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应注重诠释方法的价值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历史教学问题2015年第4期●①〔德〕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诠释学Ⅰ: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476页,第286页。〔德〕尼采:《权利意志(中文版)》,张念东、凌素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683页。于沛:《价值判断:研究历史的重要任务》,《红旗文稿》2014年第5期。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教研室:《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103页。洪汉鼎:《诠释学———它的历史和当代发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86页,第194-199页。“。……。”“”。“”。“”。“。”“”“”。《》“”“”。。、“、、、、。”。“”。“”“”。历史教学问题2015年第4期。“。”“、。、。‘’。”。、1.历史诠释应注重历史的意义与境遇“。”·“。”“”“”。“”。“”。、、、、。、、。“”。五四运动时候火烧赵家楼,认为曹汝霖是卖国贼,签订了“二十一条”。后来我看曹汝霖的回忆录,他说“二十一条”不是他签的,因为他当时是外交部次长,像这么重要的条约,起码都是最重要的国家负责人才能去签。他作为外交部次长是没资格去签订这么重大的条约的,这是事实。后来国民党时期的中苏条约,到莫斯科去签应该是宋子文去的,宋子文怕挨骂,就要王世杰去签。所以这么重要条约起码是外交部长去签才有效。曹汝霖的回忆录也很有意思,比如说在烧了赵家楼以后就把学生抓住给关了起来。而当时很多各界的名人名流都去保那些学生出来,其中曹汝霖自己也参加了,请警察局把学生放出来。学生被放了出来以后,北大校长蔡元培还带领老师和学生去欢迎他们。现在我们看这些史实,觉得不太能理解。所以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色,在另一个时代就成了不可想象的东西。。“。”2.历史诠释应注重理解的创造性“。。……。”①李幼蒸:《历史和伦理:解释学的中西对话》,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11页。〔德〕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诠释学Ⅰ: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429页。〔德〕罗伯特·施佩曼:《道德的基本概念》,沈国琴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第25页。尉佩云:《真理不是北极———对话何兆武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美〕C.赖特·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陈强、张永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62页。〔德〕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诠释学Ⅰ: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420页。历史教学问题2015年第4期“”。。。“。”。。以费正清为代表的用“朝贡体系”模式(“冲击—回应”模式)来解释“中国之世界秩序”。首先,费正清将这一事件定性为帝国主义扩张中的大英帝国与闭关自守、傲慢且自视为世界中心的中国相遇,并因文化误解而引起的文化冲突,其实质是优越而先进的文明与落后而低劣的文明之间的撞击。其次,费正清将中国在这场礼仪冲突中不能成功应对的原因归结为中国对“朝贡制度”的执著,认为,正是“朝贡制度”滋生了中华帝国的“优越感”,从而产生了诸如华夏中心主义等一系列的观念,把使团当作“夷”而非“客”,也正是这种“朝贡制度”阻碍了西方先进文明和现代性的输入。再次,费正清对“宾礼”在这一事件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分析,认为清政府的“宾礼”其主要作用就是为了宣泄天朝的这种“优越感”。可见,这一模式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了“文化”上,即以中国的文化传统来解释中国为什么不能成功应对西方输入的现代性,而这体现在清、英18世纪的外交上就是一种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冲突。何伟亚将这场礼仪冲突视为中英两个扩张性殖民帝国政治交锋的结果,其实质是英国的“主权平等”外交观与清朝的“差序包容”天下观的碰撞。为此,何伟亚在书(《怀柔远人》)中分别从中英两条叙事线索出发探讨马嘎尔尼使团访华的经过,并以清代的“宾礼”为基础,将18世纪的清王朝建构为一个“多主制”的帝国,认为,清王朝并没有僵硬不化地坚持天朝心态,而是接受并承认以满清皇室为最高君主的多元领导。清政府的“宾礼”也并非为了宣泄天朝的“优越感”,而是为实现“多主制”的一种审慎而灵活的对外交往的手段和方式。清朝宫廷官员在礼仪程序组织上的不当才是导致英国使臣失败的原因。在他看来,费正清等现代学者都陷入了赛义德所称的“东方主义”的理论框架,将东方按照西方人的想象加以描绘,实际上体现出的是一种殖民主义的价值观。。3.历史诠释应注重应用功能“。”。“”“。。‘’。。”“”。、、、①〔美〕莫里斯·曼德尔鲍姆:《历史知识问题》,涂纪亮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70页。罗祖兵、贺非非:《后现代阅读观及其实践建议》,《全球教育展望》2014年第9期。邓欢:《后现代史学的实践与反思———以何伟亚的〈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为中心》,《史学月刊》2014年第11期。〔英〕汤因比等:《历史的话语》,张文杰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页。〔德〕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诠释学Ⅰ: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424页。历史教学问题2015年第4期。“、”。。4.历史诠释应注重视域融合“”“”。“”。。。5.历史诠释应注重历史的认知结构(或历史构造)“‘’。”。、“”“”。。·。、。“”“”“‘’”。“。”。。。。、。《》“”《》“”、“”。“”、“”。。6.历史诠释要克服目的论、、、。(下转第111页)①〔英〕E.H.卡尔:《历史是什么?》,陈恒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15页。李幼蒸:《历史和伦理:解释学的中西对话》,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11页。郝德永:《教育改革认识论二元化纷争与超越》,《中国教育学刊》2013年第7期。〔美〕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201-204页。程良宏:《教师的课程理解及其向教学行为的转化》,《全球教育展望》2013年第1期。洪汉鼎:《诠释学———它的历史和当代发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93页。历史教学问题2015年第4期语出自美国宪法第一条第三款之规定。美国宪法及修正案全文参见:[美]卡尔威因、帕尔德森著,徐卫东、吴新平译:《美国宪法释义》,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337、358页。该处见第339页。林达:《麦卡锡:一个焦虑的时代》(二十二),载于《东方早报》2009年10月11日,第B03版。“”“”。。“”。。“”。。。“”———“”。。。、。“”。“”“”。(上接第131页)。。、、。“”“”。。①邓欢:《后现代史学的实践与反思———以何伟亚的〈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为中心》,《史学月刊》2014年第11期。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