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单元课时教案[教师专用]第3单元9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能正确认读“暮、瑟”等生字,规范书写“缘、输”等生字,掌握多音字“降”。理解“吟”“缘”“降”等字的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题西林壁》。2.过程与方法结合古诗中的画面并联系上下文,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3.情感与价值想象诗中画,读懂诗中意,能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想象诗中画,读懂诗中意,能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结合古诗中的画面并联系上下文,学习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写作方法,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教学准备】学生:按照预习单的要求预习,并且完成预习单。教师:1.制作教学课件。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具有针对性。【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谈话,导入新诗课时教案[教师专用]四年级语文上·新课标(人教)师:古典诗歌中写景的诗句很多,大家能背几句吗?生背《望天门山》《山行》《绝句》……师:同学们每背一首诗,都呈现一幅美丽的图画。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题目叫《暮江吟》。(师板书,音乐《春江花月夜》起。)师强调“吟”的读音。师:同学们来看看这个“暮”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是“日”,你能看出什么来吗?生:有太阳落山的意思。师:从诗题中看出了时间,还看出了什么?生:诗人在江边。师:傍晚在江边吟诗,这是谁呀?(白居易。)师:谁来介绍介绍作者。(生介绍。)二、知诗人,初赏诗师:老师这里也有关于白居易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PPT出示作者简介,学生指名读。)师:要了解这首诗,还要回到822年,诗人在去杭州上任的路上,他看到江边红日落下的美景,陶醉其中,不禁吟诗一首,就是这《暮江吟》。(课件出示图片,师范读。)师:听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触?生:我感到自己是一棵小草,被夕阳的余晖照耀着,一半绿,一半红。师:你怎么那么会表达呀!生:我感到自己是一只小螃蟹,在江中游,阳光下的江面照得一半红,一半绿。……学生自由说感受。三、初读古诗,知大概师:多美啊!接下来,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来读诗,可以坐着读,可以站着读,可以离开座位读。(同学们纷纷找伙伴读。)师:谁来读?(指名读诗。齐读。)思考:这是一首什么诗?写什么时候的景?在诗中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四、再读古诗,交流读懂的地方和读不懂的地方,不懂的地方做记号第3单元课时教案[教师专用]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师:你读懂了哪里?你哪个地方没读懂?师:谁来帮帮他?五、精读诗句,理解诗意(一)学习前两句诗。1.出示投影片。(展示夕阳西下的江上景色。)指导看图。齐声朗读前两句诗。2.重点理解词语。“残阳”是什么意思?“铺”是什么意思?从这个“铺”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把“铺”换成“照”“射”可不可以?(诗人描写了傍晚的残阳和江水,江水的特点是:半江瑟瑟半江红。)3.出示灯片。提问: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夕阳照得广阔而均匀。)4.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5.小结:通过学习前两句诗,我们知道了前两句诗主要写傍晚时分,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是什么样的景色。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一起欣赏和想象当时那美丽的意境。师述:夕阳渐渐地落下去,晚霞映红了天空。夕阳的余晖洒在了宽阔的江面上,忽然间,江水似乎分成两半,这一半是碧绿碧绿的,那一半是鲜红鲜红的,微风轻轻地拂过江面,江水泛起了粼粼波纹,像一颗颗闪光的宝石,又像空中闪烁的繁星。啊!多么迷人的傍晚景色。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景色美不美?这样的景色会让诗人产生怎样的感受?用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它。(陶醉,恋恋不舍,流连忘返。)大家就饱含恋恋不舍的情感读读吧。(二)学习后两句诗。1.(出示投影片:夜晚月光下的江边景色。)指名朗读后两句诗。思考:诗人描写了夜晚的哪些景物?诗人是怎样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来描写的?2.“可怜”是什么意思?“九月初三”是指农历九月,此时已进入深秋季节,这句点出了观赏课时教案[教师专用]四年级语文上·新课标(人教)江景的季节是深秋。3.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深秋的夜景?为什么这样打比方?珍珠晶莹闪亮,使人一见就生喜爱之心,用珍珠来比喻露珠就照应了“可怜”,诗人写的是初三夜的月亮,因为是弯月,所以把月亮比作弯弓。4.指名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5.闭上眼睛欣赏体会后两句诗的美丽意境。师述:不知不觉,夜幕降临了,白居易立在江边久久不愿离去。秋风拂面,他感到特别凉爽和舒服,一会儿看看草地,一会儿望望天空。啊,那美丽的小草上挂满了露珠,在柔和的月光映照下像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珍珠,夜空中那一弯新月就像一张精致的弓。他不禁脱口赞叹道:“这深秋的夜晚多么迷人,多么可爱啊!”同学们,你们感受到了吗?(出示课件。)同学们,你们现在能根据这首诗把屏幕括号里的内容填完整吗?谁来连贯地把整首诗的意思说完整?(学生先说,最后指名读。)六、指导朗读,领悟感情1.师: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有感情,还应有节奏。我们根据画好的停顿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一道残阳铺水中”,要求学生读得平缓、轻柔;“半江瑟瑟半江红”,要读出惊叹的感情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则要读出赞美的情感。(注意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可以采用多种读法:如男女对比接读。)师:我建议马上举办一个诗歌朗诵会,请在座的各位诗歌爱好者参加,来一个诗歌朗诵能力大比拼,好吗?学生先练读,再赛读。2.指导配乐朗读。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这一路上他的心情愉快,被江边这红霞满天、弯月东升、露水晶莹的美景所陶醉了。下面我们随着音乐也来细细地品评诗歌一番。(生配乐朗读。)3.谈感受。师:如果此时你就是诗人,来到这深秋傍晚的江边,领略到这安静的、优美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指名说感受,带着这些感受再齐读一遍。)4.诗人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那么诗人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第3单元课时教案[教师专用]你读出来了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美景,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暮江美景的喜爱之情。)七、总结全文这首诗向我们勾画了夕阳西下时江上美景,同时也描述了深秋夜晚月光下的江边迷人的景色,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美好迷人的景色中,让我们再一次闭上眼睛回味诗中美丽的意境。(听配乐朗诵。)第二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练,所表达的情感却十分丰富,读起来还朗朗上口,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今天老师还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古诗,宋代苏轼写的《题西林壁》。(课件出示课题。)二、释题,作者简介齐读课题。结合书下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题”“西林”的意思。简介作者苏轼及写作背景。师生共同交流收集到的资料。1.有关苏轼的自然情况及写作风格。2.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庐山的相关情况。3.教师讲述苏轼少年时代“发奋识尽天下字,立志读遍人间书”的逸闻趣事。三、初读课文,感知美师:通过汇报资料,相信你们对作者苏轼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他写的这首《题西林壁》,距今已有九百多年了,为什么仍被历代的人们所喜爱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1.学生自由反复读古诗,说说诗中的庐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学生读后谈感受,初步感知庐山的美。四、分组自学,理解美1.根据我们以前学习古诗的经验,大家说说我们该怎样学习这首诗呢。(学生说出学习方法,课件出示:读诗句—解诗意—悟诗情—入诗境。)课时教案[教师专用]四年级语文上·新课标(人教)2.分组合作,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细读古诗,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五、汇报交流,感悟美(一)交流第一、二行诗句。1.学生汇报对这两句诗的理解。2.结合“横看”和“侧看”的不同感受,让学生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庐山的“岭”和“峰”是什么样子的,感悟庐山的美。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读出庐山的不同姿态。4.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句中三组反义词(横—侧,远—近,高—低)的运用,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二)交流第三、四行诗句。1.学生自由地表达对这两句诗的理解。2.针对学生理解上遇到的困难,结合辞海中的义项,帮助学生选择“只”“缘”在诗中的正确意思。3.结合“真面目”字面的意思,讨论: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从而帮助学生体味诗所蕴含的道理。4.引发创造。引导学生像诗人那样用诗句说明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5.议一议:从这首诗中你能感到作者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6.说一说:联系实际并结合诗中所表达的哲理,说说在生活中我们该怎样看人、看事、看问题。7.朗读第三、四行诗句。(三)学生根据诗意绘画,通过展示内化诗意。六、个性诵读,表达美1.教师语言激励,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假如你就是苏轼,看到庐山峰峦奇丽,云雾缭绕,山中溪水潺潺,鸟语花香,宛如仙境一般,你的心情会怎样?怎样读才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呢?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组内交流体会。3.引导学生谈感受,结合感受进行个性化朗读。4.教师示范读。(配乐配像。)5.学生再读,读出诗的韵味。最后齐声吟诵。七、聆听歌曲,欣赏美师:有的时候古人根据自己的兴致,把诗词配上曲子唱出来,更能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想听听吗?(课件播放歌曲《题西林壁》。)第3单元课时教案[教师专用]八、默写古诗1.引导学生发现本诗中容易写错的字,同时指导学生将这些字书写到黑板上的田字格里。2.一名学生黑板前示范书写,其他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抄写,可默写。九、总结全文,升华美师:(看板书总结。)这是一首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前两句写作者看到的景色,(板书:看景。)后两句是作者由景所悟出的道理。(板书:悟理。)作者借欣赏庐山的感受,告诉我们无论看人、看事、看问题都要多角度,多侧面地去观察、去体会,这样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全面、公正的评价。十、拓展延伸,积累运用1.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游览过庐山、赞美过庐山,除了这首诗之外,你还知道哪些诗人写过庐山。生:我知道李白写过《望庐山瀑布》。2.老师也收集了几首描写庐山的诗给大家看一看。(课件出示:李白的《望庐山五老峰》、陶渊明的《饮酒》、苏辙的《游庐山山阳七咏》、毛泽东的《庐山仙人洞》)。3.挑选一首觉得写得好的咏庐山诗抄下来背一背。课件出示作业:(1)以“我眼中的苏轼”为题办一份手抄报。可以写他的诗、词、散文,也可以收集他的逸闻趣事。(2)收集一些富有哲理的小诗,抄一抄、背一背,体会其中所蕴含的道理。(3)写一写你这节课的感受和收获。第三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看图片、赏雪梅1.谈话引入。师:同学们,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张图片,我们一起来静静地欣赏。(放图片。)师:美吗?师:你知道这是什么花吗?那你知道这种花在什么时节开吗?(生回课时教案[教师专用]四年级语文上·新课标(人教)答。)师:说得对!这是梅花,在冬天开放,很美丽。特别是雪中的梅花更惹人喜欢。自古以来,人们把雪和梅作为报春的使者。可是,雪和梅却争执起来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雪梅》这首诗中去探个究竟。2.板书课题。“雪梅”指雪中的梅花。二、读古诗、诵《雪梅》1.借助拼音,把这首诗读正确。评:看到你们读书的认真样,真为你们高兴。2.认读标拼音的字。3.同桌互读,有读得不正确的地方请告诉他。4.指名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注意听他读得怎么样。5.听老师读,注意节奏。6.自己读,读出节奏。评:节奏感出来了,诗的韵味也就出来了。7.齐读。三、品诗句,悟道理1.作者在诗里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来理解诗意。注释是我们的好帮手。指名读注释。结合注释,和同桌交流,说说诗意。反馈。相机指导。学习古诗,注释是我们的好帮手。指名读注释。结合注释,说说诗意。不理解的内容做上记号,和同桌交流。反馈。你还有什么地方不理解?指导。重点指导:“降”,服输。“阁”,同“搁”,放下。“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