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上课课件教案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教学资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3运算定律数学中,研究数的运算,在给出运算的定义之后,最主要的基础工作就是研究该运算的性质。在运算的各种性质中,最基本的几条性质,通常称为“运算定律”。也就是说,运算定律是运算体系中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是运算的基本性质,可作为推理的依据。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是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与分配律,以及这五条运算定律在整数四则运算中的简单运用。这五条运算定律,不仅适用于整数的加法和乘法,也适用于有理数的加法和乘法。随着数的范围的进一步扩展,在实数甚至复数的加法和乘法中,它们仍然成立。因此本单元内容在“数与代数”这一板块的知识里占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本单元的内容分为两节,第一节是加法运算定律及其应用(例1~例4),其中包括连减的性质;第二节是乘法运算定律及其应用(例5~例8),其中包括连除的性质和算法的合理选择与灵活运用。探究和理解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并能运用这些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而结合具体的情况,灵活选择合理的算法来解决实际问题是教学的难点。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好在学生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对一些运算规律已经有所了解,特别是对于加法、乘法的可交换性、可结合性,已经有充分的认知经验。本单元的学习中,更多是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从具体数据的讨论,上升到规律的发现与归纳,最终形成相应的数学模型。一般情况下,学生能根据运算定律合理选择算法,使计算变得简洁,但乘法分配律的理解运用对学生来说有难度。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促进学习的迁移。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第一学段中积累起来的知识与活动经验,引导学生用好这些经验,完成知识学习的迁移过程,从而帮助学生将原来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2.以生活应用为归属,增进学生的应用能力。计算并非纯粹的计算,为什么要学简便计算,就是为了更方便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情境图开展教学,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这样的计算教学,能让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里蕴含着丰富的数学信息,体会计算的价值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认为“计算枯燥”的错误印象。3.处理好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的关系,重视简便计算意识的培养。教学中教师在关注算法多样化的同时,更应关注优化。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讨论,感悟自己的算法与别人的算法孰优孰劣,并修正自我内需,悟出属于自己的最佳方法。这个过程正是学生学会不断反思、自我完善的过程,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简便运算意识。第1课时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内容教科书P17~18例1、例2,完成P18“做一做”,P19“练习五”第1~5题。▷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定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定律的价值。2.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感,逐步提高归纳、推理的抽象思维能力。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探究数学运算定律的基本体验和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的意识和习惯。▷教学重点探索和理解加法运算定律。▷教学难点获得探究数学运算定律的基本体验和一般方法。▷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行吗?阳春三月,春暖花开,正是外出旅行的好时节,李叔叔准备骑车开始为期一个星期的旅行。但是李叔叔在旅途中将会碰到很多数学问题,同学们能帮帮他吗?师:好,那我们跟着李叔叔一起进入第三单元的学习——运算定律,这节课先来研究“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板书课题: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设计意图】在授课开始时,教师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创设了谈话的情境。由旅行的话题导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起他们的挑战欲,从而引入新课的学习。二、探究新知,掌握定律1.探究加法交换律。(1)在情境中初步感知规律。①师:看,李叔叔今天就遇到了难题。课件出示教科书P17的主题图和例1。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要我们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学情预设】李叔叔今天上午骑了40km,下午骑了56km。要求的问题是“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教学笔记【教学提示】教学中要结合情境内容唤起学生的认知经验,初步感知规律。【设计意图】李叔叔骑行的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对场景、条件、问题都十分熟悉。这样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为学生体会运算定律提供现实背景。同时,画出线段图,利用几何直观,方便后面对算理的探究。②师: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教师请学生把不同的算式板书在黑板上,并说一说思路。【学情预设】40+56=96(km);56+40=96(km)。③师:40+56和56+40这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相等,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板书:40+56=56+40)【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亲身感受两个加数交换位置,表示的意义相同,计算结果也相同。(2)在枚举中验证规律。①观察发现。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一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和同桌交流一下。【学情预设】大多数学生能发现在这组加法算式中,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②猜想验证。师:这一组算式中两个加数相同,只是交换了它们的位置,和不变。是不是任意的两个数相加,都有这么一个规律呢?师: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同学们先自己在练习本上举几个例子验证一下,然后在小组内交流。③指名学生汇报。【学情预设】预设1:17+48=48+17(你是怎么想的?能完整地表述吗?)预设2:因为17+48=65,48+17=65,所以17+48=48+17。(说得真完整,我们学数学就得有理有据。)(3)在比较中概括规律。①总结规律。师:刚才同学们说出了这么多的算式,谁能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你发现的规律吗?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学情预设】预设1:我发现不管这两个加数是多少,把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后,它们的和都不变。(概括得真好,你能给发现的规律起个名字吗?)预设2:加法交换律。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板书: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②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吗?【学情预设】学生可能用文字、图形、字母或其他符号表示,如:甲数+乙数=乙数+甲数,△+☆=☆+△,a+b=b+a……这些表示方式都可以。师:这里的“甲、乙、△、☆、a、b”分别表示什么?【学情预设】它们可以表示任意两个数。师:同学们说出了这么多的办法,都很不错。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a+b=b+a。(板书:a+b=b+a)【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表示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符号感,提高学生对抽象知识的概括能力,为以后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基础。(4)在练习中应用加法交换律。①完成教科书P18“做一做”第1题。◎教学笔记【教学提示】本环节遵循“先观察、再交流,让学生初步感知规律;然后猜想验证,讨论交流,进而发现、总结规律”这样一个思路来教学。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一说是怎样想的。②师:我们知道了加法交换律,并且会用字母来表示。请同学们想一想,以前学过的知识中哪些地方用到过加法交换律?完成教科书P19“练习五”第2题。【学情预设】我们前面学过交换加数进行验算,这种方法应用了加法交换律。【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新知去理解旧知识,可以促进学生更深入、更清晰地认识原来学过的知识和方法。过去只知道“怎么做”,现在理解“为什么”。这种“再认识”对于加强新知识的巩固与记忆很有帮助。2.探究加法结合律。(1)在情境中初步感知规律。①师:转眼三天过去了,看看李叔叔在干嘛。课件出示教科书P18例2的主题图。师:请同学们根据主题图,用自己的话叙述画面的内容。【学情预设】李叔叔第一天骑了88km,第二天骑了104km,第三天骑了96km。这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②放手让学生自己理解题意,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然后独立列出算式并计算。③集体交流,展示算法。【学情预设】通常学生会按顺序计算,或者通过“凑整”来巧算。④学生比较两种算法,说说为什么这样算。【学情预设】预设1:先把第一天骑的路程和第二天骑的路程相加,再加上第三天骑的路程。预设2:先把第二天骑的路程和第三天骑的路程相加,再加上第一天骑的路程。因为我发现104和96能凑成整百数,所以,计算时先把104和96相加,再加上88,这样计算比较简单。⑤比较:两种解法所表示的意义都是求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计算结果相同。所以这两个算式可以用“=”连接。教师板书:(88+104)+96=88+(104+96)师:比较等号左右两边的算式,它们的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学情预设】预设1:等号左右两边的算式都有三个加数,且左右两边的加数相同。预设2:运算顺序不同,等号左边是先把88与104相加;等号右边是先把104与96相加。(2)在枚举中验证规律。①师:观察下面这两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猜想吗?(出示课件)◎教学笔记【教学提示】教学中,利用情境理解两种运算顺序的意义,在比较运算意义和计算结果的基础上得到等式(88+104)+96=88+(104+96),并请学生根据此算式特点,举出一些其他的例子,对此类等式的特点充分展开讨论,自主发现规律。【学情预设】左右两个式子中的加数相同,但顺序不同,猜想两个式子计算结果相等。②验证你的猜想。师:你能再举几组这样的例子吗?试一试。同桌之间相互出题,计算并验证。【设计意图】渗透“观察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数学的学习方法,重视方法的科学性,体验不完全归纳的数学思想。学生自己说,自己想,自己举例,自己得出规律,积极主动地探究等活动贯穿始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3)在比较中概括规律。①全班交流、观察列举的例子,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并给你发现的规律命名。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板书: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②你能用符号表示加法结合律吗?【学情预设】有前面学加法交换律的基础,学生不会有太大困难。学生用不同的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如(△+☆)+○=△+(☆+○)等,教师都要给予肯定。教师板书:(a+b)+c=a+(b+c)(4)在练习中应用加法结合律。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P18“做一做”第2题。三、运用新知,巩固定律1.教科书P19“练习五”第1题。(1)让学生看懂题目要求,独立思考。(2)指名学生汇报交流,要求说出自己的想法。【学情预设】如:31+67+19=31+19+67,有的学生看到三个数相加,可能会判断成加法结合律。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式的特点,说说算式发生了什么变化,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加深学生对运算定律的理解。2.教科书P19“练习五”第3题。(1)引导学生观察表格,说一说怎样相加,所得的和填在哪个格子里。(2)学生独立计算,把结果填入表中。(3)让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有什么规律,思考怎样填简便一些。【学情预设】让学生发现以加号所对的那条对角线为界,对应位置上的两数相等。所以,填表可以利用这个规律,也可以利用这个规律对填表结果进行检验。3.教科书P19“练习五”第4题。(1)学生独立完成。(2)汇报时请学生思考:先算哪两个数的和?你为什么这样算?你的依据是什么?4.教科书P19“练习五”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设计意图】通过练习,既巩固了今天所学的新知识,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特别是第5题,找出和为100的两个数,是一种运算技能的训练,为后续应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打好基础。四、课堂小结师:同学们,今天的数学课你们有哪些收获呢?◎教学笔记【教学提示】练习中的习题并不是为算而算的,它们有着较强的针对性。因此要“算”与“思”相结合,体会运算定律的应用价值。▷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是围绕“观察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方法展开的,让学生感受到发现规律的一般过程,从而达到经历过程、讨论提升、归纳概括的目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比如在探究规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