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市场失灵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什么是市场失灵①垄断。市场效率是以完全自由竞争为前提的,然而当某一行业在产量达到相对较高水平之后,就会出现规模收益递增和成本递减问题,这时就会形成垄断。当一个行业被一个或几个企业垄断时,垄断者可能通过限制产量,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获得额外利润,从而丧失市场效率。②信息不充分与不对称。竞争市场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要求有充分的信息,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生产,销售,购买都属于个人行为,掌握信息本身也成为激烈竞争的对象,而信息不充分和信息不对称也是影响公平竞争的重要因素。③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完全竞争市场要求成本和效益内在化,产品生产者要负担全部成本,同时全部收益归生产者所有。外部效应说明的是一个厂商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给他人带来利益或损失的现象。当出现外部效应时,生产者或者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配置效率。外部效应的典型例子是“公共物品”,因为大部分“公共物品”的效益是外在化的,市场对提供纯公共物品是失灵的。④收入分配不公。市场机制效率是以充分竞争为前提的,而激烈的竞争不可能自发地解决收入分配公平问题。市场经济的第一道分配是要素分配,个人收入取决于劳动投入的数量和质量以及投入资本的多少,因而必然形成收入差距,而且差距会越来越大。效率和公平是矛盾的统一,效率是前提,但公平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收入差距过大,严重不公,会带来社会不安定,反过来又会影响效率。⑤经济波动。市场机制是通过价格和产量的自发波动达到需求与供给的平衡,而过度竞争不可避免地导致求大于供与供大于求的不断反复,会导致通货膨胀或失业率上升,这是市场机制不可避免的弊端。1、财政的概念及本质①财政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英语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收入分配以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等目标。也可以理解为,财政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但这里的分配应理解为广义的分配,即包括生产要素的分配,也包括个人收入的分配。⑴财政首先是以政府为主体的一系列经济活动⑵财政体现的是一种分配关系,但不仅仅止于分配,它影响着多个层面⑶财政是一种经济活动,但它的作用不仅仅止于经济领域⑷财政参与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凭借的权力来源于政治权力和财产权力②财政的本质国家分配论认为财政的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财政的自然属性(共性):国家主体性,强制性,无偿性财政的社会属性(个性):取之于民,用之于民1、国家的职能①资源配置职能(1)调节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2)调节资源在不同地区之间的配置(3)调节社会资源在政府与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②收入分配职能⑴财政分配职能,是指财政的经济职能中对参与收入分配的各主体利益关系的调节,达到收入公平合理分配目标。⑵主要内容:调节企业收入水平;调节居民收入分配水平③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⑴经济发展:产出的增长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结构与经济、社会、文化条件的优化,即质的飞跃。⑵主要内容:(1)调节社会总需求,实现供求总量的大体平衡(2)调节社会供求结构上的平衡(3)财政应切实保证那些非生产性的社会公共需要,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和平的、安定的环境2、公共物品的提供、生产和定价①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⑴公共物品的市场均衡问题⑵纯公共物品提供方式(无偿征税)⑶准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⑷关于公共物品私人提供问题的研究和实践②公共生产⑴公共生产的地位和类型⑵提供纯公共物品和某些提供准公共物品的国有部门和单位,应采取国有国营模式⑶垄断性国有企业宜采取国有国控模式⑷竞争性的大中型国有企业应采取公司制改造模式(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⑸中小型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是放开搞活(抓大放小)③公共定价: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程序和规制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即公共物品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⑴公共定价的一般方法:纯公共定价,管制定价或价格管制⑵自然垄断行业的公共定价:平均成本定价法,二部定价法,负荷定价法2、财政支出效益的分析和评价①财政支出的效率:⑴财政支出的配置效率:提高公共支出的配置效率;受立法约束;规模和结构有制度规定;非盈利性;高度透明;居民有知情权⑵财政支出的生产效率,也称为政府部门的X—效率⑶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是财政支出效率的体现②财政支出效益分析⑴财政支出要讲求效益所谓效益,就是人们在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中“所费”和所得”的对比关系⑵财政支出效益与微观经济主体支出效益的差别:两者计算的所费与所得的范围大相径庭;两者的选优标准不同⑶财政支出效益的内涵和范围1.财政支出内源性效益2.财政支出的部门绩效评价3.财政支出的单位绩效评价③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方法⑴成本-效益分析法:将一定时期内项目的总成本和总效益相对比用净收入和收入成本率来评价项目收益的一种经济方法。适用于项目发生的效益能用货币单位计量的情况。⑵最低成本法,也称最低费用选择法:适用于成本易于计算而效益不易计量的支出项目。首先,根据国家确定的建设目标,提出实现目标的多种备选方案。其次,以货币为统一尺度,分别计算出各备选方案的各种有形费用。最后,按照费用的高低排出顺序,以供决策者选择2、公共选择理论①公共选择理论:应用经济学的理论假设和分析方法来研究非市场决策或公共决策问题的一种新的研究方法。证明了市场失灵不是把问题转交给政府的充分条件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把政府行为的限度以及政府失败的为题作为研究的重点分析政府行为的效率并寻求政府有效工作的规则和制约体系。②公共选择理论的三个要素:经济人假设,交易的政治市场,方法论的个人主义③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财政法制化和民主化的借鉴意义⑴对合理解决政府与市场关系具有指导意义。⑵对政治体制及行政体制的改革具有借鉴意义。⑶对实现公共决策(政府决策)的法制化和民主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⑷对在政府决策过程中,正视政府行为的“经济人”特征具有借鉴意义。2、简述准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及其选择①准公共物品的特征是兼具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特性,可以采用公共提供方式或市场提供方式,也可以采取混合提供方式。②第一类具有非竞争性和排他性的准公共物品,无论采取公共提供方式或市场提供方式都会产生成本及可能带来一定的效率损失,最终选取何种提供方式,取决于税收成本和税收效率损失同收费成本和收费效率损失的对比。③第二类具有外部效应的准公共物品,选取这类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首先在于判断外部效应的大小:当外部效应很大时可视为纯公共物品,采取公共提供方式;当采用收费方式时,政府所要关心的问题是合理制定收费标准,同时严格监管,避免利用垄断地位滥收费或提高收费标准,加重居民负担,甚至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为了提高公共物品的使用效率,并为了适当减轻政府负担,对多数准公共物品采取混合提供方式是一种较佳的选择④准公共物品的有效提供主要有以下方式:⑴政府授权经营。对于具有规模经济效益的自然垄断行业,政府部门应实行政府管制,一方面禁止其他企业自由进入,另一方面又禁止中标企业制定垄断价格;⑵政府参股。对于那些初始投资量较大的基础哦施项目,由政府通过控股参与建设;⑶政府补助。对于那些具有正外部效应的提供教育服务,卫生服务的民间机构及从事高新技术产品开发的民间企业,政府通过补贴,贷款贴息,减免税等的方式给予一定补助。3、试述“瓦格纳法则”阐述的基本原理①瓦格纳法则,即财政支出扩张论,美国财政学家马斯格雷夫解释瓦格纳法则指的是财政支出的相对增长,因此其可以表述为: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也相应提高。②瓦格纳法把导致政府支出增长的因素分为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指随着经济的工业化,正在扩张的市场与这些市场中的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复杂,市场关系的复杂引起了对商业法律和契约的需要,并要求建立司法组织执行这些法律,这样需要政府把更多的资源用于提供治安和法律的建设;经济因素是指工业的发展推动了都市化的进程,人口居住的密集化将产生许多外部性问题,这样也就需要政府进行管理与协调工作。③瓦格纳把公共支出的增长归因于需求的收入弹性,即随着实际收入的上升,公共支出的增长将会快于GDP的增长4、试述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发展变化的特殊性及原因分析①特殊性:财政支出绝对数除1980,1981年外快速增长;改革开放后,我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呈先逐年下滑又逐年上升的特征。②原因分析:⑴经济体制改革前,由于当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国家扮演了一个总企业家和总家长的角色,在GDP分配上的体现就是实行“统收统支”制度,因此我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较高⑵经济改革首先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调动微观主体的积极性,为此,必须实行放权让利政策,于是导致了初期财政支出增长弹性和增长边际倾向的下降。经济改革初期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逐年下滑,是经济体制转轨的必然结果,即为了改变计划经济时期政府管得过度,统得过死的局面,调整政府职能和分配格局,激发经济活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⑶经济体制迈上市场经济的运行轨道之后,随着经济改革的逐步到位和GDP的增长,逐年下滑趋势理应逆转,即下降的趋势会在某一时点终止,转而趋于回升⑷我国财政支出口径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仍然存在上升的空间,因此应随时观测财政支出增长弹性和增长边际倾向的动向,有意识地及时调节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发展变化5、试述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①经济性因素。经济性因素主要指经济发展的水平,经济体制以及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当前经济政策等。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经济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我国经济体制转轨之初曾导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下滑,这是财政为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付出的成本和代价。②政治性因素。政治性因素对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局是否稳定。当一国发生战争或重大自然灾害等突发性事件时,财政支出的规模必然会超常规地扩大,而且事后一般难以降到原来的水平。二是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首先是和一国的政治体制和市场经济模式有关,至于行政效率则涉及政府机构的设置问题。三是政府干预政策。政府通过法律和行政的手段对经济活动的干预与通过财政等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具有不同的资源再分配和收入再分配效应,不同财政手段的干预效应也不同③社会性因素。如人口,就业,医疗卫生,社会救济等因素都会很大程度上影响财政支出规模。在发展中国家,众多社会问题会对财政支出不断提出新的需求,构成扩大财政支出规模的重要因素。6、试述内生增长理论对我国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借鉴意义****①内生增长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劳动投入过程中包含着因教育,培训及职业再教育而形成的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积累过程中包含着因研究开发活动而形成的技术进步,生产性公共投资的增加也有助于提高物质资本的边际收益率,因此生产要素的收益率不会发生递减趋势,长期增长率将大于“0”。该理论将原来认为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外在要素内在化。②这一理论对财政政策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做出了崭新的诠释:它认为生产性公共资本,人力资本和研究开发活动是一个国家长期经济增长的内在因素和内在动力,而这些因素具有明显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和外溢效应,具有公共物品的某些属性,因此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具有重要的特殊作用。财政支出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僵化的,从政府制定财政政策的角度看,则必须根据一定时期的发展战略和政策目标以及经济形势的变化,推动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而内生增长理论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供了重要思路。7、根据个人的理解,阐述我国当前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应采取的政策和措施①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保障社会民生的长效机制: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基本依据和基本方针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财政必须坚持从那些从属于市场竞争性的投资中解脱出来,大力支持和保障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建立保障社会民生的长效机制。⑵当前财政在建设小康社会中肩负着重要又艰巨的任务,必须处理好和把握好财政支持和保障社会民生的几种关系:一是促进经济发展与推进社会事业建设协调的关系。财政既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改善社会民生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同时,又要注重改善民生,为经济发展创造和谐

1 / 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