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二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一、本章主要内容:主要讲十九世纪下半叶中国人对国家出路的三次早期探索。二、本章重点:了解和掌握这三次早期探索的时代背景、性质、历史意义、失败原因和经验教训。导言:三次早期探索的时代背景1、时代变化(1)19世纪下半叶,出现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外国资本主义入侵造成中国空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2)处于世界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的时代。出现争夺殖民的高潮。(3)处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形成的时代。2、时代变化向中国人提出了新问题、新任务:探索和寻找国家的出路(1)如何抵御外国侵略?如何救亡图存?(2)如何向西方学习?如何求强求富?3、各阶级登台表演与探索(1)农民阶级发动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企图用武装斗争和农民改革方案改造社会。(2)地主阶级洋务派官僚进行洋务运动,企图通过学习西方军事技术来挽救封建统治和实现国家富强。(3)新兴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戊戌维新,企图通过自上而下的政治改良道路实现变法维新救亡图存。一、早期探索之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一)爆发原因: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清政府的黑暗统治和残酷的封建剥削鸦片战争后京城的苟安现象和议之后,都门仍复恬嬉,大有雨过忘雷之意。海疆之事,转喉触讳,绝口不提,即茶坊酒肆之中,亦大书“免谈时事四字,俨然诗书偶语之禁。——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第5册,神州国光社1954年版,第529页。1、鸦片输入的激增引起的白银外流、银贵钱贱、“小民重困”等问题更加严重。2、清政府为了支付战费和赔款,拼命搜刮百姓。3、地主、官僚、贵族也加剧了土地的兼并,地租剥削率很高。4、由于政治腐败,水利连年失修,自然灾害十分频繁。(二)太平天国运动的兴与衰大致历史线索:金田起义(1851)永安建制(1852)攻占武昌(1853)建都南京(1853)北伐西征(1853-1856)天京事变(1856)建立江浙根据地天京保卫战(1864)油画《金田起义》1、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1)拜上帝会(2)金田村起义(3)永安建制(4)定都天京(5)军事全盛2、太平天国运动的衰败(1)天京变乱(2)重建领导核心(3)天京失陷(三)太平天国的两大政治纲领:《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1、《天朝田亩制度》基本内容①把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②建立农村基层组织政权“两”③设立“圣库制度”太平天国的领导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大同社会。2、对《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革命性与封建落后性的结合体。(1)革命性的方面提出的平分土地方案,是农民阶级对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否定。是一个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宣布在消灭封建制度后,要建立起不容许任何剥削制度的公有社会,表现了高度的革命彻底性。太平天国天王玉玺(2)封建落后性的方面建立在小生产基础上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把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理想化、固定化。将使社会生产力停滞在分散的小农经济的水平上。天王的高度集权,官员的世袭制等,都表现了封建的等级关系。太平天国发行的钱币2、《资政新篇》主要内容:政治上,它主张“以法治国”、舆论监督和直接选举政府官员,即提出了初步的民主法制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进行改革,以挽救太平天国。经济上,它鼓励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提倡保险事业。文化思想上,它反对迷信,提倡新式教育。外交上,它主张自由往来、平等互利。幻想通过这套方案来建设一个“新天、新地、新世界”。对《资政新篇》的评价是当时最完整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纲领与《天朝田亩制度》之比较不同之处:1、《资政新篇》不是当时农民战争的产物,游离于农民革命实践。2、土地所有制度。《资政新篇》只字未涉及。3、农村与城市的隔离。相同之处:发展资本主义与推翻封建主义政权的失衡。1、首先,《天朝田亩制度》要求用革命的方法解决封建土地所有制度问题,实际是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但是,《天朝田亩制度》不懂得这一点,认为可以直接进入平均主义的新社会。2、《资政新篇》设想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自由发展,但又完全撇开《天朝田亩制度》。没有认识到,如不推翻封建主义政权,不消灭封建的土地关系,不可能自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三)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1、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2、打击了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3、提出了反映农民土地要求的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并探索向西方学习,第一次提出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方案《资政新篇》。4、具有世界意义,打击了西方殖民势力,推动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四)太平天国失败原因和教训“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给予民众的惊慌比给予老统治者的惊慌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象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与停滞对立。显然,太平天国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而这类魔鬼是停滞的社会生活的产物。”——马克思:《中国记事》卡尔·马克思1、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2、主观原因:①封建专制,政权腐化堕落豪华的天王府洪秀全画像江山争半壁,美人占一群不问朝政,耽于女色十一年从姊妹群到王家奴天王府外也是妇女嗟怨声沉湎女色至死不悟②宗教迷信③军事失误④经济政策失误⑤排斥知识分子二、早期探索之二:地主阶级洋务派官僚的洋务运动(一)洋务运动的概念又称“同光新政”,或“自强新政”,是指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官僚进行的与资本帝国主义有密切联系的军事、政治、经济、文教及外交等方面的活动,主要内容是以“自强”为标榜的“练兵制器”活动和以“求富”为标榜的经济活动。(二)洋务事业的兴办背景与目的1、背景内外交困:外部:两次鸦片战争内部:太平天国农民起义2、目的:首先是镇压农民起义其次才是抵御外国侵略奕訢:心腹之害(发捻)、肘腋之忧(俄国)、肢体之患(英国)“故灭发捻为先,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3、代表人物: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晚清重臣李鸿章4、指导思想:“中体西用”最先提出的是冯桂芬。““中体西用”是指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支配后者。(三)主要内容1.兴办近代企业一是创办军事工业特点:(1)浓厚的封建性(2)浓厚的买办性(3)一定的集团性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二是创办民用工业特点:A、洋务派的军事工业采用的是“官办”形式,民用的工业大部分采取“官督商办”的经营方式,少数企业采取官办和官商合办的形式,基本上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B、这些企业,大都具有垄断性,压抑民族资本的作用。C、经营管理腐败,成为官僚买办营私舞弊的场所,企业亏损。官方把持一切,商方无权过问。D、产品部分投放市场,客观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上海机器织布局2.建立新式海陆军1875年筹建北洋水师1885年设立海军衙门1888年北洋舰队正式成军1895年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当年的亚洲第一,世界第八的北洋舰队!3.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1)创办新式学堂1862年兴办京师同文馆1863年兴办上海广方言馆1866年兴办福州船政学堂1879年兴办天津电报学堂等。1862年总理衙门设立的京师同文馆(2)派遣留学生在容闳主持下,从1872年到1875年,先后有120名幼童被派赴美留学;同一时期,福州船政学堂也曾派遣30余名留学生分赴英法学习海军。前一批里有詹天佑;后一批里有严复。1870年派遣的中国首批留美学生(四)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失败原因1、历史作用(1)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是中国现代化的最早启动,实现了中国从手工业制造转入机器生产的起步,使中国迈出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第一步,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从此真正开始。1895年从英国进口的梳棉机,重4吨。(2)客观上促进了中国人现代民族主义意识的增长,推动了中国人与现代社会的接轨。(3)洋务运动为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管理经验和人才储备,对之后中国的现代化运动起着重要作用,包括现代生产力和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引进,催促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中国大地上的生长。1905年在北京南口举行的京张铁路通车典礼2、失败原因①外国侵略者压制破坏,不愿意中国真正富强。②封建顽固派的反对、阻挠(如同文馆招生、修铁路、派留学生)③洋务派本身的封建性、依附性和腐朽性。④中体西用指导思想的局限。西洋立国两千年,政治和教育都非常修明。跟辽、金崛起的情形,绝不相同。……西洋富强,固不超过矿业、轮船、火车。但它们所以富强,自有原因。……我们必须风俗敦厚,人民家给户足,作为基石,然后才可以谈到富强。岂有人民穷困不堪,而国家能富强之理。现在谈富强的人,把国家大事,看作跟人民无关。官员贪污,盗贼横行,水灾旱灾不断,上下交困,每天都在忧患祸乱。这时轻率地追求富强,只不过浪费金钱。……船坚炮利(“兵事”)是最末微的小事,政治制度才是立国的根本。……中国之大患,在于士大夫没有见识。——驻英公使郭嵩涛在英国给李鸿章的信洋务运动虽然引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中国近代化开启了道路。但其本质还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不可能真正担负起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使命,也没有使中国真正富强起来。三、早期探索之三: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一)空前民族危机下的救亡改革运动甲午战争后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马关条约》、租借地、势力范围、瓜分危机)(二)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从政书生康有为梁启超(1873-1929)严复(1854-1921)谭嗣同(1863-1898)(三)维新派与守旧派、洋务派的论战论战主要是围绕: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兴、西学、等问题进行的。顽固势力(包括洋务派)维新派“宁可亡国,不可变法”“能变则强,不变则亡”兴民权会“大乱四起”导致外国干涉而亡兴民权,实行君民共主的君主立宪制。坚持科举取士制度科举制“锢民智”“坏心术”“滋游手”,“欲开民智,非讲西学不可”。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的内容(四)百日维新及其失败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发布《明定国是诏》,变法正式开始.直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共103天,史称百日维新。百日维新期间颁布了几十道新政诏令,包括经济、军事、文教、政治等各个方面。类别颁布的新法改革的旧制政治方面允许民官上书言事1.改顶订律例2.裁撤冗员3.澄清吏治经济方面1.中央设立话务铁路局、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2.兴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3.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令其自谋计生文化方面1.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2.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3.准许创立报馆、学会4.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军事方面1.精练陆军,改习洋操2.添置兵轮,扩建海军裁汰旧军“戊戌六君子”中南海瀛台(五)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1、严重民族危机下的爱国救亡运动。2、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政治改革运动。3、学习西方的思想启蒙运动。(六)失败原因1、客观原因:新旧力量对比悬殊庞大守旧势力集合在西太后周围,拼命维护既得利益。维新势力主要是维新派知识分子,帝党官员依靠无实权的光绪皇帝,没有军权、财权和基地。2、主观原因(1)新兴民族资产阶级刚诞生、很软弱。(2)对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势力的妥协性。(3)只依靠光绪皇帝,不敢发动广大人民群众。(4)急于求成和策略失误。小结:早期探索的经验教训和启示半个世纪中国人历尽千辛万苦在黑暗中探索国家出路,逐步前进。尽管历次努力都失败了,但留下了深刻的历史经验教训,为中国以后的三个选择(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提供了历史的启示。历史证明:农民没有先进的阶级的领导,无法克服本身局限性,引导革命胜利。洋务派官僚仅学习西方军事科技,不肯改革封建政治制度,决不可能使中国独立富强,而资产阶级维新派自上而下改良的道路在中国也走不通。结论中国的出路只有在先进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在先进思想理论的指导下,首先通过人民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统治,然后走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才能真正实现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1 / 5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