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通过联想和想象,理解诗歌中所描绘的意象重点难点重点:通过节奏、重音来传情达意的朗读诗歌难点:对意象的理解二、教材分析这首诗文是作者到了延安三年后写的一首诗,与前期创作的诗文不同,情感上少了一些“忧郁和沉闷”,多了一份“积极与乐观”,而这些情绪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紧密的关系。何其芳是1938年来到延安,1941年写下了这首诗,而1937年是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这个时候正是出于民族危亡的时刻,许多有志之士都担负起了报效祖国的神圣责任。何其芳起初和卞之琳一起来到延安,原本是为了创作,后来被这里的人的气息和精神所震撼,最终投入到了革命队伍之中。何其芳的诗文,文笔细腻,丰富的想象和细微的意象,需要在学习时细细品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感受到了延安充满活力的气息后,忍不住要赞美,并且希望这种积极向上,乐观充实的精神能传递给所有的年轻人,而自己也被这种精神所鼓舞,变得不再迷茫和沉郁,开始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与梦想。诗文分为四节,分为两层,第一层是“唱什么”,第二层是“为什么要唱”。作者要歌唱“早晨、希望、未来的事物、正在生长的力量”,实际上就是要歌唱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以及对新生活的向往之情。第二层,为什么要唱,就是要将这种精神传递出去,不仅仅是传到“年轻人的心里”和他们引起精神上的共鸣,还要“飞到”四面八方,让所有的人都能感受到,这里面当然包括“我”,在诗文的最后一节,因为感受到了这种活力,我也变得年轻而有活力了,又开始对未来充满的希望和渴望。三、学生分析对于现代诗歌,在六年级学生曾经学习过一个单元,并且对于朗读中的重音、节奏和语调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八年级上学期也有一个诗歌单元,这样六、七、八三个单元的内容有一个逐步递进的过程。从“童心是诗”到“少年诗情”再到“心灵诗语”从对诗文的理解程度也是一个逐步递进的过程。本单元的知识卡片是“押韵”,这一点对七年级的学生也没有什么难度。但是对于“意象”的理解,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它需要发挥一定的想象力才能更好的理解。对于写作的时代背景,学生也是比较陌生的,特别是发生在70几年前的事情,能不能体会何其芳在进入延安后,被那里的激情与温情所打动,因此,我准备借助当时“抗大”的校歌,让学生感受一下那个年代,有一批年轻有为的人,对未来充满的信心,时刻准备着去为民族的振兴而努力甚至牺牲的情感。五、教学过程阶段老师活动学生活动意图一、导入分析标题,由“歌唱”引出本文的情感基调1.由“歌唱”引出文本的情感基调:欢快、热情2.全班一起朗诵全诗从标题入手,让学生通过关键词初步感受本文的情感基调二、理解与朗读1.朗读第一节(关注重音、节奏)2.感受早晨希望””未来””生长”的共同点以及与”少男少女”之间的关系1.请一名学生朗读第一节,读出重音和节奏2.分析几个意象之间的共同点以及与少男少女之间的关系回顾六年级学到的朗读中的节奏和重音,并初步理解”少男少女”的象征义1.提出诗文中篇章的内在逻辑,彼此之间是有关联的.2.朗读第二.三节,感受我的歌不仅要飞到那些年轻人的心中”还要”飞到四方八面去”(引出写作背景)1.找到第二节和第一节的关联句: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和第二节的飞到那些年轻人的心中相照应;第三节中的”飞到四方八面”又和第二节中的”你飞吧”是前后照应的.2.理解两个飞的含义以及”歌唱”的内涵关注诗文的内部逻辑和关联性,从深层次的感受作者想把这种“积极向上、乐观”的精神传播到更多年轻人的心中1.第四节与“少男少女”几乎没有关系,它想表达什么2.引导学生感受三个部分的层层递进的关系找到与前面的关联点:“琴弦”与“歌声”相关联的,在歌唱得过程中,不仅仅是鼓舞了年轻的一代,也鼓舞了“成年”一代,而不仅仅只是“小我”,而是“大我”感受内部深层次的联系三、表情朗诵请学生分组进行表情朗诵,最后在班级展示小组朗诵班级展示进一步感受文本的情感四、布置作业1、对《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写200字左右的赏析2、朗读何其芳的《秋天》,并圈画出重音、节奏《抗大校歌》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全靠我们自己来担承。同学们,努力学习,团结、紧张、活泼、严肃,我们的作风同学们,积极工作,艰苦奋斗,英勇牺牲,我们的传统像黄河之水汹涌澎湃,把日寇驱逐于国土之东,向着新社会前进,前进!我们是劳动者的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