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模块《地理2》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分析说明。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作用和地位《农业的区位选择》是高一地理必修2第三单元的第一节课。俗话说“无农不稳”。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十五”和“十一五”规划的重点。因此,农业在整个国家的稳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单元从农业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出发,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重在围绕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探讨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和发展。另外,关于“农业区位”这部分知识是本章第二、第三节进一步分析世界典型的农业地域类型所必备的基础知识。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学生在地理学习中,不仅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和行为的变化。具体说来就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衡量。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2)掌握农业区位各因素及其影响;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图形,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得到提高;(2)通过“案例”分析探究,了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熟悉并掌握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方法和农业地域形成的分析思路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影响的学习,深刻认识各个地理环境因素的作用及其联系,以普遍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分析问题。(2)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教学难点]如何进行农业区位选择以及农业的主要区位、主导区位、限制区位因素的区分。二、教法分析在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充分运用图文、活动、案例进行形象、生动、直接的启发,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运用案例教学法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会探索知识形成过程的规律,不断完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三、学法分析本节课立足于学生活动和案例分析,通过活动和案例,运用课本基础知识,对不同地区,不同农业的主导因素、区位选择进行评价和分析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方面,主要采用以下方法:1、读图分析法2、案例分析法3、归纳法本课的特点在于运用实例、图像进行详细的分析,形象生动地启发学生,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解决农业区位选择的问题。四、教学程序1、新课导入用区位类型的图片(反映我国南稻北麦、东种西牧的景观图)展示给同学们看。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这一些农业生产能不能对调?留下悬念,从而引出课题:农业的区位选择,进入新课,这样导入新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达到激发学习兴趣。2、讲授新课先说出本课的知识点(1)区位的含义。引导学生阅读教材,通过讲解说出区位的含义。(2)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这是本节的重点,主要是根据实际事例让学生来分析。事例一:新疆的瓜果特别甜、棉花的品质特别好。突出光照不同。事例二: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突出热量不同。事例三:我国的牧场主要分布在高原地区,而九大商品粮基地都位于东部平坦的地区,为什么?突出地形不同。事例四:我国杭州的“明前龙井”茶闻名世界,日本茶道研究者曾经把茶种带到日本栽培,但效果始终不好,请问其根本原因是什么?突出土壤不同。事例五:河套平原降水量图、地貌图。突出水源条件不同。讲述难点: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主导因素”和“限制因素”。展示课件,举例说明它们的不同,加深学生的理解。【巩固练习】3、巩固练习:活动1:以“我国江西泰和县的千烟洲”为例,要求学生利用地理示意图分析地形、土壤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通过讨论可使学生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开拓思路,加深理解,同时培养学生虚心学习,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案例1:分析环地中海地区农业的发展,导出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通过讨论可使学生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开拓思路,加深理解,同时培养学生虚心学习,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4、课堂小结请一同学做小结,教师引导,提示,并用多媒体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五、板书设计1、农业区位的概念。2、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2)社会经济因素本次说课到此结束,不足之处请各位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