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时教案简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2单元课时教案[教师专用]第2单元5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认识“荚、苔”等生字,会写“豌、按”等生字,理解“恐怕、丰满、等待、相称、虚弱”等词语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文章内容,准确地把握五粒豆的语言和内心活动。2.过程与方法(1)理解课文内容。(2)尝试先提出问题,再整理提出的问题,最后逐步解决问题的方法。3.情感与价值培养学生在困难面前保持乐观和自信的品质。【教学重点】分角色朗读,体会童话故事的魅力。【教学难点】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童话故事蕴含的道理。【教学准备】学生:完成预习,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1.查看学生预习情况,了解学情。2.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激情导入课时教案[教师专用]四年级语文上·新课标(人教)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豌豆吗?(展示豌豆图片。)这种可爱的小豆豆还可以吃,你们喜欢吃吗?(生自由回答。)豌豆不仅可以吃,它还可以治病救人,你相信吗?那就随老师的脚步走进课文去看一看吧。二、认识作者安徒生,19世纪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世界文学儿童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1833年出版长篇小说《即兴诗人》,这是他成人文学的代表作。他最著名的童话故事有《小锡兵》《海的女儿》《拇指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皇帝的新装》等。他的作品已经被译为150多种语言,成千上万册童话书在全球陆续发行和出版。三、初读文章,认识字词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生字词都画出来。2.检查初读情况。读准下列生字:荚豌按僵苔囚框溢学会下列词语:豌豆以为按照家庭地位暖洋洋黑暗恐怕丰满等待身份相称虚弱耐心温和玻璃靠近暖和植物愉快想象的确最近兴奋简直曾经实际光彩四、再读文章,整体感知再读课文,思考:(1)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谁?(生回答,老师补充。)本文的主人公是五颗小豌豆。课文讲述了它们由绿变黄的过程,然后写了这五颗成熟的小豌豆,有了不同的结局,其中重点写了第五颗小豌豆,它发芽长大的过程,鼓励了一个生病的小女孩,使小女孩的身体慢慢地好起来。(2)这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这个故事是真实的吗?(体裁)这是一篇童话故事,故事是作者虚构的。五、作业练习熟读课文,完成相关的字词练习。第二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检查作业听写下列词语:豌豆按时适时恐怕手枪耐心第2单元课时教案[教师专用]玻璃探头愉快绕行曾经二、继续学习文本1.品读文本。(1)作者为什么说被青苔包裹的豌豆像“一个囚犯”?因为这颗豌豆生存的空间非常小,受拘束,就像没有自由的囚犯一样。(2)母亲为什么要把一株豌豆苗称为“一个小花园”?这个小女孩病得很重,家里又很穷。母亲为了生活每日奔波,没有时间带小女孩去花园玩,所以当这株豌豆苗出现的时候,母亲说这是“一个小花园”,鼓励小女孩要坚强、乐观,同时也写出了母亲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3)掉到水沟里的那粒豌豆真的是最了不起的吗?不是的,它虽然体积变得很大,但一点儿用处都没有,所以不是最了不起的。(4)你认为哪粒豌豆最了不起?为什么?我认为最后这粒豌豆才是最了不起的。因为它给小女孩带来了信心和勇气,使这个穷苦的家庭充满了阳光。2.全班交流。读完本文,你了解到什么?有什么感受?三、再现文本1.创设情境,练习对话。(1)这个童话故事中有哪些人物?他们说了什么话呢?默读课文,将对话用不同的符号标记出来。(2)自主练习朗读各个童话人物的“台词”,体会他们的内心活动。(3)小组分角色朗读。2.合作表演,集体交流。(1)老师扮演生病的孩子的妈妈,师生合作朗读对话。(2)推选小演员,进行朗读表演。四、放飞想象,延伸拓展1.假如你是豆荚里的一粒小豌豆,你会说些什么?你会怎么做?2.小豌豆们这么可爱,你一定有很多话对小豌豆们说,请说一说。3.把你说的话写下来。五、作业学完本文,你最大的体会是什么?写下来吧。课时教案[教师专用]四年级语文上·新课标(人教)【板书设计】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第一粒——飞向广大的世界——被鸽子吃掉了第二粒——飞进太阳里——落在水沟里其余两粒——还得向前滚——被鸽子吃掉了最后一粒——该怎样就怎样——长成豌豆苗【教学反思】[成功之处]我给学生营造了一种平等交流的氛围,至少他们不用担心说错了话会受到批评,他们能够放心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即使他们打乱了我的计划,但我认为这是值得的。[不足之处]我的应变能力差。当学生的回答多次超出我的预设时,我不置可否,不予评价。我预设不够充分,教学效果不理想。自己应变能力太差,只好任由学生说下去,给人的感觉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再教设计]提升教学策略。通过阅读和交流,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处理好读的环节,接下来的交流能够水到渠成。同时,让学生学会带着思考阅读课文,从而让学生发现文本的内涵。6蝙蝠和雷达【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认识“蝙、蝠”等生字,正确书写“达、蚊”等生字,理解“蝙蝠、飞蛾、敏锐、研究、驾驶、横七竖八”等词语。会区分运用“敏捷”“敏锐”。(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明确蝙蝠和雷达之间的科学联系。2.过程与方法(1)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懂得课文中总起句的作用。(2)学习先提出问题再逐步解决问题的写作方法。3.情感与价值了解飞机靠雷达在夜间飞行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受到的启示,知道事物之间有着普遍联系,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第2单元课时教案[教师专用]【教学重点】1.弄清人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才能够让飞机也在夜里安全飞行的。2.练习归纳段落大意。【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弄清蝙蝠夜间飞行和飞机夜航之间的联系。【教学准备】学生:完成预习,提出不懂的问题。从百科全书、词典辞海、互联网等各种途径查阅、收集有关蝙蝠、雷达的信息资料。教师:1.查看学生预习,了解学情。2.准备蝙蝠、雷达图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交流资料,揭示课题1.出示“蝙蝠”图。(板书:蝙蝠。)请学生介绍自己课前了解的有关蝙蝠的资料。2.出示“雷达”图。(板书:雷达。)请学生介绍自己课前了解的有关雷达的资料。3.齐读课题。(板书。)师:这两者毫不相干,课题却用“和”字连接它们。这是为什么呢?学习课文后,我们就明白了。二、自学课文,整体感知1.提出自学要求:(1)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说一说: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3)想一想:你有什么问题?2.小组交流学习。3.集体汇报学习成果。(1)讨论记字方法。课时教案[教师专用]四年级语文上·新课标(人教)例:蛾、横、驶,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蚊、绳、科,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记。(2)用形近字组词的方法来做巩固练习。PPT出示:比一比,再组成词语。{竖坚{即既{得碍{绳蝇{塞赛{摹暮{辟避{彰障(3)造句练习。根据“证明”“反复”的意思,结合生活实际造两个句子。例:反复——经过反复思考和计算,小明终于做出了这道题。证明——看到蚂蚁搬家,小明说要下雨了。果然,不一会儿,豆大的雨点落了下来,证明小明说得对。(4)开火车分段朗读课文,注意字字音准,句句通顺。(5)你知道了什么?(学生的回答是多方面的,师注意适当点评,引出重点;同时进行语言规范表达的训练。)(6)提出不懂的问题。(可能有关于试验方面、关于研究方面、关于仿生学方面、关于语言文字方面等等。师对学生的问题归类,简单的问题当场予以解决,有的则待深入学习课文时解决。)三、作业1.写生字新词,造句。2.熟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思考课后作业题。第二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同学们,现在我们玩一个小小的游戏。(请一位同学到讲台上来,然后用毛巾蒙住他的眼睛。)现在,请这位同学走回自己的座位,(学生走。)同学们,为什么他会撞第2单元课时教案[教师专用]到桌椅呢?(生答。)是的,同学们都很聪明,是因为这位同学被蒙住了眼睛。既然眼睛那么重要,那么现在请大家想想,如果我们没有了眼睛,走路的时候怎么才可以避开障碍物呢?好,现在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蝙蝠和雷达》。二、品读语句,理解课文(一)指名读第1、2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1.第1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第1自然段描述一架飞机在夜航。)2.“夜航”,同学们刚刚提到了这个词语,那为什么飞机能在黑夜中安全飞行?书本中有这样的话吗?它是怎么解释的?现在请大家认真阅读,然后找出答案。(“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飞行的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3.在这句话中,哪个词语是重点词语呢?(“启示”。)4.那么第1、2自然段写了什么呢?哪位同学来总结一下?(飞机夜航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二)同学们现在觉得课文接下来会怎么写呢?谁来回答老师这个问题呢?(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人们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1.下面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科学家探索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然后4人一小组进行讨论。(课文第4至第6自然段。)2.下面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第3自然段。其他同学带着问题思考:这一自然段写的什么内容?(蝙蝠高超的飞行本领,引起了科学家的思考。)3.从哪儿看出蝙蝠的飞行本领高超?画出有关句子,说说你的理解。(夜间飞行能捕捉极小的飞虫,从来不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也能灵巧地避开。)请同学们朗读有关句子,想象蝙蝠夜行的高超本领。4.这些引起了科学家怎样的思考?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想想:蝙蝠的眼睛是不是非常敏锐,在漆黑的夜里能看清楚所有的东西?课时教案[教师专用]四年级语文上·新课标(人教)5.看书上是怎么说的?请大家齐声朗读,读出疑问的语气。6.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科学家们做了三次试验,每次试验的目的是什么?用了什么方法?结果怎样?(让同学们4人一小组一起讨论学习第4、5自然段。讨论前每组发一张表格,讨论后集体填表格。)第一次试验:目的:蝙蝠夜行探路是否靠眼睛。方法: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他们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结果:铃铛一个也没响。证明:蝙蝠夜行探路与眼睛无关。第二次试验:目的:蝙蝠夜行探路是否靠耳朵。方法:把蝙蝠的耳朵塞上,让它在屋里飞。结果: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证明:蝙蝠夜行探路与耳朵有关。第三次试验:目的:蝙蝠夜行探路是否靠嘴。方法: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里飞。结果:同试验二。证明:蝙蝠夜行探路与嘴有关。7.汇报填表情况。8.科学家在这三次不同的试验中证明了什么?(齐读: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9.“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来探路的。”这个结论与书上的有什么不同?哪一个更科学?同学们联系两次试验去思考一下。(丢掉“配合”不科学,因为第二次和第三次两次试验,分别塞住耳朵,封住嘴,也就是说单独将嘴或耳朵露在外面,蝙蝠都失去了暗中探路的本领,这说明探路时靠的是这两样器官同时发挥作用,所以课文用上“配合”是科学的。)(三)指导朗读第4、5自然段。三、作业第2单元课时教案[教师专用]1.熟读全文。2.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找一找类似蝙蝠和雷达这样的例子。第三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蝙蝠夜行探路靠的是嘴、耳朵的配合,那么蝙蝠嘴、耳朵是怎样配合的呢?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二、细读课文,理解内容1.指名读第6自然段,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蝙蝠是怎样用嘴、耳朵配合起来夜行探路的?(同桌互相讨论,再举手回答问题。)学生回答时,老师要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2.哪位同学可以用自己的话说说蝙蝠是怎样捕捉小飞虫的?或蝙蝠是怎样避开极细的电线的?3.你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科学家揭示出蝙蝠夜行的秘密是要付出艰苦的努力的?请同学们细细地体会“反复研究”一词。“反复研究”是“一遍又一遍地研究”。4.你们能想象出科学家是怎样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研究的吗?5.教师小结:任何一项科学成果,都是来之不易的,都是科学家们反复研究,经过无数次失败,无数次

1 / 2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