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湖市双语实验学校五年发展规划——聚焦核心素养深化课程改革提升学校文化一、指导思想2015年3月30日,我国在正式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中提出了要加快“核心素养体系”建设。2016年9月13日,教育部颁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从价值取向上看,它“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从指标选取上看,它既注重学科基础,也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素养;不仅反映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同时注重本国历史文化特点和教育现状,这是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的必然要求。我校对核心素养进行校本化理解和解读,以“聚焦核心素养、深化课程改革、提升学校文化”为课程理念,以“国家课程校本化改造,校本课程精品化设计,拓展课程系列化开展”为课程策略的多元领域、多元层级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改革和学校文化建设,办好特色学校,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二、发展目标1、学校发展目标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确立“通过文化立校,建设‘绿色校园’,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长期发展目标。并坚持文化立校的管理策略,精心规划,开拓创新、用心实践。倡导和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完善课改要求和学校发展需要的管理体制,严格教育教学管理,提高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德育工作制度化、课程建设规范化、科学决策民主化。2、教师发展目标教师要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学科教师要明白自己首先是教师,其次才是教某个学科的教师;首先要清楚作为“人”的“核心素养”有哪些,学科本质是什么,才会明白教学究竟要把学生带向何方。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改革热情是学校课程落地实施的决定因素。学校将加大改革力度、资金投入力度和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创造良好的社会声誉。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加强师德建设,实施名师工程,通过业务进修、外请内引、校本研修、校本培训等途径,促进教师自主发展,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激情与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3、学生发展目标重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4、基础设施发展目标结合经济状况,努力配备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加快学校硬件和软件建设的步伐,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和装备水平,使硬件设施不断改进。进一步美化校园环境,增强综合实力,使学校“绿色校园”建设再上新台阶。三、主要措施(一)以核心素养引领学校课程改革1、基于核心素养,开发特色项目,进行跨学科的探究式学习;一方面,核心素养指导、引领、辐射学科课程教学,彰显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使之自觉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教学”升华为“教育”。另一方面,核心素养的达成,也依赖各个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发挥、学科本质魅力的发掘,只有乘上富有活力的学科教学之筏,才能顺利抵达核心素养的彼岸。2、基于在线平台,实施互联网+,进行跨课堂的翻转式学习;课堂教学改革是学校课程落地实施的根本途径。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大教学论》,为班级授课制提供了理论依据。班级授课制使“一个先生可以同时教几百个学生”成为可能,可谓顺应了当时的学习要求。可时代发展到今天,由于学生学习基础的差异、学生学习年龄的差异、学生学习科目的差异、学生学习文化的差异,我们应该构建新的多元的学习方式,积极进行智慧课堂教学改革。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情、尊重学生差别的基础上,结合互联网,遵循“适合选择、适时合作、适度翻转、适当混合”原则,进行教学方式创新和教学流程再造。3、基于九年一贯,研究衔接课题,进行跨学段的贯通式学习;我校作为九年一贯制学校,“衔接”的任务主要是引导小学生顺利向初中过渡的问题,促使“教与学、师与生”尽早、尽快地相互适应,少走弯路,协调运转,增强学校的发展后劲。可以将一至九年级的课程进行全面整合,融会贯通。以国家课程作为根本,借力于九年一贯制可以全学年段整合、融合贯通的教学优势,对小初衔接的融合课程进行改革。九年连贯起来后,一门课程的内容在循环中加深、拓展,并不断得到强化、巩固,同时使课程学科核心能力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增加。4、用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度检验学校课程实施效度。用“核心素养”完善学业质量标准,改变中小学评价以知识掌握为中心的局面。一个具备“核心素养”的人与单纯的“考高分”并不能画等号。它还将对学习程度做出刻画,进而解决过去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价操作性不足的问题。(二)以课程改革提升学校文化建设学校文化是教书育人的重要手段和深化教育改革的强劲动力。文化孕育了课程,课程传承着文化。没有文化的淀积,课程也就成了无源之水。同时,课程又凝练着文化,没有了课程的负载,文化也终将枯竭。课程改革与学校文化是互相依托、互相促进的互动关系,一方面课程改革对学校文化提出挑战,为学校文化重建提供契机,甚至可以说课程改革本身也是学校文化重建的重要内容之一;另一方面,学校文化是课程改革的载体,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深化学校文化,甚至可以说,学校文化是新课程最深层次的改革。建设具有新理念、新精神、新制度的新型学校是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根本保证。学校文化涉及到方方面面,如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班级文化、课程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教研文化、课堂文化、精神文化等等。而在新课改引发的这场教育重组文化中,其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管理者、教师、学生),教师、学生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因素,因此,学校文化改造的核心内容是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的革新。1、教师文化教师文化要由封闭走向合作,由保守走向开放。学校通过构建学习型组织,建立和完善校本培训、校本培训、校本课程开发和校本教研等制度,建立民主科学的管理机制,营造浓厚的学习、学术氛围,引导教师自主学习、提升自我,让学习提升、合作交流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使教师在读懂别人的同时认清自己,在借鉴别人的同时发展自己,在实践尝试的同时突破自己。以生命课堂和生本研究为抓手,开展各项校本研究活动。①开展教师讲堂活动一方面,开展教师讲堂活动,鼓励年轻的优秀教师加入洪湖市各学科的名师工作室,通过工作室导师引领、同伴交流,得到共同提高,让优秀教师更优秀,尽快形成我校名师群体,带领其他教师一同前行,积极参与各级各类培训活动,分期分批选定优秀教师主讲学习心得、成长经历、教育科研体会以及学校管理建议等;另一方面,开展道德讲堂活动,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弘扬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四德”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各类美德善行,大力宣传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的先进事迹,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教职工文明素质。②深化课程改革每周各教研组进行集体备课,教师集中讨论一周的教学任务,在教学思路相对统一后,分配备课任务,分头撰写教案、制作课件。在此基础上,落实课题研究,创建136生命课堂教学模式,“136”教学模式中的“1”是指一条主线:突显主体,体现探究。“3”是指3段。即预习导学、合作探究、导学测评,三个教学模块。“6”是指课堂教学基本的6个程序。第一段预习导学(包括三步),第一步明确目标。第二步自主学习。第三步检查释疑。第二段合作探究(包括两步)第四步合作学习。第五步探究展示。第三段导学测评。主要内容是第六步整理测评。③突显教学特色一方面注重英语口语培训及校本教材研发,让学生入学就接受英语教育,编写了一二年级英语校本教材,今后将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注重普通话培训及作文校本教材研究,依托《小学作文起步阶段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研发义务教育阶段作文序列校本教材,让学生会交流会写作,打造出名副其实的“双语”品牌。2、学生文化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差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尊严和平等的学习机会及其个性化的学习权利,实现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一方面,要鼓励合作与分享。要改革课堂文化,以学生为中心,努力冲淡学习的紧张气氛,倡导探究的、合作的、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探究、交流与合作;要改善班级文化,让学生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体验合作、交流的乐趣与幸福感;要优化活动文化,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共同做事,养成尊重他人、乐于跟他人合作的态度。①节庆日教育活动充分利用节庆日开展教育活动,在“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及教师节等重大节庆日,在“九一八”、“南京大屠杀”等国耻纪念日,在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举行各种庆祝纪念活动和必要的仪式,如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队会、黑板报及手抄报评比等形式,引导学生弘扬民族精神,增进爱国情感,提高道德素养。②主题教育活动及时捕捉时代特征,创新活动载体,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一方面以生活德育为抓手,开展“三色”教育活动,即红色传统教育、蓝色理想教育、绿色环保教育。以及开展“四爱教育”——爱国、爱校、爱家、爱己系列活动。开发系列配套的校本教材,开设相应的校本课程,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目标任务。③“四季双语”特色教育活动学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四季双语”,即“双语之春”双语节,“双语之夏”艺术节,“双语之秋”咏诵节,“双语之冬”体操节,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实现人文氛围的和谐发展。(三)以智慧校园服务课程改革智慧校园是学校课程落地实施的技术支撑。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移动互联网技术、物联网、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技术的接踵而至,原来的数字校园远远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升级后的智慧校园要有无处不在的校园网络、无处不在的环境感知、无处不在的交互入口、无处不在的校园服务、无处不在的智慧体验,使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共享,个性化学习资源自适应推送,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德育模式、教研模式、家教模式和服务模式,使教师、学生和家长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用适合自己的任何方式学习到所需内容,真正实现校园的智能化、智慧化。学校五年规划是学校发展的蓝图,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展示着学校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