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治疗学重点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改善关节活动的技术与方法:①主动运动:随意、助力、抗阻力运动。②主动助力运动:器械、悬吊、滑轮练习。③被动运动:关节可动范围运动、关节松动技术、持续性被动活动。2.运动治疗的作用:①维持和改善运动器官的功能②增强心肺功能③促进代偿功能的形成和发展④提高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⑤增强内分泌系统的代谢能力⑥调节精神和心理3.物理因子的主要治疗作用:消炎、镇痛、抗菌、镇静与催眠、兴奋神经-肌肉、缓解痉挛、软化瘢痕和消散粘连、加速伤口愈合、加速骨痂形成。4.影响关节活动度和稳定性的因素:①构成关节两个关节面的弧度之差②关节囊的厚薄与松紧度③关节韧带的强弱与多少④关节周围肌群的强弱与伸展性影响关节活动的主要因素:生理和病理因素。主动运动的适应证:肌力3级以上,能主动运动的患者;需要改善心肺、神经协调功能的患者等。被动运动的适应证:因力学因素所致软组织的挛缩与粘连、疼痛及肌痉挛;神经性疾患所致的关节活动范围减小和受限;不能主动活动者如昏迷、完全卧床等。关节挛缩是指关节周围的皮肤、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病变造成关节活动受限,也有人将其定义为由皮肤、肌肉、肌腱、神经等关节结构以外的软组织失去原有弹性的状态,导致关节活动范围受限。后天性挛缩:①皮肤性挛缩②结缔组织性挛缩③肌源性挛缩④神经源性挛缩5.膝关节的运动学概要:①膝关节的运动(屈伸运动轴、轴旋转、膝关节的终末旋转)②半月板运动③副韧带作用④交叉韧带作用⑤关节囊6.肩部关节:孟肱、肩锁、胸锁、喙锁、肩峰下、肩胸关节(生理运动包括前屈、后伸、内收、外展,旋转;附属运动包括分离,长轴牵引、挤压、前后向滑动等)腕关节:桡腕、腕中、腕掌关节(包括屈腕、伸腕、桡侧偏斜、尺侧偏斜,以及旋转等。附属运动有分离牵引、前后想滑动、后前向滑动、侧方滑动等)前椎骨连接结构:负重的椎体、椎间盘、纵韧带,后椎骨连结结构:椎弓、横突、棘突、两侧的关节突关节、关节囊和韧带组成。7.体位转移的分类:独立、辅助、被动转移。床与轮椅45°夹角。C4及C4以上的脊髓损伤只能依靠被动转移技术。C6完全性脊髓损伤能部分自理。脑瘫患儿的抱法基本原则:①保持良肢位②避免异常姿势反射③注意控制头部8.牵伸:是指为恢复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伸展性和降低肌张力,改善关节活动范围,运用外力拉长短缩或挛缩的软组织,做轻微超过软组织阻力和关节活动范围内的运动。分类:根据力量的来源(手法、器械、自我牵伸);根据肌群(屈肌群和伸肌群牵伸);根据强度(低强度和高强度牵伸);根据力量来源和参与方式(主动、被动牵伸和神经肌肉抑制技术);根据时间(长时间和短时间牵伸,持续和间歇牵伸);根据部位(脊柱和四肢牵伸)。作用:①改善关节活动范围。②防止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挛缩。③调整肌张力,提高肌肉的兴奋性。④防止粘连、缓解疼痛。⑤预防软组织损伤。9.挛缩: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发生病理变化,软组织适应性短缩,造成关节活动障碍。常见病因:①皮肤组织挛缩②结缔组织挛缩③肌肉源性挛缩④神经源性挛缩。10.*软组织挛缩的类型:①肌静力性挛缩②瘢痕粘连③纤维性粘连④不可逆性挛缩⑤假性肌静力性挛缩。11.书P76-93什么样的手法用来做什么12.关节松动术:是现代康复治疗技术中的基本技能之一,是治疗师在患者关节活动允许范围内完成的一种手法操作技术,临床上用来治疗关节因力学因素导致的功能障碍如疼痛、活动受限或僵硬等,具有针对性强、见效快、患者痛苦小、容易接受等特点。手法操作的基本运动:①生理运动(是指关节在生理范围内完成的活动)②附属运动(是指关节在允许范围内完成的运动)③生理运动与附属运动的关系。分级标准:根据手法操作时活动关节所产生的范围大小分为4级。Ⅰ级:关节活动允许范围内的起始端,小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推动关节。Ⅱ级:在关节活动允许范围内,大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推动关节,但不接触关节活动的起始端和终末端。Ⅲ级:在关节活动允许范围内,大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推动关节,每次均接触到关节活动的终末端,并能感觉到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紧张。Ⅳ级:在关节活动的终末端,小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推动关节,每次均接触到关节活动的终末端,并能感觉到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紧张。等级选择:Ⅰ、Ⅱ级手法是用于治疗因疼痛而引起的关节活动受限;Ⅲ级手法适用于治疗关节疼痛并伴有关节僵硬;Ⅳ级手法适用于治疗关节因周围组织粘连、挛缩而引起的关节活动受限。手法分级范围随着关节可动范围的大小而变化,当关节活动范围减小时,分级范围相应减小,当治疗后关节活动范围改善时,分级范围也相应增大。治疗作用:①缓解疼痛②改善关节活动范围③增加本体反馈13.书P98-120手法操作要领,知道每种操作手法的作用;腕和肩部的运动学概要知道。14.*肌力:指肌肉收缩时所能产生的最大力量,又称绝对肌力。肌肉耐力:指肌肉持续地维持一定强度的等长收缩,或做多次一定强度的等张收缩的能力。向心性收缩:指在肌力训练中,使肌肉产生向心性收缩的一种训练方式。当肌肉收缩时,肌肉的起点与止点之间距离缩短,称为向心性收缩,其运动学功能是产生加速运动。离心性收缩:指在肌力训练时,肌肉起止点之间的距离被动地延长,肌肉同时产生较大张力的一种训练方式。等长训练:指肌肉收缩时,肌纤维的长度保持不变,也不产生关节活动,但肌肉能产生较大张力的一种训练方法,又称静力性训练。等张训练:指肌肉收缩时,肌纤维的张力保持不变,而肌纤维的长度发生改变,并产生关节活动的一种训练方法。15.*影响肌力的主要因素:①肌肉的生理横断面。②肌肉的初长度。③肌纤维的类型。④肌肉的募集。⑤肌纤维走向与肌腱长轴的关系。⑥肌肉收缩方式及收缩速度。⑦年龄和性别。⑧心理因素。肌力下降的常见原因:①神经系统疾病②失用性肌肉萎缩③肌源性疾病④年龄增加超量恢复:是指肌肉或肌群经过适当的训练后,产生适度的疲劳。肌肉先经过疲劳恢复阶段,然后达到超量恢复阶段。临床应用适应证:①失用性肌肉萎缩②关节源性肌肉萎缩③神经性肌肉萎缩④肌源性疾病是肌肉收缩功能异常⑤骨关节畸形⑥脊柱稳定性差⑦关节周围主动肌和拮抗肌不平衡⑧内脏下垂、尿失禁。16.牵引与牵伸的区别在于牵引的主要目的是牵拉关节,而牵伸的目的是牵拉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牵引的治疗作用:①加大椎间隙、椎间孔和增加椎管容积,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②纠正椎间小关节的紊乱,恢复脊柱的正常排序。③解除肌肉痉挛,缓解疼痛,促进炎症消退,有利于病损组织的修复。④增加关节活动范围,调节和恢复已破环的颈椎和腰椎平衡。⑤牵伸挛缩的关节囊和韧带,松解粘连的软组织,改善脊柱和四肢的关节活动范围。⑥脊柱外伤时的早期制动和复位作用。17.平衡:是指物体所受到来自各个方向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使物体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平衡是指身体所处的一种姿势状态,并能在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自动调整并维持姿势的一种能力。分类: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特殊平衡反应:保护性伸展反应和跨步及跳跃反应。平衡的维持机制:①感觉输入②中枢整合③运动控制(输出)18.协调:是指人体产生平滑、准确、有控制的运动的能力。所完成运动的质量应包括按照一定的方向和节奏,采用适当的力量和速度,达到准确的目标等几个方面。协调与平衡密切相关。协调的维持机制:保持人体协调需要:感觉输入、中枢整合和运动控制。但与平衡有所不同,协调的感觉输入主要包括视觉和本体感觉,而前庭觉所起的作用不;中枢的整合作用依靠大脑反射调节和小脑共济协调系统,其中小脑的协调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小脑的损伤除了出现平衡功能障碍外,还可出现共济失调;运动控制要依靠肌群力量。影响平衡训练的因素:①支撑面积②平衡的条件③稳定极限④摆动的频率⑤与平衡有关的感觉的作用⑥与平衡有关的运动控制系统19.自然步态:人在正常自然的条件下移动身体,交替迈出脚步的定型的姿态。步行周期:是指完成一个完整步行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即指一条腿向前迈步,该足跟着地时起,至该足跟再次着地时止所用的时间,称为一个步行周期。周围神经肌张力低,中枢神经肌张力高。影响步行的因素:①骨关节因素②神经肌肉因素步行的分解训练:①单腿负重②靠墙伸髋→离墙站立③患腿上下台阶④患腿支撑伸髋站立,健腿跨越障碍⑤靠墙伸髋踏步⑥侧方迈步、原地迈步20.书P217常见的异常步态,表现(例子→原因)21.神经生理学疗法(NPT),又称神经发育疗法(NDT)NDT的治疗目的:把治疗与功能活动特别是ADL结合起来,在治疗环境中学习动作,在实际环境中使用已经掌握的动作并进一步发展技巧性动作。NDT的治疗顺序:按照头-尾,近端-远端的顺序治疗,将治疗变成学习和控制动作的过程。在治疗中强调先做等长练习(保持静态姿势),后做等张练习(如在某一姿势上做运动);先练习离心性控制(离开姿势的运动),再练习向心性控制(向着姿势的运动);先掌握对称性的运动模式,后掌握不对称性的运动模式。NDT的共同特点:①以神经系统作为治疗的重点对象②治疗中应用多种感觉刺激③按照从头至尾,从近端至远端的顺序治疗。④治疗与日常生活活动结合起来不同特点:①对运动控制障碍的治疗观念的差异②对运动控制障碍的基本技术不同22.书P228Bobath基本技术及操作方法:①关键点的控制:头部、胸椎、肩胛及上肢、躯干、下肢及骨盆。②促进姿势反射③刺激固有感受器和体表感受器。Bobath神经发育疗法基本观点: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患者常见的运动功能障碍主要是由于大脑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失去控制,低级中枢原始的反射失去抑制而所致,表现为异常的肌张力、姿势控制的减弱或丧失、异常的协调、异常的运动模式和异常的功能行为。治疗的重点:改变患者的异常姿势和异常运动模式,诱发正常运动,达到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obath技术的主要方法:控制关键点、反射性抑制(RIP)、平衡反应训练和负重,防止和保持等感觉刺激。基本手法:①抑制性手法(控制关键点)②促进技术③刺激本体感受器和体表感受器手法基本原理:从神经系统发育规律为基础,利用反射性抑制肢位,抑制异常姿势和运动,促进正确的运动感觉和运动模式。23.Rood疗法:促进和抑制技术。遵循原则:①由颈部开始尾部结束②近段开始向远端进行③反射运动开始过渡到随意运动④先利用外感受器,后利用本体感受器⑤先进行两侧运动,后完成一侧运动⑥进步和躯干先进性难度高后进行难度低的动作,四肢先进行难度较低后完成难度高的运动⑦两侧运动之后进行旋转运动。24.P250Brunnstrom技术关键点的控制Brunnstrom运动疗法: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七个恢复阶段:①急性发病期,受累肢体软瘫,无主动运动,反射也不能引起运动;②运动功能开始恢复,联合反应和共同运动开始出现;③患者能随意引起共同运动,但痉挛达到高峰;④出现分离运动,开始很困难,逐渐容易,痉挛开始减轻;⑤以分离运动为主,痉挛明显减轻;⑥单关节活动成为可能,协调性接近可能,随着痉挛的消失,患者能进行所有的运动模式;⑦正常的运动功能。神经疾患的恢复过程可能停留在任一阶段,但不会跨越任一阶段。常用方法:本体感觉刺激、皮肤刺激诱发肌肉活动。充分利用一切方法引出肢体的运动反应,包括利用各种原始反射、联合反应和共同运动,进而引出分离运动,逐渐向正常功能模式过度。25.Brunnstrom的六阶段查体:阶段Ⅰ:对抗健侧,看患侧肌肉是否收缩;阶段Ⅱ:背在后背的手拿出(患侧);阶段Ⅲ:摸耳朵,换手从胸前往下放(躺);阶段Ⅳ:摸脊柱(0.5cm),夹臂转手,侧举;阶段Ⅴ:①上肢前举再向上抬②前举90°并旋转③双手侧平举;阶段Ⅵ:速度与协调两侧上肢摸肩上举5次,两边相差不过5s。脑卒中后的运动模式:①联合反应②共同运动26.本体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是通过对本体感受器刺激,达到促进相关神经肌肉反应,以增强相应肌肉的收缩能力的目的,同时通过调整感觉神经的异常兴奋性,以改变肌肉的张力,使之以正常的运动方式进行活动的一种康复训练方法。基本原理:①运动控制机制②运动学习的三个阶段(认知期、联系期、自发期)③功能重建的机制(脑的可塑性、促进功能重建的因素)基本原则:①尽早开始康复,训练目标明确②本体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应用指征:①适应证:广泛用于骨科和多种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