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马克思主义学院第四讲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章,使学生了解中国的先进分子怎样通过艰苦求索,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过程,明确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命运的伟大意义;明确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她一经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帮助学生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教学内容:一、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选择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一)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二)先进分子对西方式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怀疑(三)十月革命促进了中国先进分子经过比较、探求,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四)中国先进分子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意义二、为什么说“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历史特点(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的崭新面貌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历史意义教学难点: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特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过程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的崭新面貌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教学设计:本章的内容头绪较多,不容易把握,所以根据主题选择了两个大问题,以专题形式进行讲解,即1、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将相关内容穿插其中,根据主题进行详略的调节。导入新课:1840年至1919年时期的历史,已经把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这两个历史任务提了出来;这个时期的历史表明,中国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走改良主义的道路是行不通的;资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也行不通,中国人民必须作出新的历史性选择。这就为中国人民随后作出的“三个选择”提供了历史的依据。在1919年至1949年时期,中国人民在斗争中实际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共产党,由此也选择了社会主义。这种选择,经历了两个过程:首先是中国少数先进分子作出了这种选择,而后是中国广大人民作出了这种选择。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一)北洋军阀的统治1、民国初年的社会危机辛亥革命促成了旧体制的瓦解和新体制的建立,中国历史因此越出了改朝换代的旧轨。资产阶级革命派缔造了中华民国的基石,但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马克思主义学院实,革命派不甘心这种结果,袁世凯并不满足于仅仅做中华民国的大总统,于是开始于清末的民主与专制的争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展开了。当民国丧失了国会和临时约法的时候,民国就只剩下一个空招牌了,护国战争结束了洪宪帝制,随着袁世凯的死亡,他一直维系的专制主义和中国形式上的统一都结束了,推翻袁世凯的人们并没有足够的力量建立起新的统一,于是在旧的统一被推翻和新的统一尚未到来之间,出现了一个军阀割据的时期。军阀是一种封建势力,但又有着异常的特点:一是在军阀手里,本是国家统治工具的武装、军队变成了私有之物;二是私有的武装、军队又分割地方,形成了私有的地盘,没有无军队和地盘的军阀。因此,军阀统治的实质是实力之下的武治,它比寻常的封建统治带有更多的动乱性和黑暗性。袁世凯及其后的北洋军阀是封建买办的反动政治武装集团,对内镇压革命;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军阀的专制统治和割据、纷争、混战,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灾难,使经济遭受极大破坏。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的局面是有其深刻的原因的:一方面是由于中国主要是地方性的农业经济而没有形成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市场;另一方面是由于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采取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这些割据称雄的各派系军阀之间,或者为了争夺中央政权,或者为了保持与扩大自己的地盘,进行连年不断的纷争,引发了多次的战乱。为了支付庞大的军费,军阀政府不惜以出卖国家利权为代价大量举借外债,并采取强售公债、强迫借款、滥发纸币,尤其是增加赋税等办法,对各阶层人民主要是广大农民进行直接的掠夺。所以我们说军阀的专制统治和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使中国经济遭到极大破坏。2、中国的出路是什么?辛亥革命后的一段时间里,各种政治力量纷纷亮相,试图用自己的政治方案改造中国,成立的政党最多时达到300多个,但这些党派大多向流星一样转瞬即逝,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在失望、苦闷和痛苦中反思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认定要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根本改造国民性。比如陈独秀认为,这是因为“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是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由于辛亥革命所唤起的中国社会希望同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的黑暗之间形成了巨大的落差,巨大的落差产生了巨大的波澜,于是有了新文化运动。(二)新文化运动1、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路径1840年鸦片战争外国列强用大炮打开了中国大门,当时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向外国学习,学习的路径首先是器物,也就是科学技术,进行学习的是地主阶级改革派。他们的学习分为两个时期:鸦片战争时期,魏源提出要“师夷长技以制夷”,长技就是坚船利炮;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提出要“中体西用”。洋务运动破产后,中国的先进分子由器物推进到制度层面,资产阶级改良派发起维新运动,要求建立君主立宪制;维新运动失败后,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他们把向外国学习由君主立宪制推进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但是辛亥革命即成功也失败,中国的先进分子把向西方学习推进到文化也就是观念形态方面,于是有了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从路径上我们看到,中国人学习西方经过了三个阶段: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加政治改革,科技进步加政治改革加思想解放。(图解)2、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后,政治领域的动荡和思想领域弥漫的尊孔复古思潮,部分知识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马克思主义学院子开始沉痛反思,发起了新文化运动,把西方的民主思想和科学精神引到中国,唤起人们民主意识的觉醒,涤荡着人们头脑中的愚昧无知。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内的继续,使中国人在长期的封建思想的禁锢和束缚下解放出来,为即将到来的人民革命风暴奠定了强大的思想基础。辛亥革命失败了,种瓜得豆,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真正有志气的爱国者不会停止前进的脚步,重新探索新的出路。激进民主派知识分子对辛亥革命的失败进行了痛苦的反思,以为辛亥革命之所以流产,在于只进行政治革命,而未进行伦理革命,在于没有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作为先导,没有,就要补上,不补上革命就不能成功,成功了也不能巩固。代表人物陈独秀以法国启蒙运动为模式,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为标志,发起了一场猛烈的反对封建文化的思想革命,此外还有鲁迅、胡适、李大钊等人。1916年,青年杂志易名为《新青年》。(1)五四运动以前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的杂志《新青年》问世,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917年1月,爱国民主主义者、教育家蔡元培到北京大学任校长。他聘陈独秀为北大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也随之迁至北京。1918年1月,《新青年》由陈独秀个人主编的刊物改为同人刊物。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参加编辑部并成为主要撰稿人。《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成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陈独秀在《新青年》的发刊词中说:“盖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本志之天职。批评时政,非其旨也。”不过,在政治斗争中,他们并非旁观者。他们之所以把主要注意力倾注于清除旧思想方面,是由于他们认定“伦理问题不解决,则政治学术,皆枝叶问题”。国民性不改造,“不但共和政治不能进行,就是这块共和招牌,也是挂不住的”。为了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从根本上改造国民性,通过新文化运动造就一批共和国的国民。新文化运动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高举科学和民主的大旗,向封建主义展开了猛烈进攻,主要内容包括:提倡民主,反对专制:即德先生(democracy),指的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提倡个性解放,摆脱奴隶地位,成为自由自主的人,二是提倡民治,反对封建专制,使国民成为社会的主人。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民主,旨在培养国民的民主精神。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认为,辛亥革命没有在中国建立起真正的民主政治,因而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坚决反对专制政治,希望以此来争取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提倡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即赛先生(science):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科学态度和用科学观点看待客观事物,反对迷信、盲从,反对神权,树立科学精神。在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看来,科学不仅与人的自由精神相通,而且与理性化的民主政治有内在的关联。在近代中国,是通过科学所带来的实际效益来理解科学的重要性,把他当作富国强兵的手段来信仰和接受的。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个性解放,反对封建伦理道德,通过批判孔学,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把批判的矛头集中指向封建主义的正统思想—孔学。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与科学,与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处在一种不箱容的境地。孔学提倡的是“封建时代之道德、礼教、生活、政治与新文化运动倡导者提出的“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的目标不相适应。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阶级旧文化的斗争,新文化的倡导者批判孔学是为了反对孔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是为了动摇孔学的绝对权威,使人们能独立思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马克思主义学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旧的文学形式和内容,已经成为传播和发展新文化的障碍,提倡新文学,是要求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进行文学革命。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也是他开始用鲁迅笔名射向封建礼教的第一只标枪。这种取代是文学语言的重建,也是思维的重建。新文化运动表现出来的这种对旧传统的否定和正面的文化重建,是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未曾有过的。(2)历史意义第一,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领导和发动的一次资产阶级新文化同封建阶级旧文化的激烈交锋,它在政治上、思想上、文化上给封建主义以沉重的打击。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以大无畏的精神,猛烈地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大声呼唤民主与科学,远远超出了辛亥革命志士们的思想境界,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内的延续。他们大力介绍西方的新思潮、新科学和新文化,破除了旧伦理、旧思想、旧文化对人们思想的长期禁锢,促进了中国人民尤其是青年的觉醒,因而是一次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和资产阶级的思想启蒙运动。第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标志着中国人对于现代化的努力已经从器物技术、政治制度层面进入到精神文化层面。带有强烈侵略色彩的西方踏上中国的土地之后,给中国人印象最深的是坚船利炮,处于内忧外患形势下的大清王朝为了挽救危局以求自保,开始了最保守的现代化尝试,即器物技术层面的自强运动。结果,不只是洋枪取代了大刀,洋船取代了舢舨,而是更广泛器物层面上的转变,这就是洋务运动所取得的最大收获。洋务运动的成果在甲午战争中被击得粉碎,这就宣告了器物层面的现代化已经走到了尽头。因此开始了制度层面的现代化努力,即康、梁的维新运动。这种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政治现代化的努力由于种种原因最后夭折。于是,先进的思想家们认识到思想文化的现代化是至关重要的方面,这也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直接原因。第三,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加紧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伟大的五四运动作了思想先导,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正当新文化运动蓬勃开展的时候,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到了中国,中国的先进分子欢欣鼓舞,从中看到了挽救中国的新希望。于是由向西方学习转向研究和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列宁主义。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过程中,中国产生了第一批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1918至1919年间,李大钊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热情赞扬十月革命,传播马克思主义,欢呼“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新文化运动迅速发展为学习和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运动。中国革命也迅速地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