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石化公司爆炸污染案例分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吉林石化公司爆炸污染案例案例介绍2005年11月13日13时40分左右,地处吉林省吉林市的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101厂一化工车间(双苯厂胺苯车间)连续发生爆炸,附近居民楼的玻璃大片震碎,整个松花江江北的化工区浓烟滚滚,附近一二百米居民楼的玻璃都被震碎。爆炸共造成5人死亡、l人下落不明、2人重伤、21人轻伤。事故还造成新苯胺装置、1个硝基苯储罐、2个苯储罐报废,导致苯酚、老苯胺装置等四套装置停产。始末•14日10时吉林省环保部门发现有大量苯类污染物由吉化公司东10号线入江口流入第二松花江,•苯胺、硝基苯、二甲苯等主要污染物指标均超过国家规定标准最高达108倍。•14日吉林市停水一天。15日吉林市恢复供水。17日吉林省松原市部分地区停水。•18日污染团进入省界缓冲区,苯超标2.5倍,硝基苯超标103.6倍。•20日在吉林界内的第二松花江汇入黑龙江省界第一个监测断面开始检出苯超标,表明污染带前锋已到达黑龙江省始末•21日哈尔滨供水危机爆发•21日晚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发出关于对市区市政供水管网设施进行全面检修临时停水的公告。•22日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市区市政供水管网因可能受到上游来水污染临时停水的公告。•22日始,中国将松花江污染事件的有关情况正式向俄罗斯方面通报。此后中国每天都向俄方通报水质情况和检测结果。•23日哈尔滨发布第3次公告,与前两次公告不同的是,全城停水开始时间延迟到23日零时,但停水持续时间由前两次公告的4天变成了未知数。始末•24日开始,中央各部委开始介入危机管理。•27日晚18时,停水四天的哈尔滨恢复供水。一、松花江水被污染是否应及时向社会通报?应该。从此次松花江水污染事件来看,在11月18日至11月23日期间,黑龙江省政府的应急反应是滞后的,并由此导致了哈尔滨市短期内的社会恐慌和市场秩序的失控。11月18日,吉林省政府办公厅和环保局把此次爆炸可能对松花江水质产生污染的信息通报给了黑龙江省政府和环保局之后,黑龙江省政府提出了“沉着应对、科学应对、有序应对、依靠群众应对”的应对原则,并组织有关部门对水质进行高密度监测,但是没有在污染源进入黑龙江境内之前,提前对水污染事件进行预测并作出应急准备,也没有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更没有按照预案进行应急决策。二、吉林和黑龙江两省没有及时通报水污染事件造成了什么不利影响?•浪费资源和时间事故应对前期的相关主体信息通报不及时、不充分甚至存在隐瞒的情况。应急信息是影响突发事件防治成效的关键性因素,这是因为政府在突发事件情景下的决策是以客观、真实、及时和充分的应急信息为前提的。如果应急信息不充分和不真实,那么政府选择合适的行动方案将无从谈起,就会浪费许多资源和时间。•环境污染根据环境评测专家的预测,此次苯污染会给松花江带来三大后遗症:1.硝基苯在鱼类等水生物体内积累,污染食物链,沿江动物及人类食用后将损害身体,至少半年内居民不能食用江鱼。2.因硝基苯不易被微生物分解,有毒物质长期残留于江水,今后的江水未必适合饮用。3.因硝基苯水溶性低,容易在松花江泥土中沉淀积聚,并顺水流污染其他江河及沿岸生物。•造成信任危机吉林石化双苯厂发生爆炸的时间是2005年11月13日,企业与地方政府都意识到近在咫尺的松花江有可能遭受苯污染。但是社会公众却没有在第一时间获得这一公开信息,相反,吉林市一名副市长第二天传达给人们的消息却是“根据专家检测分析结果,爆炸不会产生大规模污染。”11月19日,爆炸发生后的第六天,在沿松花江距离吉林市300公里左右的松原市,测得松花江被污染的数据是:硝基苯含量超标100倍!11月21日,哈尔滨政府告知市民,“因检修水管,全市停水。”直至22日,吉林方面依然否认发生污染。11月23日,国家环保总局发布公告承认“松花江发生重大污染”。此时距离爆炸事件发生的时间已有10天,这一系列的信息不公开直接导致了市民的恐慌和对政府的不信任。三、如果你作为决策者遇到类似问题会如何处理?•1.制定应急预案•2.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及时通报•3.建立协作机制,提高工作效率•4.准备应急物资•5.第一时间满足群众生活需求•6.允许社会第三方参与监督四、根据影响时空的范围,危机分为国际危机、国内危机和局部组织危机。请从本案例出发探讨这几类危机的转变。01局部组织危机02国内危机03国际危机危机的转变在事故发生初期,由于影响范围较小,吉林省的各级政府及时决策迅速启动消防应急预案,只是产生了局部组织危机。但是面对苯爆炸产生的水污染危机,各级领导却没有及时决策,反应迟钝、决策滞后导致了后续危机处理工作的被动,造成了危机的转变,最终引发市民恐慌、中央部门介入管理,局部组织危机转变为国内危机。随时污染范围的进一步扩散,俄罗斯也受到了此次事故的污染,最终事故转变为国际危机。反思此次“松花江水污染”事件暴露出我国的环境应急机制诸多弊端:其整体缺乏法律依据;其部分组成要素的运作也缺乏科学性,如预警监测不准确,应急信息通报不及时、不充分甚至存在隐瞒的情况,应急储备不充足,应急评估的失灵以及民间组织的参与不足等。

1 / 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