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研究》主要内容导读老舍与20世纪中国文学。老舍的文学贡献和地位,被文学史概括为三个词语:市民、京味、幽默。第一章老舍的生活道路和思想发展。第一节京旗之家到小学教员。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满族正红旗人。是舒穆禄部的后裔。老舍的曾祖母舒马氏,在刘寿绵(宗月大师)的祖父到云南做官时,在刘家当过佣人,老舍曾在《宗月大师》一文,对此做过记载。父亲舒永寿是旗人社会最底层的一名护军。护军的任务是负责皇城王府乃至整个京师的安全。一、人之初:生命的摇篮,创作的源泉。二、求学生涯:笃信好学,心平识远。在刘寿绵的帮助下1905年初,老舍进入位于新街口正觉寺胡同的一所改良私塾学习。1912年春,老舍所读的京师第二小学改为第四女子小学。该校男生全部并入西直门内南草场街京师第13高等小学读书。1913年7月,老舍迎来知识和命运的转机,他成功考入北京师范学校学习。三、小学教员时代:贞不随群,致力做事。1918年6月,老舍以优异的成绩从北京师范学校毕业。1919年,他被任命为京师公立第17高等小学校兼国民学校校长。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了。老舍作为一个校长。他的职责是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不能鼓动学生罢课去参加运动。加之“末世人”的境遇形成了他独立不倚的性格。对于一切运动都以旁观者的心态观之。首先,五四运动震动了老舍的思想,使他成为一个反帝反封建的文学作家。其次,五四运动提供了一种新的文学语言给老舍创造了当作家的条件。他曾说假若没有五四运动,我很有可能终身做这样的一个人兢兢业业地办小学,恭恭敬敬的侍奉老母,规规矩矩地结婚生子,如是而已。绝不会忽然想起去搞文艺。第二节英伦生活到大学教席一、英伦生涯:一半恨一半笑的看世界。老舍至1924年秋至1929年夏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教。英伦生涯在老舍人生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英国老舍开始自己最初的文学创作。究其创作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思乡之情使然。其次是因为许地三的引领和鼓励。再次。这是朴素的民族主义思想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的激发。最后,为人生而艺术的文学观的指导。基于以上原因,老舍真正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其最初的创作在文坛上引起不小的反响。《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分别于1926年,1927年,1929年在《小说月报》以连载的形式陆续发表。老舍也从无名小卒变成了名作家。二、新加坡时期:思想猛的前进了好几丈。三、齐鲁岁月:嫉恶如仇,爱憎分明。1930年老舍从新加坡回到上海,在郑振铎家里小住。老舍在这段时间写完了《小坡的生日》。最后两万字交给了时任《小说月报》的编辑郑振铎1930年7月。赴齐鲁大学担任文学院教授。1931年1月28日,老舍回到北平与胡絜青结婚。1933年9月老舍的第一个孩子舒济出生1934年7月,老舍辞去了齐鲁大学的教职。从1930年开始到1936年辞去山东大学教职以前是老舍创作的丰收期和成熟期,他在这段时间写出了《大明湖》,《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四部长篇小说。出版了《赶集》,《樱海集》两部短篇小说和《老舍幽默诗集》。第三节从大学教席到职业写家。一、职业写家之梦与战火下的抉择。二、武汉时期:人民致高与国家至上。三、重庆时期:漫漫八方风雨路第四节从大管家到人民艺术家。一、美国时期潜心写作与遥思故国。二、新中国时代人民艺术家。三、最后的尾声,老舍之死。第二章老舍的思想文化观。第一节老舍的启蒙观。一、启蒙观的形成过程。生活环境,人生阅历会对作家思想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到作家的文学创作。老舍的启蒙观是时代语境,成长经历,西方游学经历三者共同影响的结果。二、启蒙观的内涵与特征。老舍是文化型作家,也是一位温和的人道主义者。而他的启蒙观带有文化改良主义的特点。(一)老舍的启蒙观着重从文化反思的层面对普通市民的生存境遇和文化心理进行揭露和审视。(二)老舍的启蒙观是在中西文化的参照事业中构建起来的。(三)老舍的启蒙观退去浓郁的激进主义和理想主义色彩。他更注重以客观,冷静的态度对政治变革和底层市民生存境遇问题进行展现和剖析,从中给自己对问题的客观看法。(四)老舍启蒙观的形成,是一个发展演变的思想历程。三、启蒙观对创作的影响。是对北京市民底层生活的关照。以对市民灰色人格的文化审视和批判参与到新闻学启蒙主题构建上来的积弊和国民劣根性的根源所在。这种文化视角和叙事立场是老舍区别于同时代文学话语以启蒙者的主要标志,从而也凸显得特别的意义和价值。独特的启蒙观展现了老舍对普通市民深厚的情谊和人道主义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