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内容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战略管理理论的产生背景、发展阶段以及其演变过程,通过对战略管理理论发展历程的梳理,对企业战略理论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关键词:战略管理演变过程发展趋势企业战略管理是企业最高层次的核心管理,其定义为:企业确定其使命,根据其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确定企业的战略目标,为保证目标的实现进行规划。并发扬其内部能力将这种规划和决策变成现实,以及在实现过程中进行控制的动态管理过程。一、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产生背景和发展阶段企业发展战略是为了实现企业长期的全局性经营目标,有效地组织利用企业内部各种资源和能力,使之适应外部环境条件,指导整个企业经营活动的总谋略和总方针。企业发展战略最早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广为流传,目前是管理学中日益成熟的一个分支。企业管理经历了从生产管理到经营管理、再到战略管理三个阶段的发展。生产管理是与早期简单的卖方市场相对应的,这时期还不存在以竞争战略为核心的战略管理思想产生的客观条件。随着生产厂家的不断增多,市场产品越来越丰富,企业生产的产品种类也越来越多,市场开始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企业要考虑的问题由生产管理向经营管理转变。企业经营管理以市场为中心,以消费者的需求为重心,营销、生产等企业职能得到了平衡发展。经营管理是战略管理的前奏,但经营管理并不强调竞争,它只是对企业活动中各职能的一种分离和规范。随着企业之间竞争日益激烈,各个职能部门独立行事、协调性差的缺点日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企业战略管理思想。企业战略管理,无论是实践还是理论,与企业管理的生产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管理经济学等到其他学科相比较,产生比较晚。从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的时间顺序来看,经历了三个阶段:1、萌发阶段:萌发于20世纪30年代,30年代之前的企业管理主要是以提高企业内部生产效率,源源不断提供低落价的,标准的产品为主要内容的生产管理和成本管理。当时工业革命开始席郑全世界,西方工业国家的工业品市场急剧扩大,在为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会的背景下,1938年美国经济学家切斯特·巴纳德国发表了《经营者的职能》。这本书使用了战略概念,提出了企业组织的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这个课题,并对影响企业发展的各种因素和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归纳为对企业外部产生各种机会的利用能力和企业自身调动职工积极性的能力两个方面。在如何调动职工积极性这个问题上,巴纳德认为企业领导者的产生道德创造能力和高水准确性管理责任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因素。可以这样说,巴纳德是最早把战略观念引入企业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的学者。2、形成阶段:形成于60年代-70年代,二战后,亚、美、澳洲许多国家经济迅猛发展,发达国家的企业几乎都面临车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更加国际化这样一个空前激烈的竞争局面,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企业战略管理逐步形成。其标志是美国学者钱德勒于1962年发表的《战略与机构:美国工业企业史的考证》,1965年美国学者安索赔夫发表的《企业战略论》,1965年美国学者安东尼发表的《经营管理系统的基础》等几本书的出版。70年代,日本企业的产品全面进入欧美市场,日本企业的成功被公认为是重视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以及战略管理所致。这一发现给西方企业战略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以极大的推动,出现了几乎席卷全球的战略热。3、深化阶段:80年代以后,世界格局进一步发生深刻变化,西欧、日本以及发展中国家都继美国之后登上了经济舞台,这种状况促使企业战略管理有研究出现了新的内容:(1)强调企业家要做战略思考,运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进行企业战略管理。(2)系统研究方法与经济分析相结合。(3)提倡企业战略管理与企业文化相结合。二、战略管理理论的演变虽然战略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只有四十多年的时间,但是要对理论的演进作精确的分期或阶段划分却不容易,因为理论的探讨有其连续性和反复性,对同一问题的探讨在不同的阶段、不同层次有联系、交叉和重叠。但理论的发展总是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并和实践产生互动。因为认历史实践发展有规律性,所以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有其内在的逻辑。那么可将战略管理理论的演进概括为三个阶段:早期的企业—环境综合分析理论阶段,以环境适应为中心的分析理论阶段,以资源、知识等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理论阶段。1、早期的企业—环境综合分析理论阶段进入20世纪60年代,欧美国家企业出现的最大变化是由卖方市场逐渐变为买方市场,国际市场逐步开放,关税壁垒逐步打破,大多数大企业以并购方式采取多元化经营(尽管并购的失败率将近/$0)。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不满足于年度预算,开始采用运筹学和改进的预测技术进行规划,这就是战略规划学派的兴起。战略规划理论是以未来可以预测为前提或假设的,认为战略是要让企业自身的条件与所遇到的机会相适应。制定战略规划的步骤包括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战略制定、评估、选择与实施。这种方法的实质是认为战略是如何匹配公司能力与其竞争环境的商机。2、以环境适应为中心的分析理论阶段20世纪70~80年代,在美国以1973年的石油危机为代表,企业经济环境变化表现为突发性、科技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兼并有增无减,同时面对日本和欧洲的挑战,全球性竞争加剧。随着环境变化步伐的加快,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未来是不可预测的,环境是不确定、不连续的,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战略规划关于未来可以计划、可以预测的思想。这时,以环境变化分析为中心的战略理论(包括波特的产业组织理论)便占主导地位。同时,由于环境的复杂性,仅从分析外部环境的变化出发制定战略具有局限性。因此开始出现基于企业内部分析(如价值链理论)的战略理论及基于企业社会关系分析的战略理论。3、以资源、知识等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理论阶段进入90年代后,由于科技的迅猛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全球化步伐的加快,顾客需求的多样化及产品设计周期和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客观要求企业通过提高自身的能力,全面考虑企业内部要素和企业外部环境要素,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基于资源的观点认为,关键资源能够带给企业持久竞争优势。并指出了评判标准:第一,有价值,资源必须具有战略价值,即具有提高企业效率和效能的能力;第二,稀缺性。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是稀缺的,需求量很大而供应很少;第三,不可模仿性;第四,不可替代性,竞争对手无法找到替代物。1990年,Prahalad和Hamel在《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文提出了企业竞争优势在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生产产品所具有的独特能力,这种能力可以表现为:有通往多种市场提供潜在的渠道:为最终产品的消费者福利有显著的贡献;竞争对手难以模仿。1996年,Grant认为企业是把专有知识整合成产品的组织,企业特有的知识是企业拥有持久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三、企业战略管理发展趋势1、企业战略的竞争空间在不断扩展:行业的界限、企业间的界限日趋模糊,竞争已不在某一特定的区域或行业界限内进行,企业必须从全球的角度、从跨行业的角度来考虑配置自身的资源配置问题,以获得最佳的企业管理效果。2、企业的战略要具有高度的弹性:当企业面临着许多不确定性的经营风险或要求企业战略与外部变化节奏保持同步时,企业要具备对不确定情况的快速应变能力,这就要求企业的战略要具有较高的弹性。3、制定企业战略的主体趋于多元化: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组织结构扁平化,企业中每个个体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都是一个结点,企业中的高层主管不再居于信息传播的中心,普通员工也有更多的机会参加企业的战略制定,他们具有了决策参与者和决策执行者双重身份的特征。4、形成“企业生态系统”:对一个单独的企业来讲,竞争更体现在加入或营造有影响力的、能为自己带来实际价值的企业生态系统。并且在一个系统中寻求一个更为有利的地位,当然也包括争取作为整个群体的领导。在竞争与合作的和谐环境中。使优势潜能充分发挥,降低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5、形成动态统筹的战略管理思想:这种思想强调对企业的资源、能力和竞争能力进行动态统筹,形成一个动态的循环过程。以形成竞争优势。参考文献:[1]贾永轩:企业战略十论[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5[2]中国企业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成思危主编,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0.3[3](美)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4]徐二明,王智慧,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与流派,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1999(10)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