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教学案例课堂实录:一、导入(3分)同学们,我们来听一首如诉如泣的歌曲,你能体会到歌曲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吗?(播歌曲)师:歌曲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吗?生:乡愁师:其它同学同意他的观点吗?(同意)师:同学们,我们刚才听到这首优美抒情的歌曲就是由罗大佑演唱的,余光中先生写的一首乡愁诗《乡愁四韵》。说起乡愁。可以说是中国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有关乡愁的诗句。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师:(多媒体补充有关诗句)写乡愁的诗太多太多了。每一个日落的黄昏,每一个月圆的夜晚,每一阵西风里大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台湾诗人余光中,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现代诗《乡愁》。请同学们打开课文页。二、师:哪位说说你了解到的余光中。(2分)生:答师:(多媒体展示,简介余光中——)师:余光中作品多次获文学大奖,诗文皆有很深造诣,梁实秋评价说:“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长期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诗歌作品的主要内容。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乡愁》写于1972年,是诗人众多乡愁诗中最有代表性,也是流传最广的一首诗。三、学习目标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全班同学读学习目标。)师:这是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三、读乡愁(15分)师:“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诗歌更离不开一个读字。通过读,才能读出诗歌的感情,品出诗歌的意境,享受到诗歌的美丽。请同学们认真听范读,你能体会这首诗应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读吗?能划出节奏,找准停顿和重音吗?下面我们来听范读。(播放朗诵的录音)师:读得声情并茂,我们同学都陶醉了,我们也要学习他的读法。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和范读,这首诗应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读吗?(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昂扬激越还是忧郁深沉?)生:这首诗写的是思乡的愁绪,忧郁深沉。教师补充: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优美的恋歌。〕师:对。语速呢?生:应该比较慢。这样才能读出比较抒情的味道。师:(多媒体展示:忧郁深沉,语速缓慢些)好,朗读诗歌,除了要读出基本的感情基调,我们还要读得抑扬顿挫,读出诗歌的节奏美,这就要注意停顿与重音。诗歌中的停顿一般按照音节或意义单位来划分,重音一般要突出句子中最能表达诗歌意思的词语。师:请一位同学先把第一节读一下,看看应该怎么读?(稍后,学生生举手)师:请朗读一下这一节,读得慢一些,重音加重一点,让同学都能听出来。好吗?生: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师:有不同意见吗?都同意了。老师也同意。(多媒体出示第一节的读法)师:全班同学一起将第一节读一遍,不仅要注意感情基调,语速,还要注意重音和停顿。(生齐读)(学生答)师:第一节是这样来划分节奏。其它三节同样也是这样来划分。同学们将后而三节划分好节奏。师:朗读提示:一、二节,语速要慢,读出思念之情;第三节,“啊”读作轻声,相当于“呵”,读出生死离别的伤感;第四节,音调上扬,读出对祖国的无限思念,要有荡气回肠的感觉,“在那头”一字一顿。师:下面,同学们自由朗读,感受诗的节奏和感情基调。师:同学们,你们班谁朗好,推荐一名同学大家朗诵。(学生朗读)师:哪位同学来点评一下,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师:还有哪位同学来朗读一下这诗。师:读得真好。师:全班一起来齐读这一首诗。注意语速、节奏、停顿和重音,再次体会情感。四、品乡愁(8分)师:读得不错。这样,我们是否就把诗歌真正读进去,读懂了呢?不,真正的朗读应该建在读懂读透诗歌的基础上。下面,我们一起再走进文本,一起细细品读诗歌。接下来,我们通过这几个问题一起来品味乡愁。1、从哪些词语看出来乡愁萦绕了诗人的一生?2、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阶段又因什么而愁?3、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作者通过哪些意象来表达这种情感的呢?意象就是生动的客观事物,融入作者的情感,加入丰富的联想,就组合成了诗的意境。(三个问题,同桌之间讨论。4分钟)师:通过朗诵这首诗,我们可体会到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让诗人怅惘叹息不已,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学生答:)明确: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师: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阶段又因什么而愁?(小时侯——-求学在外思念母亲,诗人:1928年生于南京.幼时异地求学,不能常伴母亲身边长大后——-新婚离别思念娇妻(夫妻离愁)1949年到台湾,从此远离故土;婚后赴美读书,不能与妻子相守后来——-生死隔绝哀思难抑(丧母哀愁)1958年母亲去世,永失母爱…….现在——-国土分裂忧思绵绵(思归浓愁)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离开了大陆的怀抱,成了漂泊的一悬孤岛,两岸人民饱尝亲人离别的思念之苦,迫切地盼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完成统一大业师:品读诗歌,还应该意象入手。意象就是生动的客观事物,融入作者的情感,加入丰富的联想,就组合成了诗的意境。意象,就是诗人所要借助的具体事物。比如,“愁”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情绪,李后主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生齐声跟说),用“一江春水”做意象,写出了故国之愁的绵长;师:余光中先生又以哪些意象来诉说他的那份乡愁呢?生:乡愁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师多媒体展示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师:小时候想妈妈的时候,可以写一封书信,贴上一张邮票,这张邮票就可以把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之情送到自己的家乡;船票虽窄,但一张船票可以使作者乘上轮船来到心爱的妻子面前,可以相见,这两个事物都融进了作者深深的乡愁。而坟墓,当作者来到母亲坟前的时候,无论怎样也不能和母亲相见了,纵然有千言万语又能向谁说呢?读这一节时,我们一定要把那种“哀”读出来。而第四个“海峡”又进了一层,如果说“矮矮的坟墓”是死别,那么“浅浅的海峡”则是痛于死别的生离。祖国大陆就在对岸,可“浅浅的海峡”就是过不去,他只能眷恋,比眷恋母亲、新娘更眷恋着大陆,至此,诗歌的感情由乡关之思升华到家国之恋。五、绘乡愁。(10)师:同学们,一首好诗,它的语言往往能诱发人多面的联想,因此一个理想的诗歌读者也要善于从诗歌中获取诗人寄寓的情感,并能展开丰富的想象,准确地填补诗人语言留下的空白从而获得美的享受。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个诗节,但是每一个诗节都凝聚着作者一生的沧桑和难以言表的哀愁,深深震撼着我们的心灵。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诗节,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用自己散文化的语言,描绘出诗人所营造的那一幅幅图画,这样可以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诗歌的理解。()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这四个事物上,应该通过这些形象的事物来想象在什么时间,在哪里,何人在干什么事,他又能想到什么。这些和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应有所联系。通过想象在我们眼前展现的画面情境,就是诗歌的意境。我们先看第一幅画面:小时候,乡愁是邮票。一枚小小的邮票,连接着什么?生:连接的是我和母亲生:连接的是异乡和故乡师:由邮票,同学们会联想到什么?生:书信。师:我们给加个动词。生:写信、寄信、盼信、收信、拆信师:真多呀!同学们的想象力果然不错。能将你想到的画面给大家描述一下吗?生:我想到的是一个春寒料峭的晚上,外出求学的少年思念起母亲,就在灯下写下对母亲的依恋和思念,第二天早上,将这封信投进了邮箱,他笑了。因为他想到母亲一定能看到他的信,而且给他回信了。师:是通过写信寄托乡愁。有时间,环境。是不是能紧扣“邮票”,再寄信前加上一句:“小心翼翼地贴上这小小的邮票,因为只有它可让自己的心儿飞越万水千山。”生:我想到的画面是这样的:终于,在那个阳光灿烂的早上,我收到了母亲的信,我的心都要跳出来了!信封上面的字迹是多么熟悉,是母亲一笔一划写下的;轻轻地抚摸着信封上的邮票,邮票上印着邮戳,那是家乡的名字。家乡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可是又回不去!师:真令人感动!李白是“我寄愁心与明月”,你是“唯寄愁心与邮票”呀!邮票小小,亲情浓浓呵!邮票是连接我和母亲之间感情的事物,这份乡愁,是离家在外的孩子对母亲深深的依恋!我们在朗读这段时,应该注意什么?生:应该读出对母亲的无限依恋之情。(多媒体展示:朗读提示:无限依恋。师请一生朗读,生齐读)师:因为有了同学们的丰富想象,平面的诗句成了立体的了。我们对诗歌的理解也深入一层了。下面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来想象以下几幅画面的意境。生:长大后,乡愁是船票。我想到的画面是:一个云淡风轻的夏日里,青年诗人手持一张窄窄的船票挤在船中。岸边的妻子挥手的身影已越来越模糊,诗人的眼睛也模糊了!刚刚分手,诗人的心中已充满了牵挂。虽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但如能长相厮守又该多么幸福啊!师:好个“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如今的他们,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呀!一张窄窄的船票,该承载着彼此多少的思念啊!真是船票窄窄,相思满满!朗读时,我们又该读出怎样的情感呢?生:妻子是相约一生共白头的亲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赏的亮丽风景。朗读时应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丝丝温馨,还要有似水的柔情。师:我们请所有的男生饱含深情地来读。(男生齐读)生: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当我终于可以见到母亲时,母亲已经长眠于矮矮的坟墓中了!凄风苦雨中,诗人直挺挺地跪在母亲的坟前,泪水和着雨水流下。冰冷的墓碑上,是母亲慈祥的笑容,可是,他永远无法握住母亲温暖的手,跟她说:“母亲,儿子好想你!”生:他仿佛想起多年前离家时,母亲犹在“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想这一迟,却和母亲阴阳两相隔!师:是呀!生死两茫茫!坟墓矮矮,哀痛深深!(生自发地轻声朗读,师提示)读的时候,要读出一种深深的哀伤。“后来啊”的“啊”字可读成“呀”,先深呼吸,感觉有一种排山倒海般的哀痛袭上心头;“在里头”可以用上颤音。(师范读,生散读)生: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仿佛看见老人站在海岸边上,向大陆眺望,大陆的影子隔着海峡似乎隐约可见,却无法到达!生:这时候,波浪滔天,正像老人此时不平静的心情!耳边仿佛传来亲人的呼唤,却又被这无情的海浪吞噬!师:是呀!这浅浅的海峡,这人为的鸿沟,它阻断了多少亲人团圆的梦想,它又使多少人骨肉分离,天人永隔!真是海峡浅浅,悲怆深深!师:在这四幅画面中,老师比较喜欢第四幅。每当读到第4个诗节时,我的脑海里还不时的涌现出台湾前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的画像。(课件出示于右任晚年图片)于右任先生1949年离开大陆前往台湾,而当时他的妻子和长女却留在了陕西的咸阳。于右任先生到了晚年,特别想念大陆,想念他的家乡,想念他的妻子,想念他的女儿。他常常登上台湾的高山之巅眺望大陆,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任泪水肆意地流淌。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传说狐狸死的时候总是朝向它出生的地方,动物尚能如此,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又怎能忍受这种痛苦的折磨呢!他多么想回去看一看家乡,看一看家乡的亲人,看一看故土的一草一木啊!但是,他想回却回不去啊!一湾“浅浅的海峡”却铸成他永远的遗憾!在他去世之前,曾写下一首哀诗——《望大陆》(课件出示,教师饱含深情的朗诵):“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惟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离开了大陆的怀抱,成了漂泊的一悬孤岛,两岸人民饱尝亲人离别的思念之苦。这浅浅的海峡阻断了多少回乡的路,揉碎了多少思乡的梦。)师:余光中与于右任先生相比,他是幸运的。在多方努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