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农大精神四川农业大学,本部位于四川省西部雅安市的青衣江畔,学校现有3个校区,即雅安校本部、成都校区和都江堰校区。在百年办学历程中,四川农大有了长足发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70%左右的获奖成果得以推广转化,累计创社会经济效益800多亿元,是全国首批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试点单位之一。“九五”期间,川农大作为四川省唯一一所省属高校跨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行列。多年来,推动川农大快速发展的是一种什么精神?这就是经几代人传承、实践、升华形成的“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川农大精神”。在那个自然灾害的时代,在那个闹饥荒的时代,在那个大动乱的年代;在那个学校甚至被宣布撤销的年代,川农人爱国爱校、兴农报国的信念没有动摇。其中具有代理表性的人物之一是我们的周开达院士。2013年也就是今年7月20日11时27分,周开达教授因病医治无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逝世,享年81岁。对于他的逝世所有川农人乃至社会各界深感痛心,他的悼词这样写道:周开达院士是四川农业大学的骄傲,是一座永远矗立在我们心中的丰碑。他的精神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他的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是我们永远学习的典范!让我们化悲痛为力量,学习周开达院士为人师表的品格、求真务实的学风、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淡泊名利的胸怀,进一步弘扬“川农大精神”,为早日建成有特色高水平“211工程”大学而不懈努力,以告慰周开达院士!川农大精神的存在,上至院士下至最为普通平常的师生。2013年4月20日,雅安芦山震,共计造成196人死亡,21人失踪,11470人受伤。川农大本部位于雅安,雅安市区震感强烈,大部分学子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川农人发挥出了独特的川农大精神。地震发生后,我校师生迅速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共克难关,校区近两万余名师生无一死亡,伤者及时得到了救治与悉心照顾。地震之后,我校青年志愿者迅速行动起来,参与抗震救灾服务达11000余人次,当雅安血库告急时,数百名青年志愿者紧急前往献血,为抢救伤员献出一份“救命血”。我记得当时有一期校报,头版头条全是我校关于抗震救灾的报道。在众多的图片和故事中,有一个故事让我印象深刻。那是地震当晚,许多同学都不敢在寝室睡觉纷纷搬到了操场,由于人数众多,保障同学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成了一件紧迫且必要的事。当夜11点多了,大部分同学已经逐渐睡去,此时一位女老师走到正躺在地上睡觉的同学们中间问了句:“同学们,我们现在需要组建一支巡逻队,哪些同学愿意自愿参加?”虽然这是一句简单的问话,虽然这句并没有阐释什么和鼓励什么,但是这在川农人的心中已经足够了,一些同学毫不犹豫地站了起来加入了巡夜的队伍,就这样他们轮换守夜,大多数同学安然并且安心地度过了一夜。看了这篇报道后我非常感动,尽管报道没有全部写出当时参加值夜同学的名字,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已经刻在了我的心中,那就是“川农人”。这就是我们新时期新时代团结拼搏的川农人!写到此处,不禁想起了张强校长写的一首诗,此刻用其中一句来形容恰好能表达我的感受,那就是——“我自豪,我是川农人!”尽管有着无数默默为着地震做出贡献的川农人,尽管他们之中绝大部分人都是一个对于整个川农人来说相当平凡和微小的人物,但是我还是发现一位优秀的代表。这个被誉为“有担当的大学生”叫钟明杰,是经管学院农经专业2010级2班的学生。4·20雅安地震,全国人民为之震惊,钟明杰也不例外。从微博上获知震源在芦山后,钟明杰立即行动,召集公司员工到处采购救灾物资,400顶帐篷、300床棉絮、300件矿泉水、300件方便面,总价值达20万元,并随车押运物资紧急送往雅安。“5·12地震时我才读高中,除了捐款,其他的也做不了。现在不同了,我有能力在第一时间为灾区送去他们最需要的物资。”虽然为购买救灾物资,他花光了前段时间所有创业的所得,但能够用创业所得为灾区自己贡献力量,钟明杰很自豪。回顾起两年前的创业经历,钟明杰感慨良多。创业路漫漫,经历了一番打击,钟明杰的公司始终顽强地站立,公司规模也由刚建立时的一个人发展成二十余人。请注意,这位同学在当时还是一名大三的学生,毋容置疑,他是我们新时期90后的代表,他是我们新时期川农学子的榜样,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求实创新,致富为人;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舍个人之利而救国家之急;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团结拼搏、大爱无疆。“兴农报国,振兴中华”是“川农大精神”的实质。川农大以“兴中华之农事”为己任,创造了骄人的成绩。在这些骄傲的成果背后,是无数川农人挥洒的汗水。正如许多年轻教师所讲:“川农大不断产生的成果,都是站在老一辈专家肩膀上取得的”。在这里我要向大家介绍一位默默耕耘的伟大的教授。林学园艺学院的曾伟光教授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经常步行山路在四川三台县指导,和工人同吃同住。有一次感冒,开始他没当回事,后病情恶化成肺炎。医生要他休息,他说:“农民心里急呀,不能错过季节。”于是白天工作,晚上输液治疗,硬是坚持下来。在他的带领和指导下,三台团结水库由原来的亏损单位,变成了全国有名的柑桔基地。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充分展示出“川农大精神”在服务“三农”中的巨大作用。有着如此杰出如此敬业的教授,怎么不是我们川农大之荣幸,怎么不是作为川农人之荣幸!前几天听老教授讲了一些故事让人颇为感慨。他说,即便是在90年代教师的生活条件也是很艰苦的;有的教师一家四口仅仅住在两间狭窄的木板屋里,而且不是住一两天不是住一两月,这一住就是二三十年!现在的张强副校长,当时住的就是一间20多平方米的小房子。这是多么艰苦的条件啊!然而,这动摇不了川农大人在教学科研中对事业和科学的矢志追求,不禁让人由衷地感慨:川农大取得的众多成果是从田地里踩出来的,从畜舍圈里蹲出来的,从山林里钻出来的,从艰苦奋斗中拼出来的!说到艰苦奋斗,最近我在第444期校报上看到了这样一个小小的报道。它的题目是《最好的时光在路上》——驴友田贵勇的幸福生活。2010级政治学与行政学的田贵勇酷爱户外骑行,从2012年起,他到过夹金山、瓦屋山、牛背山、拉萨......旅途上陪伴他的要么是沉稳的脚步要么是他的那辆宝贝自行车。一个寒假,田贵勇选择徒步搭车回到家乡重庆铜梁。从雅安道铜梁近400公里,他背着42斤的大背包,搭过三轮车、电力部门的皮卡车、私家车甚至还招呼过警车,经过两天之后他顺利到达了铜梁。此外,他还在去年夏天骑车去西藏,在翻越海拔5008米的东达山是,遇到了冰雹大风,气温骤降,雨水打湿了他全身,他的手被冻僵了,“只有偶尔把手放在肚子上取暖才有知觉”,他说“正是途中未知的艰险以及静静等待着我的目的地,值得去追寻。”我想,这就是一种拼搏的精神,一种敢于奋斗敢于追求的精神,一种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在田贵勇同学的身上,我看到了闪耀着的川农大精神的光辉。故事岁然微小,但我相信精神必当伟大。作为新时代的学子,我们当怀着历久弥坚的“川农大精神”,怀揣着我们的梦想,用实际行动来传承并发扬这种精神,争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川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