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第二轮专业建设绩效考核实施方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第二轮专业建设绩效考核实施方案专业建设是教学基本建设的龙头,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为加强我院专业建设工作,进一步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形成更多的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根据《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建设绩效考核办法(试行)》(温职院教〔2010〕36号)文件精神,学院每三年一轮对已有毕业生的专业进行考核。现就学院第二轮专业建设绩效考核安排通知如下:一、考核时间2014年10月24日——2015年1月23日二、考核对象全院已有毕业生的专业均需参与本轮考核。(详见下表)第二轮专业建设绩效考核需参与专业一览表序号教学系专业名称1建筑工程系建筑设计技术2建筑装饰工程技术3建筑工程技术4工程造价5房地产经营与估价6机械工程系机械设计与制造7模具设计与制造8数控技术9阀门设计与制造10汽摩零部件制造11电气电子工程系电机与电器12机电一体化技术13电气自动化技术14电气电子工程系汽车电子技术15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注:产品造型设计专业、信息技术开发与服务专业2014年开始招生,建设未满3年无毕业生不参加本轮考核。三、考核进程1.启动学院专业绩效考核工作(10月24日至11月2日)教务处在校园网及教务处网站发布通知,并向各专业发放《专业建设绩效考核实施方案》及《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建设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及《专业建设绩效考核等级标准》(修订微调)。2.学院专业绩效考核数据准备(11月3日至11月30日)教务处组织全院性专业满意度调查,形成专业满意度各项数据,并根据考核指标体系准备近三年教学建设与改革成果、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情况、省调专业满意度等相关数据,同时需收集新生报道率、就业质量相关数据、学生毕业设计满意度、技能竞赛获奖情况、教师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等全院性数据。3.各专业开展自查工作(11月3日至11月30日)16信息技术系计算机网络技术17计算机多媒体技术18软件开发与项目管理19电子商务20时尚设计系家具设计与制造21服装设计22鞋类设计与工艺23服装表演24财会系金融与证券25会计26工商管理系国际商务27市场营销28工商企业管理29酒店管理30人文传播系商务英语31文秘32传媒策划与管理各系组织专业负责人根据《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建设绩效考核办法(试行)》及《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建设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修订稿)及考核等级标准进行自查,撰写自评报告并进行自评,同时准备指标体系内各评价项目近三年(2011-2012学年、2012-2013学年、2013-2014学年)的原始材料。4.各专业自评材料初审(12月1日至12月7日)教务处收集各系汇总表、专业排名及各专业绩效考核自评材料并初审,初审不符合要求的材料返回相关系进行修改。5.组织专业绩效考核工作(2014年12月8日至2015年1月18日)教务处牵头,学院考评小组深入各系审核材料、实地查看、听取专业负责人汇报并形成初步考核意见,报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讨论审核。具体安排如下:(1)学院考评小组成员由各系分别推选3名专家(包括系主任)组成,并下设两个分组。第一组由人文传播系、工商系、财会系及时尚设计系组成,第二组由机械系、电气系、信息技术系及建工系组成,分别负责各组的考核工作。考评小组专家考核本系时需回避。(2)按专业建设绩效考核一级指标将材料分成三组,A组为“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教学基本条件”;B组为“3.培养途径方法”;C组为“4.教学规范与管理”、“5.人才培养质量”。(“6.专业特色或创新项目”由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讨论审定。)(3)由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审定考核结果。6.公布专业绩效考核结果(2015年1月19日至2015年1月23日)附件1: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建设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修订稿)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权重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1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0.051.2课程体系构架0.12.教学基本条件2.1师资队伍建设0.052.2实践教学条件0.032.3教材、图书、资料0.032.4网络教学资源建设0.023.培养途径方法3.1产学研合作0.053.2教学方法和手段0.13.3教学内容0.13.4实践教学0.13.5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培养0.054.教学规范与管理4.1教学规范0.054.2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0.055.人才培养质量5.1知识、能力和素质0.075.2学生满意度0.055.3毕业生就业质量与社会声誉0.16.专业特色或创新项目加分项目≤20分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建设绩效考核等级标准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评价项目内涵及等级标准等级A级(优秀)C级(合格)ABCD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1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1.专业设置与区域相关行业的发展趋势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2.专业规模与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相匹配,新生报到率90%;3.专业教学改革思路清晰,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4.建构并实施了以应用能力为主线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5.专业定位面向的核心职业岗位描述清楚;6.人才培养目标针对的职业核心能力描述清晰。1.专业设置能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2.专业规模与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基本匹配,新生报到率80%;3.专业教学改革思路较清晰,人才培养目标基本符合高职教育的要求;4.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能基本适应社会的需要;5.专业定位面向的主要职业岗位描述基本清楚;6.人才培养目标针对的职业核心能力描述基本清晰。01.2课程体系架构1.依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构建课程体系,使之符合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2.内容系统,突出了基本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主线,建立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相互渗透的课程体系,建立了课内外结合、知行统一、教化和养成并重的职业素质教育体系。内部各课程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逻辑联系;3.教学进程安排合理,可操作性强,有一定的弹性和选择性,体现了培养模式创新,特色鲜明;4.经过整合后的专业核心课程4-6门,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建立了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5.将职业资格证书纳入专业人1.能依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2.逐步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有工学结合的优质核心课程建设规划,并开始实施;3.基本落实了基本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主线,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结构较合理,能打破学科体系束缚,抓课程整合;4.已将职业资格证书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5.在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某一方面进行了探索;6.学生实际选修课≥2门。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评价项目内涵及等级标准等级A级(优秀)C级(合格)ABCD才培养方案,使职业资格标准与专业课程标准相衔接;课程设置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技能证书考试要求接轨;6.积极推行订单培养,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分方向教学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7.选修课≥5(其中文化素质教育课程≥2门),能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扩大就业机会。2.教学基本条件2.1师资队伍建设1.制定了符合时代进步需要和高职教育特点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及年度计划,措施得力,实施效果明显;2.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教师人数≥30%,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比例≥25%;3.除了公共课教师及助教外,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任教师的比例≥65%(三能教师有一定的比例);由高级技术职称教师担任主讲的主干课程比例≥80%;4.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能力和数量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专职实训指导人员均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技术职称;实习指导人员中具有中级职称或高级技工的人数≥40%;5.建立稳定的企业兼职教师队伍,从企业的专家中聘请的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20%以上;6.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企业兼职教师比例占全部兼职教师的比例≥30%,企业兼职教师数量能保证课程实践教学的需要;7.公共基础课改革力度加大,教师的课改有利于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1.有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及年度计划,并能基本落实;2.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教师人数≥25%;3.45岁以上中青年教师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比例≥15%;4.除了“两课”、公共课教师及助教外,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任教师的比例≥40%;5.由高级职称教师担任主讲的主干课程≥50%;6.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能力和数量能基本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7.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10%。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评价项目内涵及等级标准等级A级(优秀)C级(合格)ABCD2.教学基本条件2.2实践教学条件1.与企(行)业紧密结合,建立了具有真实职业氛围、设备先进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先进,运行状态良好,使用效果好;2.校内实训基地教学仪器设备先进,能够满足教学需要,实训实验开出率达到100%,经费投入有保证;3.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能满足学生专业实训和顶岗实习、暑期社会实践的需要;1.初步建立了具有模拟(仿真)条件和真实职业氛围的校内实训基地,管理规范,运行良好;2.教学仪器设备能基本满足需要,实验实训开出率达到90%以上,经费投入有保证;3.校企合作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能基本满足学生顶岗实习的需要;2.3教材图书资料1.根据本专业特点制订教材建设规划,且执行情况良好;2.有科学合理的教材选用制度,选用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优秀高职教材(如十一五、十二五规划),且近三年出版的教材比例≥60%;3.能与企(行)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和体现“实践导向”的自编教材(含讲义);4.本专业图书资料充足,满足教学需要,建设和利用专业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1.根据本专业特点制订教材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2.有科学合理的教材选用制度,选用符合教学大纲要求、水平较高的高职高专教材,且近三年出版的教材比例≥30%;3.有一定数量体现“工学结合”的自编教材或讲义;4.本专业图书资料充足,基本满足教学需要;2.4网络教学资源建设1.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学院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及学习平台资源内容丰富;2.网络教学资源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共享性、交互性,有利于师生、生生之间互动和沟通交流;3.使用方便、利用率高、更新快。4.专业网络课程占全部课程之比≥30%。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内容比较丰富;2.网络教学资源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创新性、共享性、交互性,有利于师生、学生之间互动和沟通交流;3.专业网络课程占全部课程之比≥20%。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评价项目内涵及等级标准等级A级(优秀)C级(合格)ABCD3.培养途径方法3.1产学研合作1.形成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企业为依托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长效机制,成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产学合作教育计划及措施得力,实施效果好,每年召开2次专业指导委员会议,并能发挥积极作用;2.至少与1家行业协会密切合作,有实质性合作的企业数:理工类专业≥15家,文经管类≥5家;3.重视教师科技开发服务能力的培养,引导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区服务,同时教师积极引领学生参加教师的科技开发、应用、生产或推广工作。带学生进行科技研发或兴趣小组的教师≥50%;4.参加科研和教育教学研究的教师≥60%;3年内教师人均发表的论文不少于2篇;5.专业课教师联合企业共同进行课程改革,理实一体化课程占全校专业课程的比例≥30%;6.3年内取得院级以上科研成果奖不少于3项,取得优秀教学成果或高教研究成果奖不少于3项;7.利用专业的资源优势,积极为社会和企业开展非学历的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和岗位培训,年培训人次不少于专业在校生人数。1.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在专业办学中得到体现,成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有产学合作教育计划,实施效果尚可,每年召开1次专业指导委员会议,并能发挥一定作用;2.与行业协会数合作,有实质性合作的企业数:理工类专业≥10家,文经管类≥3家;2.面向社会和企业开展技术应用与服务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3.参加研究和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