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渊源、代表、观点和评价“西方马克思主义”其实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思想潮流,或者是理论体系,而是一个总体称谓,它其中包含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思潮、流派和学说,不同的学派都有着各自的代表人物和其主流思想,对后世也有着不同的影响。西方马克思主义既有着某种共同的理论基础,又在具体的思想内容上变现得极其复杂和庞大。虽然有时候会与马克思注意的基本原理会有些许冲突,但是其中也包含着许多有创新性而且深刻的理论观点。一、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渊源一方面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新纪元。在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和鼓舞下,西方的德国、芬兰、波兰、匈牙利和奥地利等国也相继爆发了无产阶级革命,但都遭到了失败。于是,西欧马克思主义者纷纷从理论上进行反思,探讨西欧各国革命失败的原因。他们把革命陷于低潮的原因归于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机械化、教条化了,忽视了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在革命实践中的能动作用,削弱了历史进程中的主体功能。另一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的飞速发展,给西方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后工业化”,不但经济迅速发展时期,还引起了社会结构、阶级结构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深刻变化,导致了对马克思暴力革命说、列宁的帝国主义垂死说、斯大林的集权主义的怀疑和不满,于是提出了种种不同于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新理论。二、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代表及其观点1、卢卡契的现实主义文论卢卡契是现代匈牙利美学家、文艺批评家、哲学家。主要论著有:《美学》、《审美特性》、《美学史论文集》、《美学补遗》、《文学与民主》等。他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创始人和重要代表,在20世纪影响很大、争议也很多。他的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点:第一,艺术本质是审美反映论。卢卡契认为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人的心理是第二性的,任何反映都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结合,而不是机械的反映,强调社会、人类和理论体系的整体性原则,坚持现实主义的立场。文学艺术作为审美反映是反映现实和超越现实的辩证统一,审美反映必然渗透着艺术家的主观成分;包含了主观辩证法,通过有意识的选择而超越客观现实;审美反映是一种拟人化的反映,通过典型来反映现实,典型是普遍性和个别性的有机统一。第二,艺术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巫术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是因为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首先因为审美活动的主体条件是在劳动过程中历史地生成的,艺术创造的抽象形式与劳动密切相联;其次是因为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使人类有了闲暇,从而有了进行艺术创造活动的可能。最后是因为文学艺术的历史生成还借助于巫术的中介作用。巫术是现实生活的模仿,从而具有现实生活的现象形式;巫术能激发思想感情,这两点是产生文学艺术的必不可少的条件。第三,艺术功能是激2发情感与认识世界统一论。艺术形象能唤起情感,艺术作品本身在“思维的强度上”表现出情感,并相应地传递到感受者那里,情感激发使感受艺术的人体验到人的整体性。艺术的认识作用与主观性相联系,它所提供的有关社会和人生方面的知识要比科学多,艺术的虚构性使艺术可以揭示科学所不能接触的事实;艺术既可以提供对人类自我的认识,又可以提供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并还可以使两者结合起来,达到快感和共鸣,从而洞察生活、扩大眼界和深化认识。2、葛兰西的“民族-人民的文学”论葛兰西是意大利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文艺理论家。代表作品有《狱中札记》、《狱中书简》。葛兰西的文艺理论观点:第一,倡导““民族是人民的文学”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文学离不开社会生活,但文学又不完全等同于社会生活。重视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文学总是表达着某种政治倾向,作家要有人民的世界观,成为“民族教育者”。意大利的大部分知识分子是“农村资产阶级级,他们的经济地位建立在对农民的剥削的基础上,与人民联系不紧密,需要改造,成为人民的代言人。第二,历史内容与美的形式的统一。反对片面强调内容和只注重形式的形式主义观点,内容与形式本是一个主题,在伟大的作品中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他认为内容的根本意义是作家和整个一代人对环境的态度,强调作家的情感态度。文学既具有深厚的历史内容,又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从历史和审美的层面将文学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统一了起来。他主张情感、道德和审美的批评融于一体,构成了他所主张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标准。他认为文学批评应结合具体的历史条件来分析、评价作品,提出文学批评的“距离说”,而且只有对经典作家的作品应当保持某种距离,才能对这些作品进行正确的批评。3.马舍雷和戈德曼的结构主义文论马舍雷是法国著名思想家,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马舍雷在阿尔都塞和结构主义的影响下,提出了“文学生产”,“文本的沉默”等颇具理论创新性的概念。吕西安·戈德曼是法国发生学结构主义的创始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中一位有建树的思想家,一生著述颇丰,涉及哲学、文学、历史等各领域,致力于缝合“是与应该”。马舍雷在文艺理论方面提出了“沉默”说。他认为沉默与作品的真正意义联系在一起,作品中说出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没有说出的,甚至无法在作品中找到的东西。文学作品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然而又不是直接通过作品说出来的,作家的认识和创作受意识形态的控制,留下某些意味深长的空白,不自觉地暴露了意识形态的束缚。戈德曼认为文学创作是通过作家的努力,制造一个由其思想、情感和行为组成的有意义的连续结构。这种结构一方面涉及到某一文学作品的各个部分内容要素之间的整体联系,另一方面又与整个社会有着内在的联系。“有意义的结构”具有开放性,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与广泛的社会精神和政治结构密切相关。它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寻求平衡的3过程,即个体及其所组成的社会集团寻求统一一致的方式与他们的周围环境发生关系,建立一种平衡。4.伊格尔顿的新马克思主义文论特里·伊格尔顿是当代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和具有独特风格的文化批评。特里·伊格尔顿认为文学理论从根本上来说具有强烈的政治性,是特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形成的复杂社会知觉的一部分,以特殊的方式与社会权力有着联系。关于形式与内容,他认为形式是有意义的结构,内容与形式应该是有机统一起来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也具有能动作用。文学形式也具有意识形态性,意识形态的变化也会在形式方面充分地反映出来。文学形式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它的具体构成有历史所形成的相对独立的文学形式、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结晶和一系列的作家和读者之间的特殊关系。特里·伊格尔顿还认为文学艺术也是社会生产,是与经济基础最为间接的社会生产,既是被看作意识形态,又看作是社会经济生产的形式。艺术形式的产生与艺术的生产和消费具有密切的关系,艺术的生产和消费既可改变艺术的形式,也可改变艺术家与消费者、与艺术家之间的关系。四、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评价这么多年国过去了,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文论史上占据了显赫的地位,无论在世界的东方与西方,人们都可以感受到它的影响和力量。马克思主义文论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开放的体系,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中,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了具有各个时代特色和各个民族、地域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是20世纪中有别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尽管不是一个严密的流派,但都明确以“重新研究”、“重新发现”和“重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为旗号,但实际上常常偏离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于它们脱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甚至在某些角度上走向了反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倾向,因而没有能够为现代西方社会指出一条摆脱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虽然现在看来是有不好的地方,但是却正是这些学派和学说从而使西方马克思主义呈现出百花争艳、万紫千红的崭新面貌,为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的马克思文艺学提供了许多借鉴之处。在学术研究方面要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让思想在交流和碰撞之中更加深刻,更加有意义。参考文献:[1]李志雄.现代西方文论(课件).[2]刘象愚主编.外国文论简史北京[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王天保.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文本解读与中西对话[M].人民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