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三角形的特性(2)教学内容:教材第62页的内容及练习十五相关习题。教学目标:1.通过实践活动,知道两点间距离的意义,明白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道理。2.探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3.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教学重点:明白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道理,理解并掌握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明白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道理,理解并掌握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谈话导入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三角形,知道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会画三角形的高,还知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三角形的知识。二、探究新知1.学习教材第62页例3。出示教材第62页例3情境图。(1)观察情景图说一说,从小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线?分别是怎么走的?(2)哪条路最近?(3)为什么“小明家学校”的路最近?和你小组的同学讨论一下。师:家、邮局、学校,我们可以看作三个点,你能发现它们构成了一个什么图形吗?(三角形)小结:在数学上,把连接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两点之间,线段是最短的。2.学习教材第62页例4。用剪刀剪出下面4组长度的纸条。(单位:厘米)(1)6、7、8(2)4、5、9(3)3、6、10(4)8、11、11提示:纸条要剪的尽量细。师:用每组纸条摆三角形,哪些能摆出三角形?哪些不能摆出三角形?师:对比能与不能摆成三角形的三根纸条的长度,你能发现什么?不能摆成三角形的三根纸条中,有两根的长度之和等于或小于第三根,如4+5=9、3+610;能摆成三角形的三根纸条中,任意两根长度之和都大于第三根,如6+78、8+1111。小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巩固练习1.下面每组中的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说明理由。(1)3厘米、7厘米、5厘米(2)6厘米、2厘米、2厘米(3)8厘米、4厘米、4厘米2.从长度分别为3厘米、5厘米、8厘米、4厘米的4根小棒中选出3根,围成一个三角形。你准备怎么选?为什么?四、拓展提升学生观察情境图回答问题。小组内讨论,并全班交流。学生按要求剪出需要的纸条,并尝试摆三角形。小组内讨论能摆成三角形的纸条的长度特点。板书设计:三角形的特性(2)例3: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这条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例4:可以围成三角形的三边6+784+583+68不可以围成三角形的三边4+5=93+610发现:三角形的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1.如果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是7厘米和3厘米,那么第三条边可能是几厘米?(结果取整厘米数)2.同学们,老师这有一个活动角,角的两边长分别是9厘米、7厘米,要加一根多长的小棒能够组成一个三角形?最短是多少,最长是多少?(结果取整厘米数)五、课堂总结师:通过前面的探究学习,你又知道了哪些三角形的知识?1.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这条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2.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六、作业布置练习十五第6~8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