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准确翻译文句,通过探究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3.联系实际,谈谈对“教学相长”的理解。4.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重点难点1.积累文言重点词语是为学生以后阅读文言文打下基础,理解本文中蕴含的道理是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提供端正的态度和正确的学习方法。2.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背诵全文。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堂导入同学们知道古人常读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书吗?“四书”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板书课题)二、自主学习(一)出示自学指导1.文学常识。关于《礼记》:《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他典籍。《礼记》的内客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礼记》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生动的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其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即对“礼”的解释。到西汉前期《礼记》共有一百三十一篇。宋代的理学家把《大学》《巾庸》《论语》和《孟子》合称为“四书”,用来作为儒学的基础读物。《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为五经。关于《学记》:《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内容有“发虑宪”“玉不琢,不成器”“虽有嘉肴”“古之教者”“大学始教”“大学之教”“大学之法”“学者有四失”“凡学之道”“善学者”和“记问之学”等。2.读准字音。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先看课下注释,注释中没有的查字典解决并标记在书上。3.读准停顿。将课文大声朗读两遍,读准停顿。4.读懂文章。结合课下注释,把文章翻译成现代汉语,不会的用“?”标出来。(二)自学检测1.《虽有嘉肴》选自《礼记》,它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虽有嘉肴.(yáo)弗.(fú)食教学相长.(zhǎng)学.(xiào)学半3.用“/”划分下列句子的停顿。(1)不知/其旨也(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3)其/此之谓乎4.读懂文章。(1)对桌互译课文,解决疑难。(2)在班内提交疑难困惑,共同解决。(3)提问学生,班内分段翻译文章,纠正错误。(4)教师补充添加注释(课下注释中没有但很重要的)。[虽]有嘉肴、弗[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5)勾画课下重点注释:旨、至道、困、自反、教学相长、学学半。三、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并思考: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述的?明确: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即“教”与“学”互相推动,互相促进,“教”是“学”的另一种形式。作者用类比的方法切入话题,先以“嘉肴”类比,指出“弗食,不知其旨”,自然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然后,再对举“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并进一步解释,将论述引向深入,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引用《尚书》中的话印证观点。全文语言精练,逻辑严密。四、拓展延伸阅读下面的文章,同答问题。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①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②终始典③于学”,其此之谓乎!(有改动)【注】①君:名词用作动词,统治。②念:想着。③典:经常。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不知道..(懂得道理)(2)是故..古之王者(所以)(3)其.此之谓.乎(表推测语气,大概)(说)2.翻译下列句子。(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答案:玉不经雕琢,就不能成为器物;人不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2)念终始典于学。答案:始终如一地经常想着学习。五、达标检测对比下面两段关于学习的文章,并完成相应习题。【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是,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乙】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①,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③,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④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节选自荀子《劝学》)【注】①中(zhòng)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②輮(róu):同“燥”,使弯曲。③暴:晒。④参:验、检查。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不知其旨.也(味美)(2)然后能自强.也(勉励)(3)学不可以已.(停止)(4)故.木受绳则直(所以,因此)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A.輮使之.然也辍耕之.垄上B.不知.其善也则知.明而行无过矣C.虽有.嘉肴虽有.至道D.学而.不思则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解析:A项的两个“之”的意义及用法分别是“代词,它,指木材”和“动词,到”;B项的两个“知”的意义及用法分别是“动词,知道、懂得”和“名词,通‘智’,智慧”;D项的两个“而”的意义及用法分别是“连词,表转折,可译为‘但是’或‘却”’和“连词,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只有C项的两个“虽”的意义及用法都是“连词,即使”。故正确答案为C。3.翻译下列句子。(1)《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答案:《兑命》中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答案: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冷。4.【甲】文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引出了阐述的论点“教学相长(也)”;【乙】文则开头就提出了论点“学不可以已”,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比喻论证或举例论证。六、课堂小结如果说“学”是一支红烛,那“教”就是红烛上的火苗;如果说“学”是一只春蚕,那么“教”就是春蚕嘴里吐出的一根丝线。学是整个人生的常态,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充实自我,才能有更多的感想与别人分享。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少年时期是学习的大好时光,我们要静下心来,不断学习,不断反省。七、布置作业1.归纳本文的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现象。2.准确熟练地背诵课文。八、板书设计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学后知不足,教后知困知不足能自反,知困能自强九、教学反思第二课时一、课堂导入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有一句最喜欢的话,也是他题写得最多的一句话,那就是“天下为公”,它包含着孙先生为之奋斗一生的最高理想和最完美的社会构想。其实,这一句话最早出自我国一部儒家经典著作一一《礼记》。那么这四个字究竟有什么含义?为什么被孙中山先生奉为一生理想?我们不妨走进这部两千多年前就出现的典籍,共同寻找答案。(板书课题)二、自学课文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mù)幼有所长.(zhǎng)矜.(guān)男有分.(fèn)货恶.(wù)其弃于地也谋闭而不兴.(xīng)2.读准停顿:点名让学生朗诵,要求读准字音停顿,重点点拨下列几句。(1)故/人不独亲其亲(2)货/恶其/弃于地也(3)是故/谋闭而不兴三、合作探究1.反复朗读文章,把文章分为三部分,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意思,并归纳儒家的大同社会理想到底是怎样的。明确:第一层(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之行也,理想社会的最高准则,这一句是总起,下面几句是分述。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第二层(是故谋闭……是谓大同):全文的总结。拿现实社会与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指出现实社会中很多黑暗现象在“大同”社会将不复存在,鼓舞人心。2.读懂文章。(1)对桌互译课文,解决疑难。(2)在班内提交疑难困惑,共同解决。(3)提问学生,班内分段翻译文章,纠正错误。(4)教师补充添加注释(课下注释没有但很重要的)。明确:大道之行也/鹏之徙于南冥也/子之不知鱼之乐,这三个“之”都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幼有所[长](健康成长)[是故]谋闭而不兴(所以)是谓大同/是鸟也/是鱼之乐也,这三个“是”都是“这”的意思。(5)勾画课下重点注释。3.读出气势。这两则短文多运用对偶句,造成铺陈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试从中找出一例加以分析并朗读。明确:“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对偶精严,音韵(平仄)相对,简洁凝练;“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句式相同,表意相对,顺承自然;“男有分,女有归”,对举男女应该得到的“待遇”,简明有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对比面对财物浪费和力气付出时两种无私的态度,加重了推理昀意味;“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虽然不是严格的对偶,在词语上不一一相对,但句子结构、表意风格仍具有对偶和铺排的特点。四、拓展延伸用现代汉语翻译《礼记·檀弓》中的两则故事(故事见课本)。明确:孔子路过泰山旁边,见到一个妇人在坟墓前哭得很悲伤。孔子扶着车前的横木听见哭声,便让子贡前去询问说“听您的哭声,真像是一再遇上忧伤的事。”妇女于是说道“是的。以前我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也被咬死了,如今我儿子又死于虎口。”孔子说:“那您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这里没有苛政。”孔子对子贡说:“你要好好记住:苛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啊!”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提供食物给路过饥饿的人。有个饥饿的人用袖子蒙着脸,拖着鞋子,跌跌撞撞地走来。黔敖左手拿着食物,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吧。”那个饥民扬眉抬眼看着他,说:“我就是不愿接受那种呼喝的施舍,才落到这个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终于饿死了。五、达标检测阅读下列两篇文章,并完成题目。【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乙】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智,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孰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1.【甲】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照应此句的是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乙】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照应此句的是如有不由此者,在孰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各亲.其亲.亲:以……为亲亲:父母(2)以正.君臣正:使……行为正直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答案:所以阴谋诡计因此兴起,战争也由此产生。(2)以著其义,以考其信。答案:用来体现道义,用来考验他的诚信。(3)如有不由此者,在孰者去。答案:如有不这样做的人,有权势者也要斥退。4.怎样理解【甲】文中的“大同”?如何理解【乙】文中的“小康”?答案:“大同”是一种完美的生活理想,而“小康”是在不违法的情况下富裕。六、布置作业联系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