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动力地质学原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一、地球的形态、大小、特征、物理性质。1、密度(density质量/体积;0km处密度约2.6g/cm3;<33km处密度约2.9g/cm3;>33km处密度约3.32g/cm3;<2900(2885)km处密度约5.56g/cm3;>2900(2885)km处密度约9.98g/cm3;内核处为12.51g/cm3;总体规律:从地表到地心,密度逐渐增大,在33km、2900(2885)km以及其他深度,密度突然增高。2、压力(compressivestress):静压力,即压强(intensityofpressure)随深度增加压力不断增加;33km处为1200Mpa,2900(2885)处为135200Mpa,地心处可达361700Mpa五、地球的磁场(magneticfield):3、地球周围存在着磁场,称为地磁场(geomagneticfield)。地磁场主要要素(geomagmetic)有:1)、磁偏角:磁场强度矢量的水平投影与正北方向的夹角,即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之间的夹角。2)、磁倾角:磁场强度矢量与水平面的交角。3)、磁场强度:磁场大小的绝对值,平均为50μT4)、磁异常(magneticanomaly):地球浅部具磁性物质引起的局部异常。地磁场不稳定,有三种变化:1、磁场强度变化;2、地磁极的移动;3、地磁极性变4、地球的弹塑性:地球既有弹性特征,也有塑性变形特征。1)、地球具有弹性:表现在地球内部能传播地震波,因为地震波是弹性波。地表的固体岩石在日、月引力的作用下也有交替的涨落现象,其幅度为7—8cm,这种现象称为固体潮。2)、地球具有塑性:地球是旋转椭球体;地球中的韧性变形。*****地球的圈层:内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外圈层: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二三1、地壳形态:概述:地壳表面明显分为陆地(29%)和海洋(71%)两部分。陆地多分布在北半球;海洋多分布在南半球;无论陆地或海底,表面起伏不平;世界屋脊(第三极)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13m;太平洋西侧的马里亚纳海沟,深达海拔-11034m。2、物质组成:地壳中的元素有92种,求得平均质量百分比(及克拉克值)的有50种,主要的造岩元素10种:O、Si、Al、Fe、Ca、Na、K、Mg、H、Ti,它们共占地壳总质量的99.9%以上。3、地表形态:1)山地(mountains):海拔高程大于500m,相对高差大于200m的地形;又可分为低山500m—1000m;中山1000m—3500m和高山>3500m。线状延伸的山体称山脉,成因上相联系的若干相邻的山脉称山系。大陆上最宏伟、最重要的山系: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和环太平洋山系。2、)丘陵(hills):海拔小于500m,相对高差数十米的低矮浑园地形。3)、平原(plain):海拔<200m,相对高差数不超过数十米。4)、高原(plateau):海拔>500m,地面比较平坦。5)、洼地:大陆内部海拔高程在海平面以下的地区。吐鲁番盆地的克鲁沁地区,海拔-150m.矿物一)、矿物(mineral)的概念:地质作用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它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二)、矿物的物理性质:重要的是光学性质和力学性质。1、光学性质包括:颜色、条痕、光泽、透明度等。透明度(transparency)—透过光的能力。光泽(luster)—反射光的能力。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金刚光泽、玻璃光泽等。颜色(colour)—吸收光后表现出的色调。区分真、假和它色。条痕(streak)—矿物粉末的颜色,是真色,有鉴定意义。2、力学性质包括:硬度(hardness):矿物抵抗外力机械作用的强度1滑石2石膏3方解石4萤石5磷灰6石正长石7石英8黄玉9刚玉10金刚石指甲硬度为2—2.5,小刀硬度5—5.5,石英为7。解理(cleavage):注意同“节理”区分。晶体受外力后沿结晶方向规则裂开的平面(用结晶格子模型讲授其成因)。断口(fracture):矿物受外力后不规则断开时所形的断面。岩石1、岩石的结构:岩石的结构是指岩石的矿物(或岩屑)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态及其相互关系。不同类型的岩石具有不同的结构,岩石的结构与其成因有密切关系。变质岩:等物理系列:与热源接触一致,成分不同。等化学系列:成分一样.1)变质岩的构造:块状构造和定向构造。后者包括:板状构造、千枚状构造、片状构造、片麻状构造。成岩作用:1压实作用:水分排出,孔隙度降低。2胶结作用:指从空隙溶液中沉淀出的矿物(胶结物)将松散的沉积物粘结成为沉积岩的过程。3重结晶作用:在压强增大,温度增高的情况下矿物组分部分发生溶解和再结晶,使非晶质转化为晶质,细晶粒转化为粗晶粒,从而使沉积物固结成岩的过程。构造运动的证据,方向,速度构造运动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1、构造运动的速度:有快有慢,但多数是长期缓慢的运动,例如喜马拉雅山,在四千万年前还是一片汪洋,今日却成了世界屋脊。2、褶皱和断层:褶皱和断层是构造运动的直接产物。一般升降运动引起的褶皱,从形态上看常常是一些大型的宽缓的隆起和拗陷。产生的断层也主要是拉张引起的正断层或高角度的逆断层。如汾渭地堑、莱茵地堑、东非裂谷和大洋中脊等。由水平运动造成的构造形迹,多比较清楚。强烈的挤压总是和紧密的褶皱、逆掩断层以及断层面呈波状的辗掩断层相联系。由于褶皱、逆掩而使地壳缩短变形、甚至重复。当重复地层遭受长期风化后,有时会形成飞来峰或构造窗。构造:水平构造,单斜构造,褶皱构造,裂隙构造褶皱的形态:背斜,向斜。断层的要素:断面,断盘,断距断层分类: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断层的组合:1)阶梯状断层2)、叠瓦式断层3)、地垒4)地堑原生解理主要存在于玄武岩。地震1、震源:人们把地下始发震动的位置叫震源2、震中:把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叫震中(epicentre)。离震中越远,震动越弱。3、地震类型:地震按成因可分为火山地震、塌陷地震和构造地震三种类型。塌陷地震:多发生在地下溶洞发育区或矿山采空地段,由陷落、塌陷引起地表震动,其规模和范围都较小。火山地震:由火山活动引起的地震,局限于火山活动区。构造地震:由构造运动引发的地震,数量最4、震级:一次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大小的量度叫震级(magnitude)。地震最高的一级为8.9级;<2级的地震一般无感;2-4级称为有感地震;5级以上称为破坏性地震。5地震烈度:地面及各种建筑被破坏的程度叫地震烈度(intensity)。地震烈度大小与(表8-1、8-2)震级、震深及该地区的地质构造有关。目前我国用的是12度地震烈度地层的接触关系常见的地层的接触关系有整合、假整合和不整合三种形式。整合(conformity):指两套地层时代连续,岩层之间产状一致,互相平行,岩相岩性一致,说明它们在沉积时,其间没有发生间断现象。平行不整合又叫假整合:指两套地层之间,产状基本一致,但其间缺失某些时代的地层。这种接触关系说明其间发生过升降运动,使两套地层之间出现凹凸不平的侵蚀面,这个面叫不整合面。角度不整合(unconformity):指两套地层的接触既不相互平行,地层时代又不连续,其间有地层缺失(沉积物发生过间断),这说明在第二套地层形成以前,曾发生过水平挤压运动和上升运动,使上下两套地层间成交角接触。岩浆作用岩浆(magma):岩浆是一种处在高温高压下的,富含挥发组分而且成分复杂的硅酸盐熔融体。1)、同化混染作用:当岩浆一出现与围岩接触,它马上凭借自己的高温(1200℃以上)融化围岩,占领空间,使围岩成分加入到岩浆中去,这叫同化作用(assimilation)。而岩浆中因加入围岩成分而产生变化叫混染作用(contamination)。它们是同时进行的,统称为同化混染作用。2)、分异作用(differentiation):就是成分均一的岩浆分化成几种不同成分的岩浆的过程。分异作用恰与同化作用相反,这一过程进行越持久,岩浆的成分就越简单。变质作用1、概念:变质作用是指先成的岩石在地下高温高压和化学活动性流体的参与下,在固态状态下改变其结构、构造或化学成分,从而形成新岩石的作用过程。变质作用的主要原因是温度、压力和化学活动性流体。变质作用的方式主要有碎裂变形、重结晶作用、变质结晶作用、交代作用和混合岩化风化作用的概念(weathering):地表的岩石、矿物在常温常压下,遭受大气、水、水溶液及生物的作用,在原地发生物理的或化学的变化,从而形成松散堆积物的过(一)、物理风化作用(physicalweathering)岩石在地表条件下,在原地产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其化学成分的过程称为物理风化作用。物理风化作用最重要的方式是卸载作用(unloading释荷)、温差风化和冰劈作用。(二)化学风化作用的方式主要是:氧化、溶解和水解作用(三)生物的风化化作用是指生物的生命活动对岩石、矿物的破坏作用。有机械的物理作用,也有化学作用影响因素气候因素,地形因素,地质因素性质1风化作用是一种自然现象2风化作用可以是机械的破坏,也可以是化学分解,而生物风化作用两者兼而有之。3风化作用是一种岩石在原地遭受破坏的作用地面流水地质作用一、河流的侵蚀作用:河流是指地面的常年流水而言。河水在流动过程中,以其自身的动力以及所携带的泥沙对河床的破坏,使其加深、加长和加宽等过程称为河流的侵蚀作用。包括溶蚀、冲蚀和磨蚀三种。下蚀,侧蚀,向源侵蚀阶地类型1、堆积阶地2、基座阶地3、侵蚀阶地搬运:机械搬运,化学溶运沉积;河流沉积,山口沉积,河口沉积地下水动力作用地下水的概念:地下水是指存在于地表以下松散堆积物和岩石空隙中的水。地下水的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冰雪融水和地面流水,次为大气的凝结水、埋藏水浆水等。地下水天然出露地表时,称为泉结合岩溶作用的特点,归纳岩溶作用发育的有利条件为:1、温暖湿润(多雨)的气候;2、有厚度大、质地纯的可溶性岩石分布;3、半封闭式大面积盆地等良好的排水条件;4、近于水平的的岩层产状;5、阶段性地面抬升和较长时间的相对稳定。冰川冰川的概念:冰川是地球上终年缓慢流动着的巨大冰体。广泛分布于高纬度地区和中低纬度的高山区冰川的形成:两极地区和雪线以上地区逐年堆积的巨厚雪层,加之风的作用或是雪崩等可使山岭上的雪进一步集中于洼地,形成积雪洼地,称为雪窝。雪窝中的雪层较厚,新雪经升华、凝华和重结晶作用可转变为粒雪。当粒雪层厚度超过40m,底部雪层经压实、粒雪合并,密度达0.9时即转变为冰川冰。冰川冰以自身重力及可塑性,在重力的作用下可从冰窝溢出并形成向山下流动的冰川。产物:冰斗,鳍脊,角峰,冰蚀谷,羊背石,冰溜面,冰擦痕海洋1、海水的概念(seawater):是指海洋中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的水体2、海水的运动有波浪、潮汐和洋流(海流)浅海的碎屑沉积浅海的碎屑沉积从近岸到远岸,依次排列着砾石、粗砂、细砂、粉砂和粘土等。砂与粉砂层多分布在浅海带的上部,具有交错层与波痕,泥质物多分布在较深部位,常具有水平层理。浅海带沉积物的特点是:1)近岸颗粒粗,以砂砾为主,具交错层理和不对称波痕,含大量生物化石,有良好的磨圆度和分选性,成分较单一;远岸带粒度细,以粉砂和泥质为主,具水平层理,波痕不发育,有时有对称波痕,分选好,成分较复杂。2)分布广、岩性稳定;3)波状层理、水平层理和粒序层理发育;层面上有不对称波痕,也有对称波痕;4)可具有自生矿物海绿石。5)含有丰富的生物化石。湖泊、沼泽的地质作用1、湖泊(lake):是陆地上的积水洼地,包括湖盆和水体两部分。2沼泽(marsh):陆地上潮湿积水,喜湿植物大量生长并有泥炭堆积的地方,成因有多种3、湖水的动力:湖水的动力也有波浪、潮汐、湖流和浊流等机械动力,以及化学动力和生物动力。相对而言,湖泊的化学和生物作用较为强烈机械动力----可有波浪、潮流、湖流和浊流等,但其相对于海洋而言小得多。化学动力----溶解于湖水中的气体(O2、H2S等)和离子(HCO3-、SO42-、Fe2+等)的化学作用。生物动力----动、植和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影响湖水的pH和EH值。风的地质作用1、风棱石:卵石或砾石可以被磨蚀成多个磨光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