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综合知识复习资料之第四部分--德育和师德教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四部分德育和师德教育第一章德育范畴、功能、目标与内容•一、德育的概念(大德育)•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取言传身教等方式,在受教育者的自觉积极参与的互动中,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道德、思想、政治、法制和心理等方面素质的教育活动。P245•德育有大德育和小德育。•小德育是指道德教育。•大德育是指广义上的德育,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二、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前提条件•2、德育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政治公民奠定了基础•A.公民意识是现代德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德育可以直接向学生传播现代公民所应该具备的各种素养。•B.通过德育可以形成学生的现代公民意识。3、德育对应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A.德育对于学生的品德发展能够产生积极作用。B.德育能够激发与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第二节德育目标与内容•一、德育目标(一)德育目标及其分类(稍作了解即可)(二)新时期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1、小学阶段的目标2、初中阶段的目标3、高中阶段的目标•1、新时期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小学阶段的德育目标(1993年颁布的小学德育纲要)•就是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P2482、初中阶段德育目标•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立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学习;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讲科学、不迷信;具有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3、高中阶段的德育目标•热爱祖国,具有报效祖国的精神,拥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初步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奋斗的理想志向和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公民的社会责任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宪法、法律;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具有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开拓进取、坚毅勇敢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道德评价能力、自我教育能力。•(1995颁布的中学德育大纲)二、德育内容•中学德育的内容主要有:•1、爱国主义教育•2、集体主义教育•3、道德品格教育•4、民主与法制教育•5、理想教育•6、心理品质教育(一)爱国主义•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注意:P249•1、爱国主义教育要把爱祖国与爱国家相对区分开来.•2、爱国主义教育要把民族自豪感与危机感结合起来•3、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把爱国主义教育与国际主义教育联系起来•4、爱国主义教育要体现层次性。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有层次推进爱国主义教育。(二)集体主义教育•开展集体主义教育,应把握以下几方面:•1、要从理论上明确集体主义教育中的“集体”是“真集体”,不是“假集体”。•真集体代表整个社会的普遍利益,代表与反映每个成员的利益。•假集体就是由少数人打着集体主义的幌子谋取一己之私的所谓集体。•2、集体主义并不排斥个人利益。•3、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要肯定个人主义的价值(三)道德品格教育•进行道德品格教育要注意:•1、让学生学会在不同的情景中,赋予道德不同的含义•2、要提升学生的德行动机和意图。•道德品格教育既要围绕道德的概念来进行各种说理,并伴之榜样故事、行为操练、环境强化等。还应该兼顾情景与动机意图。(四)民主与法制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是指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教育的基础知识来教育学生,使他们成为具有当家作主、参与政治生活的民主意识与能力。•进行民主与法制教育要注意:•1、要反对极端民主化与无政府主义。•2、要发展学生的民主反思与批判意识及能力。•3、要重视学校的纪律教育。(五)理想教育•理想包括生活理想、职业理想、社会理想。•理想教育就是要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理想,能够为理想的实现不懈努力,从而成为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加强理想教育要注意:•1、要避免对三大理想做分裂教育。•2、理想教育要注意理想的层次性。•一是对未来社会的最美好的追求,•二是对近期目标的追求。(六)心理品质教育•心理品质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在教育方法上,心理品质教育则是主要通过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与心理训练来进行,其目标主要依靠学生自身努力和主体性的发挥来实现。第二章德育过程•一、德育过程的概念•德育过程与品德的形成过程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过程。•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如何吧一定社会的道德、实现和政治等转化为学生个体品德的过程。•品德的形成过程是指个体在品德方面的发展,也就是个体品德的知、情、行,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矛盾运动过程。P253第二节德育过程的一般规律•一、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知、情、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过程•一个完整体的品德结构是由知、情、行三个要素组成的。254•品德中知、情、行三个要素的独特作用:•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的基础。•道德情感在促进道德认识行为的转化中起着调节作用。•道德行为是一个人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支配下的实践,是个体品德的外在表现。•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品德好坏的客观标准。起着关键作用。•品德结构中的知、情、行三者彼此联系,相互促进、共同作用的。一个完整的品德发展必然是知、情、行三者的共同发展。•根据这一规律,德育在培养学生的品德时,应该注意:•1、要注重品德发展的全面性•2、要注重品德发展的针对性。•二、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既要性活动的过程256•根据这一规律,我们要尽可能的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他们的品德,就应该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要让活动具有“发展效应”:•A.活动所提出的要求要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B.要让学生了解活动目的与意义之所在。•2、要为学生提供内容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一是课堂中的道德进行活动;•二是课堂外的社会实践活动。•3、要激发学生去积极自主地创造活动。•三、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实现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257•根据这一规律,德育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教师在向学生提出外在道德要求时,应考虑他们现有的道德水平。•2、要采取各种方式激起学生心理内部矛盾运动。•3、要促使学生进行自我道德教育。四、德育过程是学生反复而且长期逐步提高的过程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的特点长期性是指个体品德的发展与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结果,而是长期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个体品德的发展与形成为什么具有长期性特点?1、品德发展具有阶段性。2572、一个人的品德发展是无止境的,要不断完善和发展才能达到一个比较完美的境界。2583、品德包含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要素。而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个体品德发展的核心。一种行为习惯的形成则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固定下来。•反复性是指个体品德的发展不是直线上升,而是会经历一个迂回曲折,甚至暂时倒退的过程。•为什么会出现反复?•1、个体品德结构是一种动力定型,而从学生机体的生理性说,只有对机体不只一次地重复一种系统影响,才能形成动力定型。•2、在个体品德发展与形成的过程中会受到外界的各种因素的影响。•3、学生意志的薄弱也是导致反复性出现的重要原因。•根据这一特点,德育应该要注意两个问题:•1、要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有针对性的逐步发展他们的品德。•2、要善于在德育中反复抓、抓反复、锲而不舍第三章德育的原则与方法•一、课堂与生活相结合原则P259•要引导学生把课堂道德理论学习与课外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把提高道德认识与养成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做到心口如一,言行一致。•贯彻这一原则,必须遵循以下要求:•1、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进行道德理论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2、要注重实践,培养道德行为习惯。••二二、、疏疏导导性性原原则则PP225599••要要求求德德育育要要善善于于因因势势利利导导,,以以理理服服人人,,从从提提高高学学生生的的认认识识入入手手,,调调动动学学生生的的主主动动性性,,是是他他们们积积极极向向上上。。••要要求求::••11、、讲讲明明道道理理、、疏疏通通思思想想。。••22、、因因势势利利导导,,循循循循善善诱诱。。••33、、以以表表扬扬、、激激励励为为主主。。•三、长善救失原则P260•是指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去克服消极因素,促进学生道德成长。•长善救失就是让学生自己克服自己缺点,自己超越自己。•坚持这一原则要求:•1、要一分为二的看待自己。既看到成绩,也看到缺点。•2、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老师要善于从消极因素中发现积极因素。引导学生从积极一面出发,克服消极因素。•3、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四、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的原则1、基本涵义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师既要向学生提出合理而严格的道德要求,又要热爱、尊重和信任学生,从而使学生易于接受和内化道德要求。•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A、要要尊尊重重学学生生;;建建立立民民主主平平等等的的师师生生关关系系。。••BB、、要要向向学学生生提提出出合合理理而而严严格格的的要要求求。。提提出出的的道道德德要要求求应应切切合合学学生生实实际际,,符符合合学学生生的的身身心心特特点点。。••对对学学生生的的要要求求一一旦旦提提出出,,就就要要不不折折不不扣扣,,持持之之不不渝渝地地引引导导和和督督促促学学生生做做到到。。五、因材施教原则•是指德育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个人特点和道德特点灵活地提出各项具有要求,选用恰当的内容和反复。•要求:•1、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施教•2、要针对学生的个人特点与现有的道德状况有的放矢地加以教育。•3、要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施教。六、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师既要通过集体的力量教育个别学生,又要通过个别学生的教育影响集体,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辩证统一起来。•要求:•1、要组织和建设好集体。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形成良好的班风、校风,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2、要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学生个人的力量影响和转变集体。七、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是指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整合,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以发挥整体影响的教育作用。贯彻这样原则的要求:1、要建立教师德育共同体,使校内德育影响一致和连贯。加强德育的统一领导,定期讨论与交流德育情况,统一和整合德育要求。2、对每个学生个体的教育一致和前后连贯。加强各个年级阶段的连贯和整合。3、努力做好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协调工作,使各方面德育对学生的影响尽可能地达到最佳状态。学校应与家长和社会的有关机构建立和保持联系,形成一定的制度;要时时或定期的社会、家长交流情况,研究学生的道德问题,制定互相配合的方案。要分工负责,共同努力控制和消除环境中对学生不良的自发影响;引导学生多种多样甚至相互冲突的影响环境中,学会自主判断和选择,确立自己的价值观。第二节德育途径•一、学科教学•二、校级班级工作和各种教育活动•三、少先队教育•四、家长工作和校外工作•五、心理咨询第三节德育方法•1.什么是说服法?•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明辨是非、善恶,提高道德认识,形成正确道德观点的方法。•说服法可分为两类:一是语言文字说服;二是事实说服。•要求:•1、说服要有明确的针对性。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有的放失地加以说服。•2、要注重差异和时机。•3、要有趣味性。尽量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来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4、要以诚待人。•(1)谈话的时机:要适时、及时,抓住火侯(2)谈话的主题:要适当、明确,选好突破口•(3)谈话的内容:要适度、连贯、恰到好处•(4)谈话的语言:准确、生动、易于接受•(5)谈话

1 / 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