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北方一些沿海地区海参养殖已经成为当地渔业生产的支柱产业之一。与潮间带岩礁筑池养参相比,虾池养殖海参的模式投资少,对沿海地貌破坏性小,因此虾池养殖海参的模式逐渐成为当前海参养殖的主要方式。本文着重介绍笔者近年来对虾池改造养参模式的探索,供广大海参养殖户参考。海参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低糖、无胆固醇的营养保健品,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自古被列为“海中八珍”之一,有“海中人参”的美誉。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保健意识的增强,海参的消费需求不断上升,价格也不断上涨,从而带动了海参养殖热的兴起。由于岩礁筑池对海岸地形地貌影响较大,仅有极少数地区适合发展,养殖规模受到限制,因此虾池改造养殖海参逐渐成为北方地区主要的海参养殖模式。一、虾池养参技术要点虾池的选择与改造首先应选择长方形、南北走向的虾池,南北各有进、排水闸门,以自然纳水的虾池为宜,要求无淡水注入,无工业污染,特别是周围不能有油污污染。由于北方虾池多为泥质和软泥底质,达不到海参的生活条件,因此必须对虾池进行改造。先将池内积水排净,一般池子加深至2米~3米,池底整平,铺10厘米左右的细沙。对闸门、堤坝进行整修和改造。为保持养殖池塘的水流畅通,可人工将池塘的4个角改成弧形,使整个池塘呈椭圆形,池塘进水渠道直至池底,目的是保持整个池水的流动性。人工布池造礁根据海参的生活习性,养殖海参必须先解决附着物的问题,为此需建设人工参礁。人工投放石块或瓦片,建人工参礁。其做法是:将石块或瓦片在池底堆放成条状,每行宽2米~3米,行距8米~10米。也可以采取零星抛石法,即将石块或瓦片一堆堆不规则放置,每堆2平方米~3平方米左右,堆距1.5米~2米。清池肥水人工参礁设置完毕后,进水淹没参礁,每亩施用漂白粉10千克或生石灰50千克进行消毒。两天后将水排出。然后进水。进水口用60目滤水网过滤,以防敌害生物卵及幼体进入,一周后进行肥水。苗种投放海参的苗种一般有两种:一是秋苗,即人工培育的当年苗种,体长2厘米~4厘米,一般在10月中下旬开始放苗,亩放苗量1.5万~2万头,成活率在30%~40%左右;二是春苗,即上一年培育的苗种经过越冬后,到第二年春天出售,此时体长5厘米~6厘米,亩放苗量在0.5万~0.8万头,成活率在60%~70%左右。优良参苗的选择标准是:体态伸展粗壮,肉刺尖而高,头尾活动自如,运动活跃,排便不黏而散,消化速度快。养殖管理1.加强水质管理是养好海参的关键,水体交换量越大,海参生长越快,出成率也越高。因此要合理调节水质。由于海参是狭盐性动物,适盐范围在24‰~35‰之间,最适范围28‰~31‰,因此每逢低潮大雨天气要及时排出池内上层雨水,防止池塘盐度降低。2.水温也是影响海参生长的重要因素。每年4月~6月,水温10℃~18℃,是海参快速生长期,此时要加大换水量。进入7月~9月,水温在24℃以上时,海参开始夏眠,此时应把水位加至最高,确保海参安全度夏。10月份以后,水温降至22℃,海参开始结束夏眠。12月份以后进入冬季,此时水温降至8℃以下,海参开始冬眠。此时也应提高水位,以延缓水温的下降。3.日常管理。每日早晚各巡塘1次,观察池边海参的摄食、生长、活动情况以及池塘水色变化。正常情况下应每10天测量海参生长情况1次,同时测量盐度、溶解氧和pH值。巡池时发现有吸附在池壁的海参要及时捞起放回池内,防止因干露时间过长死亡。阴雨天海参虽不宜干露,但雨水可致海参死亡。4.病害防治。为防止病害的发生,在高温期加大巡视力度,发现腐皮参及时捞出,药浴隔离。快速生长期每隔半月用次氯酸钠1ppm全池泼洒消毒1次,可起到较好的防治效果。二、虾池养殖海参存在的问题养殖环境不够完善水源干净,无污染,盐度、温度适宜,岩礁底或泥沙底是海参栖息的首选条件。但目前海参养殖环境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清淤不彻底,一些池子在改造时未能将池底的淤泥全部清除,改养海参后由于多数采取轮捕轮放的养殖方式,多年不对池底进行清淤,池底沉积了厚厚的淤泥和海参粪便,对池水水质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氨氮或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含量上升,诱发海参发病。二是参礁密度不足,青岛地区人工参礁模式主要以垒石布礁和瓦片布礁为主,许多养殖户由于受资金限制而减少了人工礁石的数量。众所周知,参礁是海参赖以生存的基础,海参依靠参礁摄食、栖息、躲避敌害,参礁数量增加则海参栖息的附着基面积扩大,底栖饵料生物的生物量增加,饵料生物的丰富不仅满足了海参生长需要,同时海参的防病抗病能力也随之增强。调控不及时,生态环境恶化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首先是没有水质检测工具,大多数养殖户仅能通过水色来判断水质的好坏,准确度不高;其次是已经确认水质恶化也没有及时采取恰当的调控措施。唯一有效的方法是换水,但如果恰逢小潮汛往往束手无策。自然资源匮乏,海参种质下降一方面由于没有长期的种参保护计划,加之海上自然生长的海参也受到病害的侵染,导致当前海参自然资源匮乏,种参质量难以保证;另一方面养殖所用亲参没有经过系统的品种选育和改良,经过累代养殖之后,种质退化严重,造成苗种的生长速度减慢,抗病能力降低。另外,由于当前海参育苗期疾病发生率高,部分苗种带菌率较高,加上购苗者大多没有实施健康苗种检测措施,丧失了选择健壮苗种的机会,使疾病传染的危险性增大。三、应对的措施彻底清淤对刚改造的养参池塘,一定要做到清淤彻底。应将池底淤泥层彻底清除池外,直到底层黄色底泥露出为止。对于已放养过海参的池塘,一定要废除掉轮捕轮放的养殖方式,一般春季收获一次后先将池底曝晒,即使使用挖掘机或泥浆泵将池底淤泥、海参粪便清除出池外,还要按50千克/亩~100千克/亩的生石灰用量清池消毒。增加人工参礁数量海参养殖户一定要提高人工参礁对海参养殖成败重要性的认识,一定要保证人工参礁面积不能少于池底面积的一半以上。注重水质调控水质管理是养好海参的关键。养殖池水交换量越大,养殖水质越能保持清、新、爽、嫩的状态,海参才能长好。但是换水受潮汐限制,大潮时可以大量换水,在小潮时就需要采取开动增氧机或施用微生态制剂(硝化细菌)、底质改良剂(生石灰)的方法来改善池底环境。正确选择参苗购买苗种时,将购买国家级或省级海参良种场培育的苗种作为首选。在选苗时还应实施苗种健康检查,选择体表无伤、干净、肉刺完整,身体自然伸展、活动力强、对外界刺激反应灵敏的苗种为宜。特别应注意育苗场出池过程时间的长短,苗种快速出池可以避免参苗的大量吃水。科学使用药物海参养殖病害的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对于已染病的海参要求治疗时对症用药,要请有经验的技术人员检查病症,确定病因后在不违反食品安全的前提下准确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