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言殊(用)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汉语的昨天和今天文言文搞笑翻译子曰:吾未见刚者。译文:孔子说:我从来没有见过像郭德纲这样的人。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译文:孔子说:我父母在的时候,我不敢游泳游得太远。如果游泳,必须要有方向盘。子曰:三十而立……七十而从心所欲。译文:坐公交车的时候,30岁以下的人应该站着……70岁以上的人可以随便坐。【一】语音篇1、声调的变化。古代:平、上、去、入现代:阴、阳、上、去【一】语音篇2、韵母的变化《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至吐门,遂强大,更号可汗,犹单于也天姥连天向天横是时,曹操遗孙权书日:“近者奉辞伐罪…”彗星见于东方万乘之国否极泰来练习1、请指出下列红体字的准确读音古今词义基本未变•有些表示客观事物或存在的单音节词,古今词义基本相同,古时的意义今天仍在使用。但这部分词语很少。牛羊犬豕马鸟鸡它龟龙凤鹿鹰燕兔鱼猴蛛象虎日月星云雨山水川石沙丘火土人大小1.词语的词形变化(词义不变)单音节向多音节(主要为双音节)转变【二】词汇篇2、词义的变化:①词义的扩大②词义的缩小③词义的转移④词义的色彩同样的词语在古代的意义小,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变大了。今古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词义大,而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变小了。古今古义:金属后起意义:黄金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周易》古义:亲属,包括父母子女后起意义:亲属亲戚为戮,不可以莫之报也。《左传·昭公二十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到了今天却变成别的一个方面的意思了。今古后起意义:女子的配偶古义:成年男子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战国策·赵策》走:跑→行走狱:案件→监狱去:离开→前往涕:眼泪→鼻涕词义的转移-举例牺牲:祭祀用作祭品的猪牛羊等→为了某种目的而舍去自己的生命或权利有些词语在应用的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要么由“褒”变“贬”,要么由“中性词”变“褒义词”或“贬义词”。古义:得力助手(褒义词)后起意义:比喻坏人的帮凶(贬义词)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国语·越语》将军者,国之爪牙也。《汉书·李广传》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耳者,受下赏。《战国策·齐策》上古义:背后议论或批评别人的短处(中性词)今义:毁谤(贬义词)古义:地位低,见识短浅(中性词)后起意义:品德低下(贬义词)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3.词语的消长变化随着社会进步,新事物层出不穷,语言也要相应地产生新词来表达这些新事物。4、词语的替换变化现实中某类现象本身没有发生变化,而表达这种现象的词语发生了变化。避讳:世--代,元--原,丘—邱观念的改变:车夫——司机,戏子——演员,信差——邮递员语言表达(语言系统内部调整):足-脚,之-的,面-脸,甘-甜,舍-房,寡-少,目-眼【三】语法篇1、语序的变化(文言特殊句式)2、句式的变化(判断句、被动句)3、词类的变化(词类活用)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置(1)语序的变化主谓倒装例:(1)甚矣,汝之不惠!(3)美哉,我少年中国。特点:古汉语里,有时为了强调谓语,把他放在主语之前。规律:常出现在感叹句。规律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常见疑问代词:何、谁、孰、安、胡、焉、奚、恶、曷)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如:A、微斯人也,吾谁与归?B、何以知之?C、子何恃而往?宾语前置规律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常见否定词:不、弗、未、非、否、莫、无)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如:A、莫我肯顾。B、忌不自信。C、未之有也。规律3为了强调宾语,借助“之、是”等此帮助,把宾语从动词后提到动词前。“(宾)+之+(谓)”“(宾)+是+(谓)”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左传僖公十五年》A、何以知之?B、未之有也。C、安得广厦千万间。D、弗之怠A、其间旦暮闻何物?B、君何以知燕王?C、莫之或止D、未之多见也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CAA、沛公安在?B、虽我之死,有子存焉。C、唯才是举。D、尔何知?BA、城中皆不之觉。B、唯余马首是瞻。C、惟利是图。D、马之千里者D定语分为领属性定语和修饰性定语两大类。在文言文中,能后置的定语,大都是修饰性定语。1、“中心语+定语+者”的形式;如:求人可使报秦者。人马烧溺死者甚众。2、“中心语+之+定语”的形式;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3、“中心语+之+定语+者”的形式;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担。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4、用量词作定语大多数放在中心语的后面。如:A、吏二缚一人诣王。B、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1、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3、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状语后置(介宾结构)①尝射于家圃。——尝[于家圃]射②苛政猛于虎也。——苛政[于虎]猛也③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④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迁客骚人,多[于此]会。⑤太守与客来饮于此。——太守与客来[于此]饮。请翻译下列句子。(2)句式的变化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常常翻译为“……(不)是……”。古代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它是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作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同时借助一些虚词来帮助判断。被动句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1、为……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2、为……所……术怒攻布,为布所破3、……于……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4、……见……信而见疑5、……见……于……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6、……被……忠而被谤7、无任何标志,根据句意判断无标志的被动句,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二、按现代汉语的规律,调整语序。1.赵急,请救于齐。2.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3.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4.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有什么愁什么干什么我能和谁一道呢一、翻译下列各句中划线的部分。1.何有于我哉?()2.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3.王曰:“何为者也?”()4.微斯人,吾谁与归?()三、综合练习:指出下列各句为何种倒装,并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2.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4.孔子云:何陋之有5.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6.相与枕藉乎舟中7.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8.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作乙类词用。3、词类的变化(词类活用)1、一般动词2、名词作状语3、使动4、意动二、动词活用1、活用为名词2、作使动三、形容词活用1、活用为名词2、活用为动词3、使动4、意动四、数词活用一、名词活用类型二、如何判别词类活用?1、划分句子成份,找出主语、谓语、宾语、状语、定语。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形容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2、分辨各个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语法规则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如:左右欲刃相如名词占住了谓语的位置,可断定它活用为动词“使宾语怎么样”1、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动用法例:①项伯杀人,臣活之。②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③序八州而朝同列。2、形容词使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就是用作动词形容词表示主语“使”宾语具有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即用作使动,表示“使宾语怎么样”。1、春风又绿江南岸。2、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3、今媪尊长安君之位。4、欲洁其身,而乱大伦。5、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6、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①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②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筑室百堵,西南其户。3、名词的使动用法1.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2.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便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向某一方向行动。意动用法的概念: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的区别: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在客观上产生某种动作行为;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或以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示的内容,是存于意念的想法或看法,客观上不一定如此。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意动用法的种类:(1)形容词的活用(2)名词的活用意动用法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2、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粪土当年万户侯。幕天席地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1、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2、孔子登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3、成以其小,劣之。4、渔人甚异之。5、大将军邓骘奇其才。6、朱亥故不复谢,公子怪之。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8、孟尝君客我。高考链接①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厌也。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贫臣!”②吾前以子之出,能辅是君也,济斯人也。而子始以不訾之身,怒万乘之主;及其享受爵禄,又不闻匡救之术,进退无所据矣。”(2006·四川)翻译划线的句子①我这个人不合礼义的俸禄,即使非常优厚我也不接受;如果能实现我的志向,即使是粗陋的饮食也不厌弃。!②然而你当初不惜以非常宝贵的生命,。等到你做官享受俸禄之后,却又听不到你匡时救世的方略,真是做官与隐退都没有根据了。陛下怎么能使我富贵,怎么能使我贫穷呢!使君王发怒寇恂字子翼,上谷昌平人也,世为著姓。光武南定河内,而更始大司马朱鱿等盛兵据洛阳。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06·天津)译文:寇恂,字子翼,是上谷郡昌平县人,世代是望族。光武帝(刘秀)南下平定河内,而更始帝(刘玄)的大司马朱鱿等人重兵据守洛阳。。光武帝为太守的人选感到为难,询问邓禹说:“各位将领谁可以派去戍守河内?”夫王道者,不可以小用也。大用则王,小用则亡。昔者徐偃王、宋襄公尝行仁义矣,然终以亡其身、丧其国者,何哉?其所施者,未足以充其所求也。(07·福建)译文:王道是不能用在小处的,。从前徐偃王、宋襄公曾经施行过仁义,然而最终导致自身灭亡、国家丧失。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们所施行的是不能够用来满足他们想得到的。用在大处就可称王,用在小处就会身亡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裴矩遂能廷折(辩驳),不肯面从。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贞观元年卒,赠绛州刺史,谥曰敬。(2003·全国)译文:唐太宗于是采纳了他的建议,并因此而召集百官,对百官们说:“。如果每一件事都能够这样处理的话,还用担心不能治理好国家吗!”贞观元年裴矩辞世,赠官至绛州刺史,谥号敬。裴矩竟然能够在朝廷上(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我)。应考策略积累一定的量的文言词汇,特别是新大纲规定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掌握、理解和推断常见的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1.联想推断。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以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中有关语句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2.语言结构推断。有些文言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常采用互文的修辞形式,可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属对仗,“忠”与“贤”相对,“用”与“以”相对,应为同义,所以,“以”的意义就是“重用、任用”的意思。3.辨析词性推断。根据词语在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如“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为对仗句,“据”与“拥”相对,“固”与

1 / 7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