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特征》说课稿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四下年级第五单元第一课时《三角形的特性》,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三大块内容来说说我们的想法。(一)首先说教材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人教版的教材编写中,三角形的知识主要分布在三个学段。第一学段是在一上,让学生对三角形有个直观的认识;第二个学段在四下,学习三角形的特性、分类、内角和以及图形拼组;第三学段在五上学习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纵观这三个阶段,我们可以知道本课是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三角形、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会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高的基础上展开的,同时本学段的学习将为五上年级学习三角形的面积打下基础。2、对教材的适当改编了解整个体系后,我们来看看本课时教材的编排:在出示一幅建筑工地的场景图后,安排了3个例题,内容包括三角形的定义、各部分名称、三角形内作高、稳定性、三边关系。初次试教时,把这些内容都放在一节课内,结果发现不仅时间远远不够,而且很多环节都是蜻蜓点水。对此,我们分析原因在于:(1)学生的学情。虽然已掌握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但画三角形内的高比画这两类图形的高更难,特别是三角形内画三条高时,学生不能正确地、较快地摆放三角尺,不能使三角尺其中一条直角边与三角形底边重合;(2)探索三边关系也是难点,引导学生探究也需要大量时间。一节课承载的知识太多,导致学生囫囵吞枣,不如舍得放弃,减少教学目标,让学生真正有所发展。于是,我们决定重组教材,把相对独立的三角形内画高放到下节课学习。3、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1)在初步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理解三角形的定义,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2)通过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和学生自身的体验活动,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3)经历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过程,得出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4)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发现带来的快乐和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学重点:三角形的的定义和三角形的特性。教学难点:任意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的研究。(二)了解目标后,接下来来听听教法、学法1、说教法我们以实物操作为依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比如概括三角形定义时,出示各类三角形和一些非三角形,通过分类、辨析,引导学生从感性的层面提升到理性的层面;又如研究三边关系的时候,从能搭成和不能搭成的情况出发,引领学生经历猜想、验证、应用的过程,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2、说学法在学法上我们主要采用独立探索、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学习方法。比如,让学生通过搭三角形、四边形,再拉一拉,感受稳定性。用小棒搭三角形来探究三边关系,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过程。(三)说说主要的教学过程1、首先说说三角形的定义的教学:根据对教材体系和学生学情的分析,我们觉得本节课重点是让学生用精炼的数学语言概括“什么是三角形”,我们预设学生的概括不会很全面,因此,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生成问题,让学生在不断的矛盾冲突中逐步完善概念。这是我们设计的一个亮点。2、其次说说三角形的稳定性教学:我们这样设计:通过学生举例、操作感受到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对比中,我们还放入了五边形、六边形。目的是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稳定性是三角形特有的;最后还原到生活,体现了“数学生活化”的理念。3.、最后说说三边关系的教学这是设计的又一个亮点,就如上面教法中提到的:首先我们通过摆一摆,让学生明白不是所有的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接着请学生展开想象:那么这三条边要怎么变才能围成三角形?学生想象后发现把短边延长或者把长边缩短才能变成三角形。这里,我们觉得让学生学会想象在教学空间和图形时非常重要,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帮引导学生理清研究方向后,再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三角形,记录实验结果,找寻规律,最后运用规律巩固、提高。这样,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还能感受到“猜想—实验—得出结论—应用”这样严谨的研究方法。总之,这节课,我们力图从学情出发,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真正理解定义和规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说课到此结束,谢谢!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内容:人教版四下年级三角形的特性,例1例2例3教学目标:1、在初步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理解三角形的定义,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2、通过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和学生自身的体验活动,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3、经历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过程,得出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4、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发现带来的快乐和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特征和特性。教学难点:在探究活动中验证“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教学准备:学具袋、作业纸(2人一张);课件、稳定性演示教具教学过程:一.引入师:同学们,先前我们已经认识了不少平面图形,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是来研究关于三角形的知识。(板书课题:三角形)二.展开(一)概括定义1、你们看这些图形中哪些是三角形?①②③④⑤⑥⑦2.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预设:生:有三条边的。(板书:三条)师:指那这样的是吗?(得出“围成”)板书:围成师:只要3条边围成就可以了?那这个是吗?(得出“端点相连”)板书:端点相连师:只要3条边围成、端点相连就可以吗?这个都符合是三角形吗?(得出“三条线段”)3.让学生尝试概括三角形的定义。4.打开课本翻到80页,一起读读。定义: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板书补充完整为: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端点相连))(二)认识各部分名称1.师:很好,这就是三角形定义的完整表述。那么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相连的端点在三角形中的名称又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课件出示)。你数一数在同一个三角形中一共有几条边?几个顶点?几个角?小结:每个三角形都有3条边、3个角、3个顶点(板书)2.师:同时我们还可以在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旁,分别标上字母A\B\C,这时这个三角形就读作三角形ABC,这样表达起来就更方便了。你还能用其他的字母表示吗?(三)感受稳定性1.师:那么像三角形这样的图形,它不光在我们数学学习中会经常出现,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能找到它的身影,你在哪些地方见到过三角形?(生举例)老师也收集了一些生活中有三角形的物体(课件出示),你觉得这些三角形会不会起什么特殊作用呢?让我们动手来感受一下。2.下面请你和同桌合作,拿出两根蓝色、两根黄色扁扁小棒,两人分别用三根小棒搭一个三角形和用四根小棒搭一个四边形。先拉动一下手上的三角形,再拉动一下四边形。同桌互换再次感受拉动以后你想说什么?反馈:拉一拉,四边形容易变形。3.师:老师这里除了四边形,还制作了五边形和六边形,请你拉动一下?(生:也很容易变形。)4.小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板书:稳定性)三角形的稳定性还体现在当它的三边确定,它的大小和形状就唯一确定。所以生活中有很多物体都运用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而使它自身变得更加牢固。5.那么你有什么办法能让这些容易变形的四边形也变得稳定些吗?(增加一条对角线)为什么这样做能使它变得稳定?你是怎么想的?(把一个四边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后,便具有了三角形的稳定性)6.小结:所以我们平时桌椅的腿松动、摇晃得厉害时,工人师傅就会用这样的方式来进行加固(课件出示实例)(四)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师:那么三角形除了稳定性还会不会有其它的特性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1、拿出的三根小棒,猜想一下围成三角形吗?(老师操作能围成三角形);那这样的三根还能围成吗?(老师操作不能)2、请你想象一下,这三条边长度要作怎样的改变才能围成三角形?(生:延长短边、缩短长边)3、小结:看来能否围成三角形和三条边的长度有密切联系,下面我们就动手来研究一下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1)4厘米5厘米6厘米(幻灯片出示操作要求)10厘米A.任意选择三根小棒,动手操作,看能否围成三角形B.同桌合作,一人操作,一人填写表格,做好记录C.至少选择2组不同情况进行研究(2)反馈:研究的以后你得出了什么结论?反馈学生作业纸完成情况。预设:较小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的情况学生会出现意见分歧。老师用课件动态演示摆的过程,得出不能围成结论。(师:请你想象一下,如果4+6这两根小棒向上稍微凸起一些会怎样?)注:课件将4、5、6/4、6、10/4、5、10/5、6、10四种情况做成可以任意选择的状态,根据学生研究的情况,机动出示需要演示的部分。小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或较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板书其中一个)(3)练习:判断是否能组成三角形A、B、C、有两根长分别为12厘米和8厘米的小棒,再配一个多长的小棒,才能组成三角形?师:可能这根小棒的长度是多少厘米?小结:如果第三根小棒是最长边,那就不能超过12+8=20cm;如果12cm是最长边,那第三边就不能小于12-8=4cm,所以12+8>第三根小棒长度>12-8三.小结学习了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对三角形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生: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补充课题:三角形的特性四、课堂练习分组选择的小棒长度能否围成三角形你发现了什么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作业本P36第1、2、3题。板书设计:三角形的特性定义: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端点相连)叫三角形特征:3条边、3个顶点、3个角特性:稳定性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或较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作业纸研究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分组选择的小棒长度能否围成三角形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你发现了什么?答辩材料问:如果有学生问:为什么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而四边形容易变形?你打算怎么回答?答:因为三角形的三条边一一旦固定,其形状也就固定了。而四边形的四条边固定,仍可以搭出很多种不同的形状,可以从一种形状变形为另一种形状,因此四边形很容易变形,而三角形具有稳定性。问:在你们的课上,让学生通过搭三角形和四边形,让学生体验稳定性后,接着出现了让学生去拉动五边形和六边形,让学生来感受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性。为什么后来又回到三角形和四边形,是不是又回归到简单的情形了?答:前面通过搭三角形和四边形,以及五边形和六边形,让学生体验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而其他多边形容易变形。这是一种感性的认识。后来,回到三角形和四边形的比较,主要是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知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而且知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原因就是三角形的三条边一旦确定,它就只能搭出一种形状,这是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原因。问:在你们的课堂上,让学生通过实物操作,探索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得出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设计了几个练习,我们觉得让学生回答已知两条边的长度分别是8厘米和12厘米,确定另一条边的取值范围,这个练习难度较大,而后面让学生说出小明回家哪条路最近的练习难度较低。请问:为什么这样安排练习?答: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前面其实并不是一个练习,而是为了使学生对得出的结论有进一步的理解。这个设计其实是有一个层次性目标,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我们的目的是使他们能完全搞清楚第三条边的取值范围,对于一般学生,只要求能说出某些具体的长度能够搭成三角形就行了。而且在这里,我们仍旧没有离开用小棒来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来研究数学,并让学生得出结论的数学学习方法。而让学生回答哪条路回家最近的问题,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能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释生活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不一样的。城东小学杨建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