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的现实意义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资本论的现代指导意义——从洪银兴等《〈资本论〉的现代解析》说起卫兴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872摘要:在当今,无论是熟悉现代资本主义,还是建设现代社会主义,马克思一百多年前发表的《资本论》...——从洪银兴等《〈资本论〉的现代解析》说起卫兴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872摘要:在当今,无论是熟悉现代资本主义,还是建设现代社会主义,马克思一百多年前发表的《资本论》所阐述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马克思研究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问题。《资本论》还分析对包括社会主义在内的一切社会都适用的一般原理和规律,如社会再生产诸环节间的相互关系、商品生产及其规律和劳动价值理论。马克思针对资本主义提出的原理与规律,假如抽去资本主义的特定关系,对社会主义也有意义,如决定积累量的诸因素、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等。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和商品生产等问题时,对社会经济发展历史趋势所做的预见和对未来社会主义的设想,对社会主义建设具有直接意义。要害词:《资本论》;经济原理;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洪银兴教授等的《〈资本论〉的现代解析》一书,已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理论联系实际、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的论著。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发表的《资本论》,是一部伟大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在人类历史发展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仍将继续。《资本论》以严密的逻辑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科学地阐述了人类社会、非凡是市场经济的一般发展规律;在主要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内在矛盾的同时,又合乎逻辑地推导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某些基本特征和经济规律。在当今,无论是熟悉现代资本主义还是建设现代社会主义,《资本论》所阐述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都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马克思经济学说的重要地位和理论力量仍然不容置疑。一、《资本论》对熟悉现代资本主义的理论指导作用《资本论》出版一百多年来,非凡是二战以来,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高,适应新生产力的需要,资本主义在经济关系、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尽管资本主义的本质没有变。因此,马克思分析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经济学说也需要发展。这种发展可以在马克思学说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的指导下进行,而不是简单否定其原理与方法。资本主义经济经历的几百年中,一直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马克思曾对他所面对的资本主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比如,他看到了资本主义出现的股份制和工人合作社。他认为股份制是那种以“社会集中为前提的资本直接取得了社会资本……的形式,而与私人资本相对立,并且它的企业也表现为社会企业,而与私人企业相对立。这是作为私人财产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内的扬弃。”[1]493这种形式的扬弃,马克思称之为“消极扬弃”,因为它触动不了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不过应看到股份制在由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向劳动者的公有制中的积极意义。在股份制内,职能已经同资本所有权分离,资本主义生产极度发展的这个结果,是资本再转化为生产者的财产所必需的过渡点,不过这种财产不再是各个互相分离的生产者的私有财产,而是联合起来的生产者的财产,即直接的社会财产。之所以把股份制看作是资本主义私有制转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过渡点”,是因为股份制既然由“私人资本”发展为“社会资本”,既然通过资本集中发展为“生产规模惊人地扩大了”的大公司,比起分散的千千万万个资本主义小企业来,在条件成熟时,更轻易转变为劳动者的公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应是以社会化的大规模生产为基础的所有制。“私人资本”发展为“社会资本”,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社会的股份制,已是公有制经济。因为“这种向股份形式的转化本身,还是局限在资本主义界限之内;因此,这种转化并没有克服财富作为社会财富的性质和作为私人财富的性质间的对立。”[1]497就是说,还没有截断私人财富的根本。马克思高度评价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出现的工人合作工厂,认为这是对资本主义旧形式“打开的第一个缺口”。因为在工人合作工厂中,劳动与资本的对立被扬弃了。生产资料归工人联合体所有,并用自己的劳动进行增殖。这种从资本主义工厂制度中产生的合作工厂,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积极的扬弃。它表明,工人群众可以自己组织没有资本家的合作工厂。只要工人利用自己的生产资料进行生产,就可以摆脱资本与劳动的对立。马克思对信用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作用,给予高度重视与评价。他指出:信用是利润率平均化的中介;可使流通费用减少,这表现在三个方面:(1)相当大的一部分交易完全用不着货币;(2)流通流通提高了;(3)金币为纸币所代替。另外,信用促进了股份公司的成立。在现代社会经济中,信用的作用更大地提高了。运用马克思关于信用作用的提示,研究加强信用建设推进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运用马克思的观点与分析方法,我们可以研究与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一些新现象与新特点。例如,在经济运行方面,有一些发达国家将计划调节机制引入市场经济,将“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相结合,改变自由竞争时期资本主义自发发展中的无政府状态,缓和经济危机;在劳资关系方面,劳动时间缩短,工人的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改善,社会建立起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吸收工人代表参加公司治理等;在分配关系方面,重视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征收高额遗产税和累进税;在资本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方面,股份制进一步发展,从垄断资本主义,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到跨国公司等;工人合作工厂进一步发展与扩大,农民合作社也在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和发展。所有这类新现象和新特点,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因而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基本原理和所揭示的规律,依然适用于当代资本主义。同时,上述新现象和新特点,都可以归结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包括消极扬弃和积极扬弃的新社会经济因素在不断增长与扩大。而且都是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进行自我调整的结果,是新的生产力发展引起生产关系变化的表现。假如说,马克思把股份制和工人合作工厂看作是转向新社会制度的过渡点,那么,当代资本主义出现的一系列新现象与新特点,无非是增加了一些新的过渡点,并扩大了原有的过渡点罢了。这种过渡点有两重作用:一是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缓和资本主义内在矛盾;二是对资本主义表现出肯定中的否定。所谓肯定,是指通过自我调整与完善,再现其继续发展的活力;所谓否定,是指包括消极扬弃与积极扬弃在内的自我扬弃的新社会经济因素在发展与扩大。这正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所揭示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体现。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发展与变革,上层建筑的作用与职能也会相应发生变化。马克思预见到了资本主义股份制的发展会在一定部门形成垄断。而垄断的形成与发展,要求国家干预经济。一般认为,在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后,凯恩斯提出了国家干预。其实,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已熟悉到,垄断资本的出现,就“要求国家的干预”。[2]496所不同的是,马克思从理论上分析和熟悉国家干预的必要与必然趋势,而凯恩斯则是在大危机后的实际生活中从提供政策依据方面提出国家干预的必要。资本主义转向社会主义可以有不同的途径与方式,以往是采用暴力方式,但马克思并没有讲过“暴力革命是普遍规律”,只讲过暴力是助产婆,没有胎儿助产婆也无用。在新的世纪中,向社会主义转变,可能有新的途径与方式。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也不再是完全盲目性和自发性的过程,计划调节进入市场经济运行中。在新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表现出有容纳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生命力。资本主义内部将会出现更多的和更显然的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新因素,使资本主义自我扬弃的新的社会经济因素的扩大为生产力发展提供了新的余地,从而使资本主义转向社会主义具有了更为坚实的社会经济基础。二、《资本论》对现实社会主义建设的直接理论指导作用《资本论》虽然是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及其运动规律的,马克思没有留下专门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的论著,但它所阐明的某些原理和规律,它的方法论,对于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经济运行和经济增长与发展,依然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1.有关社会生产与再生产的一般原理和一般规律,对包括社会主义在内的一切社会都适用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关系的原理与规律,对包括社会主义在内的一切社会都有适用性。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中,在对待这一原理与规律上,既有负面的教训,也有正面的经验。我国曾脱离生产力落后的国情,急于消灭一切私有制经济,建立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过早地超越了新民主主义阶段,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原理,改革开放以来,明确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公有制为主体条件下恢复和发展了非公有制经济,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繁荣。马克思关于社会再生产诸环节间相互关系的原理,对处理好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中的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的关系具有理论与实际意义。在诸环节中,生产具有支配和决定作用。关于这个方面,过去在理论和实际工作中强调得比较多,但是对于分配、交换与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对生产的决定作用,则熟悉不足,往往只轻描淡写地讲一句“反作用”了结。然而,马克思的有关原理是:“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当然,生产就其单方面形式来说也决定于其他要素。”[3]17就是说,其他环节或要素对生产也会起决定作用。所谓“单方面形式”的决定作用,是相对于生产在总体上和多方面形式上的决定作用而言的。比如,消费不能从总体上对其他诸环节及其相互关系起决定作用,但对生产这一方面来说可起决定作用。马克思指出:“消费的需要决定着生产。”[3]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扩大内需来拉动经济增长,明显地体现了消费需要对生产的决定作用。马克思还提出:“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因为假如没有消费,生产就没有目的。”并论述了“消费从两方面生产着生产”的道理:一方面,“产品只有在消费中方成为现实的产品,例如,一件衣服由于穿的行为才现实地成为衣服;一间房屋无人居住,事实就不成其为现实的房屋”。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假如出现了超常的生产过剩,大量产品积压,不能被用于消费,它们就不是现实的产品,等于没有生产,其实还不如没有这部分生产,因为它浪费了资源。另一方面,“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消费创造出生产的动力。”[3]9这一原理也表明,生产应根据社会的消费需要而进行,生产规模与生产结构应与消费需要的规模与结构相一致。同理,交换与分配也会在“单方面形式”上决定生产。市场扩大,交换范围扩大,生产规模也就扩大。答应私人资本参与分配,才有私人资本参与生产。这种关系在现实生活中是表现得很明显的。2.关于商品生产及其规律的一般理论,适用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马克思分析商品生产所揭示的有关经济规律,如价值规律、价格运动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货币流通规律等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中依然存在和发生作用。马克思的商品生产及其规律和劳动价值理论,适用于一切商品经济。商品与价值,并不具有特定的社会经济性质。我们讲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社会主义商品生产,是指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或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商品生产。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商品价值关系会反映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因为资本主义各方面的经济交往关系都要借助于或通过商品价值关系实现。同样,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商品价值关系会反映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因为社会主义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也都要通过商品价值关系来实现。但商品与价值本身是一种中性的范畴与关系。马克思明确指出:“作为商品进入流通的产品,不论是在什么生产方式的基础上生产出来的——不论是在原始共同体的基础上,还是在奴隶生产的基础上,还是在小农民和小市民的生产的基础上,还是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生产出来的——都不会改变自己作为商品的性质。”[2]363商品、货币、价值,都不具有阶级性,不能与特定性质的社会经济划等号,也不能用商品经济来说明和判定任何生产方式的特点。马克思一再批

1 / 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