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乙金华宗旨》回光修炼法探秘收藏《太乙金华宗旨》是一部道教养生奇书,传为唐代著名道士吕洞宾所著。吕洞宾是民间传说的「八仙」之一,师从高道钟离权,得到钟离权亲授之金丹秘旨。「钟吕金丹道」是道家养生最为实用也最为神秘的功法,它融会了儒释道三家的生命哲理,吸纳了儒释道三家的修炼方法,因此宋以后一直被历代养生家所尊奉。「钟吕金丹道」在中华养生园中独树一帜、金花灿烂。然而金丹道的著作多用象征隐语,其丹诀秘旨,隐晦难懂。《太乙金华宗旨》阐述了「钟吕金丹道」的奥秘,作为道教内丹修炼的一部奇书,本书虽属后起,但其功理功法有不少独创,因而流传甚广,影响深远。与其它丹道修炼的道书相比,本书的最大特点是通俗流畅、简明易懂,基本上不用传统丹经的隐语晦言。《太乙金华宗旨》的成书年代已难确考。今传诸本皆托名吕洞宾,实则为明清以来全真道教龙门派中兴以后,内丹修炼的教传心法,而非成于某一人之手。自清初刊行以来,该书流传甚广,版本众多。当代学者一般将本书的众多版本分为两个系统,一个是净明道派系统,以《道藏辑要》为代表;一个是龙门道派系统,以《道藏续编》为代表。《道藏辑要》由清康熙进士彭定求刊行,嘉庆蒋元庭增刊,光绪成都二仙庵重刻。据传《太乙金华宗旨》为康熙七年(一六六八年)由吕洞宾「垂示人间」,由受法弟子屠宇庵(屠乾元)于康熙三十一年(一六九二年)订辑,乾隆邵志琳加以订定,嘉庆广化子(惠觉)重新厘定,蒋元庭增刊入《道藏辑要》中。此一系统的版本还有民国初年姚济苍刻本、慧真子《长生术续命方》合刊本等。《道藏续编》在道光十一年(一八三一年)由龙门派十一代传人闵一得编辑刊行,据传此本所收之《太乙金华宗旨》最初为明代崇祯举人陶太定刻印。实际上两个系统的版本除第一章外,其它各章文字差别并不大。虽然《道藏辑要》本、姚济苍本、慧真子本在第一章中有「昔日有许祖」或「故蒙净明许祖」一句,但其它篇章再无类似语句,而与《道藏续编》本基本相同,从其内容看,应当看成是龙门派的著作。《太乙金华宗旨》共十三章,每章一个主题,各章之间有交叉。不仅阐述了金丹道养生的原理,而且还介绍了金丹道养生的方法。在养生法理上强调性功,即心神的修炼。因此受到西方精神分析心理学家的青睐。《太乙金华宗旨》在西洋和东洋影响重大。著名来华传教士卫礼贤(RichardWilhelm)于一九二九年将本书翻译成德文,著名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荣格(C.G.Jung)发现此书的养生原理与分析心理学的理论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于是写了一篇很长的「评述」,称此书集中了「东方智能」。一九三一年英国翻译家贝恩斯(CaryF.baynes)将德文版翻译成英文。德文版和英文版多次重版,在西方引起巨大反响。此后日本学者汤浅泰雄和定方昭夫又将此翻译成日文,在日本同样畅销。二十世纪九○年代德文版、英文版、日文版又分别被译成中文在中国出版发行。笔者多年来以研习易道、医道和丹道著作为乐,其中对《周易》、《黄帝内经》、《周易参同契》等经典著述兴味尤浓。稍后接触到《太乙金华宗旨》,顿感直白畅快,此书与《周易参同契》等丹道著作风格迥异,当时即萌生一种欲广告世人的念头,然终因俗务缠身,未能如愿。两年前,承蒙朱高正先生抬爱,鼓励我对《太乙金华宗旨》作一重新注译、评介,在其主持的《中国通》杂志(一○五至一○九期)上专门辟出版面,刊载拙稿,后又分别在海峡两岸结集出版。笔者对《太乙金华宗旨》综合各家批注,对每一章的养生原理和方法作了评述。并对内丹修炼的门派、原理、程序、层次以及内丹修炼与止观双修、金丹与《周易》做了较详尽的分析介绍。现将其中的「回光」修炼法做一探讨。一、注想天心《太一金华宗旨》所阐述的修炼方法可称为「回光」法。这种方法在道教修炼中颇为独特,其中「金华」(金花)、「天心」、「天光」、「回光」等词语也为历代丹道所少见。卫礼贤和荣格都十分重视「回光」之「光」,卫礼贤认为「金华」表达在秘教的语义中,隐含了「光」这个字。从这个意义上说,「金华」的秘密就是「光」。荣格说:「金华即光,天光即道。金华也有一个曼陀罗图案……这个图案还表示金华的起源,根据《慧命经》,这个起源不是别的,就是黄庭、天心、寸口尺宅、玉城之帝室、玄关、先天窍、海底龙宫、极乐国、无极之乡、慧命之坛。」荣格还说:「慧和命这两者的结合就是道,道的象征物就是中心的白光,这个光位于方寸或面部。」《太乙金华宗旨》强调「光」对人体生命的作用,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回光法从意守「天心」入手。「天心」是道教内丹功所炼养的关键部位,又被称为「玄关」、「先天窍」、「黄庭」,这个部位是炼内丹最玄妙、最紧要的关窍,宋元以来的内丹家都十分强调,此窍开则窍窍开,但这个关窍究竟在身体的什么部位,丹道家往往秘而不宣。于是造成世人猜测,有的说是中丹田,有的说是上丹田,有的说不固定,甚至有的说不是具体的位置,而是无形质可据的灵光大道。这个为丹家所不传的部位,《太乙金华宗旨》的作者却毫无保留地公布于世人,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第一章就开宗明义指出「天心」的位置就在两目之间,即在两眉之间与眼球齐平处。这个位置也就是俗称的「天眼」。慧真子说:“夫天心者,即大道之根苗也。人能静极,则天心自现。情动顺出而生人,为元性也。此性自父母未生此身受孕之时,即寓于真窍;自呱的一声落地之后,则性命分为二矣。由此而往,非静极,性命不复相见。故《太极图》曰:『太乙舍真炁,精神魂魄意。静极见天心,自然神明至。』原此性虽居于真窍,而光华寄于二目。”认为本章所述的「天心」是金丹大道的根源,是元性(即真性、元神、元炁、真炁)发源之处,在父母受孕、人尚未出生之时,元性就已经寓藏于「天心」真窍之中;人一旦出生,「性」和「命」就一分为二了。元性虽然寓藏于「天心」真窍之中,而元性的光华则寄存于二目之间。人出生以后,如果不能达到极静的境界,「性」和「命」就永远不能相见了。极静的方法就是「无为」法,「无为」法要通过「有为」法才能实现。「有为」法就是要通过回光返照的修炼使天机显现出来,并产生真种,用正确的方法锻炼它就会炼成金丹,然后过三关结圣胎,再进行温养沐浴,就能达到「无为」境界。二、回光守中「回光」是一种逆向注想「天心」的方法。作者把「天心」比喻成房子,把「光」比喻为房子的主人。有了主人,房子才有生气,才有「光」。这个光是金黄色的,好比金花,实际上就是人的真炁。「炁」虽是「气」的异体字,但两者相对使用时,却有一定的差别。「炁」是先天之气,「气」是后天之气。先天之「炁」无形、至清,后天之「气」有形、至浊。因此,真炁又称为「太乙」、「太一」、「天一」或「先天太一」。本书题为「太乙金华」就是指人的先天真炁如同金花之光。人有了先天太一的真炁,就有了生命,否则就会死亡。慧真子注:「天一生水,即太乙之真炁。人得一则生,失一则死。然人仗炁而生,人不见炁;鱼仗水而活,鱼不见水。人无炁则死,鱼离水则亡。故仙人教人抱元守一者,即回光守中。守此真炁则可以延年也。然后用法锻炼,则造成不死之躯矣。」人得真炁则生,失真炁则死。然而真炁是看不见的,如同鱼依赖水而生存,却看不见水。普通的人既看不到真炁,又不能主动支配真炁,而要存养真炁,只有通过丹道修炼。丹道修炼的根本,就是「抱元守一」、「回光守中」。也就是存养真炁,驾驭真炁,这样才能延年益寿,长生不衰。「回光」的功法全称为「回光守中」,又称抱元守一。《太一金华宗旨》第一章提出了“回光”的根本原则,如意念集中于天心位置,使天心的光回转。要求意念集中、思想纯粹。只有在没有任何杂念妄想中,才能意守天心、回转金光。其后用了五章详尽介绍「回光」的具体方法、功效。第五章至第七章都在讲「回光」功法。本章集中讲「回光守中」。「回光」和「守中」看似两个问题,实质上是同义而异名。所谓「回光」就是使光逆转,这「光」既不在身中,又不在身外;既在身中,又在身外。「光」是万物的主宰,「光」在天体就是太阳,在人身就是眼睛。「光」就是阳气,就是真气。「回光」就是逆转、返回真气,但又不仅仅是返回一身的真气,而是要返回天地造化中的真气;不仅仅是止住一时的妄想,而是要解脱千劫的轮回。前一章讲人一出生后,元神就受到识神的控制,作为人身至宝的元神逐渐耗散,耗散尽了人体就死亡了。本章指出要制伏识神、保存元神,就非得从回光入手不可。回光就好比建造大楼的地基,只有打稳地基,才可以在上面砌墙盖房。回光的秘诀就是「纯气」、「纯想」。开始修炼是「有中似无」,功法修成就是「无中似有」。一般情况下,只有专心炼功一百天,就能出现真正的光,这就是所谓的「百日筑基」。一百天之后,光就自然会凝聚;人身中的一点真阳,会忽然产生出黍粒大小的光珠,这时必须静静地去等待,要及时把握「火候」──光的回转过程。所谓「守中」就是意守中黄。中黄又称「黄中」、「黄庭」,一般指中丹田(心肾之间),也指下丹田(脐下两肾之间)。「守中」与「回光」实际上是一回事。「回光守中」是一种逆行修炼法。就两眼观物而言,两眼睁开向外观看世界万事万物,那是顺视;两眼闭上向内观看体内世界、观看两眼间的天心祖窍,那就是逆视、反视。就精气运行而言,肾精属水向下行走、向外泄出,这是顺行;在情欲发动时,不让肾精下泄而让它回转向上升,那是逆行,又称为「还精补脑」。然而逆视、逆行并不是常人所能达到的,因此需要进行金丹道法修炼。第五章特别介绍了一种「回光守中」的方法,那就是观鼻法,这是一种非常实用而简单的方法。静坐时观看自己的鼻尖以达到入静,观鼻时眼帘垂的要适中,既不要开得太大也不要闭得太小,以恰好能望见鼻尖为准则。眼帘垂的恰到好处,光就自然而然地注射进来。但不是在静坐的整个过程中都看着鼻尖,而是指在最初入静时观看一下鼻尖,切记只是借鼻尖来作眼观的标准,本意并不是在鼻尖上,也不是让眼睛看着鼻端而意念又集中在中黄部位。炼功的时候,正身安坐,两眼先观看一下鼻尖,然后就放下不要再去管它。把意念集中在两眼当中与眼珠齐平之处就可以了,这就是第一章所说的「天心」。「天心」是人的精华凝聚之处,是人身炼养的一大关键。意念集中在「天心」,光就会自然而然地透进来,而不必特意集中在中黄部位。总之,无论是观鼻存想还是意守天心,都要似观非观、似想非想,千万不要死守死想。要使光入内,以个人舒适为准,不要太拘泥、太执着。也就是说,真炁在哪里凝结就在哪里意守。大道之妙,全在凝神处,全在顺其自然,否则就会走火入魔。三、回光调息回光的关键在于调息,因为在炼回光功时,最容易犯昏沉和散乱的毛病,而克服这两种毛病的最有效办法就是调息。初炼此法的人,开始静坐时,虽然一心想放下杂念妄念,可是刚垂下眼帘,各种妄念就纷纭而来,心神外驰难以驾驭,这时调息就是一种克服妄念、系住心意的好方法。因为「息」与「心」有密切的关系,息是从心所生的,「息」字从「自」从「心」,「自」就是「鼻」,心一动就有气,气从鼻出就是息,因此调息就可以克服心气浮动。调息法分为两种,一种是数息法,一种是听息法。数息法就是静坐时,心中默默数着呼吸的次数,如果忘了呼吸的次数,就说明心念外驰了,这时需要重新提起精神,默数呼吸。听息法表面上看是让耳朵听自己的呼吸,实际上是使呼吸微微出入,不让耳朵听到呼吸的声音,如果听到呼吸的声音,那就说明心念外驰了,所以听息实际上是听心。无论是数息还是听息,都是使心神不外驰、不散乱的方法。本章调息主要采用后者。调息还有其它五官要求,如眼帘下垂(以看到鼻尖为度)、口唇闭拢、牙关咬紧、舌舐上腭,否则也是心神外驰的表现。五官皆听命于心,反之,五官的调整也可收敛心神。如此修炼,不但可以治心神散乱之病,而且也可以治心神昏沉之病。闵一得说:「调息用耳光,秘法也。然有耳聋一辈,息之粗细不得闻,奈何?是当体之以觉……年老耳聋之人,舍是体觉一诀,此步工夫,终难入够也。」这是对听息法的心得体会,可见所谓听息并不是用耳朵去听呼吸的声音,而是要用心去觉察、去体悟。因为心无形,不能觉察是粗是细,但由心所化生的气息,却是虽无质而尚有迹,可以去体悟觉察。一旦发现迹粗就要使心清静,心清静则迹就细微,息也就自然细微了。所以古人有「调息不若调心」的妙用。「觉」是性的精髓,「迹」是命的表现,兼顾了「觉」和「迹」,也就兼顾了性和命,这也是性命双修的方法之一。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