟影響社會或社會影響經濟,現實中,經濟中有社會,社會中有經濟。請用藍佩嘉的直銷研究為例,討論經濟與社會互動的觀點。4.請你列出三項日常生活中讓你很疑惑的經濟現象,並說明讓你疑惑之處。並請你用在經濟社會學課程中的概念與觀點,嘗試提出你的解釋。5.請你先閱讀MitchelAbolafia寫的“HomoEconomicusUnbound:BondTradersonWallStreet”(隨考卷附上文章)之後記下重點,11/19上課時請帶這篇文章與筆記,我們會在當天放映安隆風暴(Enron)的前半段,看完後寫下你認為Enron的企業文化與MitchelAbolafia這篇文章中的觀點相呼應之處。(若你能事先瞭解Enron引起的金融風暴相關資訊,可能會有利於你回答這項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