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新编十二:新中国初期的形势1949-1956年政治外交经济思想文化新中国初期的形势1949-1956年1.巩固新政权:抗美援朝等2.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颁布《共同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背景,原则,方针,成就)1.恢复国民经济,2.向社会主义过渡:实行“一化三改”,第一个五年计划,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1.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一基础、两宪法、三制度)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概况:1949年9月北平(2)内容: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2、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意义: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3、三大制度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最根本的政治制度)①创立标志: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1954年)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宪法)的通过:A、内容:确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及根本政治制度。B、两大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C、意义: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①19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954年全国人大召开,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结束)②1956年,中共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①确立: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②5个省级自治区:1958年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1965年西藏③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二、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个政策、两大阵营、三个方针、四大成果、五项原则)1、背景:两大阵营: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苏联支持、美国敌视2、新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外交的基本方针概括为三句话,即“另起炉灶”、“一边倒”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3、1950年与苏联等国建交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3年;意义: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5、日内瓦会议(1954年)意义: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6、万隆会议(亚非会议)(1955年)⑴“求同存异”方针:周恩来提出⑵意义①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②亚非会议所显示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精神,被人民誉为“万隆精神”。三、社会主义改造1、条件: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国营经济的壮大。2、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特点:改造与建设并举。3、社会主义改造:结果: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1956年底,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赎买)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四、一五计划:任务:一化三改。(鹰厦铁路)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局面,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五、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建国后的探索①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②人民民主专政理论;③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④正确处理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标志其发展到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