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曲线定义求一类轨迹的常规思路•方法从84年高考出现第一个利用定义求轨迹的题目以后(得分率很低),在高三的模拟考试和高考中就常常出现类似的题目,这类题解法往往比较巧妙,学生不宜掌握,而大多数教师也总结不出它的解题规律和基本思路,因此,在教学中一直是个难点,下面我结合例题来具体介绍一下这类题的解题思路.例1:一椭圆以原点为一焦点,且过A(-5,12)和B(9,12)两点,求这椭圆另一焦点的轨迹方程.分析:A、B两点在椭圆上,按解析几何的常规思路,应将这两点坐标代入椭圆方程,列出两个等式,然后再进一步求解,可本题没给出椭圆方程,题目也不要我们求该椭圆的方程,要是设出椭圆方程不但非常麻烦,而且就此题而言,同学们也不会设(新教材和必修本没讲).因此,只能想到用曲线定义求解,因题中涉及到两个焦点,考虑用椭圆的第一定义,这时还少一个条件长轴长2a,设出即可.解:设椭圆的另一焦点(即动点)为F(x,y),长轴长为2a,因为A、B两点在椭圆上,所以有:|AO|+|AF|=2a……(1)|BO|+|BF|=2a……(2)(1)-(2)整理得|AF|-|BF|=|BO|-|AO|=2(<14)…(3)由(3)式和双曲线定义知,F的轨迹是双曲线靠近B点的那一支(即右支).(因化简(3)式比较复杂,这里用方法二)由(3)式知:2a=2,2c=|AB|=9+5=14,所以b=F点的轨迹方程为:例2:求经过定点M(1,2),以y轴为准线,离心率为1/2的椭圆的左顶点的轨迹方程(84年普通高招理解几大题).分析:此例符合类型一,M在椭圆上,没给椭圆方程,也不需求椭圆方程,因此,只有用椭圆的定义.题中给出了准线和离心率,只能用第二定义,对照定义需设出左焦点(由图知y轴是左准线),用第二定义时,要注意焦点和准线的对应关系,否则就不是题中的椭圆啦.总结:第一类:若已知某定点在何曲线上(但未给出该曲线方程,题中也不需求这曲线方程),而求与这点相关的(或与该曲线相关的)一动点的轨迹时,一般只能用该曲线的定义(特别是二次曲线的第二定义),找出定点适合的条件(即用定义列出等式或找出关系),然后求出动点与辅助动点的关系式,最后得出动点的轨迹方程.第二类:若利用求轨迹的一般方法求动点轨迹时,运算比较复杂(特别是不易化简),这时先将题中动点满足的条件(即等式)通过简单整理后,使其满足某曲线的定义(即先判断是何曲线,如98年3+2高考理解几大题),然后直接写出(或设出)动点的轨迹方程(在同一题中往往是两种方法同时用到,如上面的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