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综述与展望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国外企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综述与展望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萌芽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又称核心能力或核心专长。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思想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中。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企业内部劳动分上决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进而影响到企业的成长,而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强调企业之间的能力分上,企业内部的能力分上决定企业的成长。李嘉图1817年在《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中指出.组织特定的资产、技巧和能力对分工效率影响很大。这可能是竞争力概念的雏形。1959年,潘罗斯(EdithPenrose)发表了其经典著作《企业成长论》(TheTheoryoftheGrowthoftheFirm),潘罗斯认为,一个企业能否获得大于平均收益水平的投资收益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内部特点。所以采用这种战略思维模式的企业不应把制定战略的重点放在外部环境分析和行业选择上,而应放在取得竞争对手不可能模仿(或者难于模仿)的资源和能力上。她从分析单个企业的成长过程入手,对企业拥有的能够拓展其生产机会的知识积累倾向给予高度重视,特别强调了企业成长过程中两种主要的内在机制:1、企业所积累的“标准化操作规程”和“程序性决策”方面的知识的机制;2、企业所积累的用于产生“非标准化操作规程”和“非程序性决策”的新知识的机制。她认为:企业管理就是一个连续产生新的非标准化操作规程和非程序性决策并不断把它们转化为标准化操作规程和程序性决策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依赖于企业内部的能力资源。到了1957年,社会学家塞斯内克首先用独特竞争力来表示企业同其竞争者相比做得较好之处。随后,林内德和安德鲁也分别得结论:拥有独特竞争力的组织有望获得更高的经济绩效。1989年夏爱温和料克尔斯提出核心技巧说,认为组织拥有的核心技巧能使其开发出来带来收益的产品和服务,而组织战略成功的关键在于核心技巧的组织整体所拥有的关键能力。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形成关于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真正意义上的开创者当属Prahalad和Hame。Prahalad和Hamel发表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Prahalad和Hamel指出,核心竞争力是能使企业为客户提供附加价值的一组独特的技能和技术的综合体,而不是单个分散的技能或技术:它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核心竞争力是对各种技术学习心得以及各种组织知识的整合与提升。核心能力所提出的中心思想和基本原则,被认为是迄今企业战略理论中最有价值的成果之一,它对指导企业增强竞争实力、营造竞争优势无疑将产生积极的作用。文章发表以来,一场关于核心竞争力的研究热潮得以掀起。1993年Foss发表的“核心、能力论”以及1994年哈默和哈尼发表的“企业能力基础竞争论”,等等,这一时期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成为《战略管理》、《管理》和《哈佛商业评论》等美国知名度很高的期刊上关注的热点。Prahalad和Hamel在1990年第一次提出核心竞争力概念之后,还通过对很多企业的分析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应用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重要观点如下:1、核心竞争力的三个判别标准:用户价值性、独特性、延展性。2、树型理论。他们认为,多样化公司就像一棵大树,树干和主枝是核心产品,分枝是战略业务单元(SBU),树叶、花朵和果实是最终产品,提供养分、维系生命、稳固树身的根就是核心竞争能力。一棵大树给人的印象多是强壮的躯干,繁茂的枝叶,但它真正的生命力来自发达的根系。核心能力对企业的作用也是如此,它是公司内部的知识汇总,尤其是如何协调纷繁复杂的生产技能和融合多种技术潮流,它支撑着企业的核心产品、各种业务和大量的最终产品。核心竞争力是凝聚现有业务的粘合剂,也是发展新业务的火车头,“树型”理论很形象地描绘出企业发展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三、国外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的现状分析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核心竞争力的理论还没有形成系统和严密的体系,实际上,Prahalad和Hamel也并没有十分清晰定义核心竞争力,而只是给出了一个描述性概念。尽管有众多学者在此后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试图进一步清晰、明确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但竞争力、资源、能力的定义仍然含混不清总的来说,西方经济学者关于竞争力讨论所涉及的内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竞争力问题的研究对象;②对竞争力及有关竞争力定义的理解;③竞争力的构成因素;④竞争力的评价;⑤提升竞争力的途径与措施。国外学者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重要观点如下:1、整合观。Prahalad和Hame、Kester、Faulkner、Bowman等人把核心竞争力看作是组织中积累的学识,特别是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组合多种学识的技能,关注技术技能,是一种知识的整合,具有价值性、独特性、延展性等特征,强调能力整合,方便交流,但比较笼统,层次性不强。2、知识观。LeonardBarton、Foss强调能力的知识特性,具有明确的知识载体,使公司区别于其它公司并对公司提供竞争优势的一种知识群,是一种长期形成的独有的行动能力、组织能力。是为客户提供价值的关键所在。关注知识与技能及管理体系实物系统(技术系统)、价值观和规范,表现为能力的制度化关联性、专有性、价值持久性等特征,难以定量和深入分析。3、平台观。MayerUtterback、Leherd强调核心竞争力是以产品作为最终表现平台,通过产品平台与市场相联系的一种职能的集合体,是产品的基础,并与企业绩效正相关。它强调产品技术能力,对用户需求的理解能力,分销能力和制造能力;缺点是不全面,对组织文化因素考虑较少。4、组合观。Coombs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能力的一种特定组合,包括技术专长和组织能力,表现为技术性、组织性,是使企业、市场、技术发生相互作用的特定经验的积聚。以组织能力为载体。但可分解性差,操作性不强,忽视了外部环境的影响,5、资源观。ChristineOlive,Barney,Peteraf等人把核心竞争力看作是企业所拥有的资源的组织能力,包括知识、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组织结构。强调异质性资源对企业的独特作用,对资源的整合利用等方面强调不够,不易分解、可操作性差。6、技术观。Gallon(1995),Patel和Pavitt等人从技术创新性角度出发,把核心竞争力当作特有的技术能力,认为是组织竞争能力因素的协同体,反映在职能部门的基础能力、关键能力和公司层次的和谐能力。外在表现为高专利份额与高现实技术优势。关注专利份额和现实技术优势,强调市场界面能力、基础结构能力、技术能力。7、能力观。Stalk,Hays,Teece等人从能力角度探讨核心竞争力,把核心竞争力具体分为战略管理能力、核心制造能力、核心技术能力、核心营销能力。能力的差异是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8、网络观。Klein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一组技能的集合,是各种技能及其关系所形成的网络,即技能网络。比较直观,可以直接深入技能层,但重点不突出。9、协调观。Sanchez,HeeneandThomas,Durand把核心竞争力当作是卓越资产、认知能力、程序与常规、组织结构、行为与文化的协调配置能力。强调资产与技能的协调配置重要性。10、融合观。GeorgeStalk强调资产、能力与体制的有机融合,核心能力要素包括核心人才、核心能力、核心产品、硬、软核心竞争力、制度与体制。11、价值观。AmySnyder,William等从消费者剩余角度出发,强调顾客价值,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以核心价值观为主导,旨在为顾客提供更多、更好的消费者剩余的内在能力。四、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研究展望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展望,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研究体系的系统性。研究者由于视野和角度不同,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这种研究难以科学地认识其内在的机理,难以为企业提供系统的战略指导。核心竞争力是一种资源、一种能力、一种技术,还是一种文化、制度,不同的学者所理解的“核心竞争力”相距甚远。2、研究方法的创新性。在研究方法上,新的经济、管理理论与方法在此研究领域难见踪影。一方面经济学中的新方法比如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的方法、外部成本性等用于实证分析得很少;同时定量的模型和方法研究比较少。目前对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抽象的、理论的研究太多,而操作层面的研究较少。也就是说缺乏企业“实战”层面上的研究。科学、合理的应用性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3、研究内容的完整性。核心竞争力这一理论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不能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比如,核心竞争力既然具有独有性、不可模仿性,那么根据这样的特点,品牌不是核心竞争力,因为品牌可以买卖、可以模仿,可以替换;技术、人才也不是核心竞争力,因为技术和人才不仅可以流动,还可以模仿,可以替换;能力不是核心竞争力,因为能力不管是企业能力还是个人能力,都要依存于人身上,既可以是自己培养的,还可以借助于其他人和机构来培养。4、对核心竞争力的来源认识。目前研究对核心竞争力形成机制认识上是含糊的。认识上的含糊,规律性就不能揭示,就无法提出有现实意义的核心竞争力挖掘(培育)方法,研究核心竞争力显得没有意义。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普遍具有明显的事后追溯的特性。但对企业而言,关键的问题不是过去如何,而是现在、将来怎么办全科论文中心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