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案(送审稿)为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四中全会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和江西省《关于深化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提高我院创新创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经学校研究,决定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特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路径,通过实施“四个进一步”,即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进一步打造创新创业平台、进一步提高教师创新创业能力、进一步突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推动新余学院创新创业的深入发展,提高新余学院支撑地方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创新的能力。(二)基本原则坚持创新创业与转型发展相结合。以新余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推进学校转型发展的支撑点,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人力资本素质,努力造就一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坚持问题导向与特色引领相结合。以新余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深化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着力点,坚持特色引领,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创业平台、教师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等“四个进一步”的实施,有效推进学校创新创业发展。坚持改革试点与开放进取相结合。以改革试点的科学谋划作为深化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抓手,以开放进取理念推动与国内外多层次的实质合作,聚集创新创业教育要素与资源,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形成全校关心支持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环境。(三)发展目标有步骤、分阶段推进新余学院创新创业“四个进一步”,努力实现一年开好局、两年见成效、五年大进展。一年开好局:到2015年末,全面启动深化新余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建立健全组织领导和协调机构,各项建设任务分解落实到位,制定出台发展目标规划和配套政策,全校上下形成推进创新创业的共识与合力。两年见成效:2017年取得重要进展,形成科学先进、广泛认同、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模式,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实现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预期目标。五年大进展: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师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师生显著增加。二、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1、完善学校创新创业组织架构。落实创新创业教育主体责任,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改革发展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由校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各二级学院、工训中心、产发中心负责人为成员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创新创业工作办公室(挂靠教务处),配备专门工作人员和办公场所,给予专项经费支持。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政策制定和经费保障。相关部门、各二级学院(中心)分别成立相应机构,工作推进实行旬报制和月调度制,切实推进学校创新创业工作。2、完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相关配套管理制度。出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办法》、《素质拓展与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学生创新创业基金管理办法》、《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指导教研室工作条例》、《创业导师工作条例》等管理制度,确保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运行。3、完善学籍管理制度。启动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高职3-5年,本科4-6年),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4、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考核评价机制。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制订创新创业量化指标与综合评分办法,对各部门和二级学院的创新创业工作进行考核。表1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工作任务分解序号工作内容牵头部门协助部门工作要求责任人1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教务处相关部门二级学院2015年9月确定领导小组成员,2015年10月逐步完善日常工作机制(包括工作人员)徐云2创新创业教育基层落实教务处相关部门二级学院相关部门、各二级学院(中心)对接、落实和创新领导小组的工作安排徐云3完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相关配套管理制度教务处人事处、财务处、科研处招生就业处、学工处、团委、产教融合中心等进一步梳理、完善并出台现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办法》、《素质拓展与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学生创新创业基金管理办法》、《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指导教研室工作条例》、《创业导师工作条例》等徐云4启动实施弹性学制,完善学籍管理教务处相关部门二级学院2016年6月完善学籍管理制度,2016年9月启动实施弹性学制徐云5创新创业教育考核评价监察处相关部门二级学院2015年12月修订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考核评价方案,2016年正式实施黎磊三、进一步打造创新创业平台1、打造创新创业基础平台。充分整合校内场地资源,以产教融合中心、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心为校内平台,推动学校积极融入新余高新区的新余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有效满足大学生创新创业需求、具有较强专业化服务能力,同时又具备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等特点的众创空间。支持产教融合中心打造成为国家和省级示范性创新创业基地。2、发展学校“互联网+”创新创业网络服务。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网络平台和信息服务平台,为学生实时提供国家政策、市场动向等信息,并做好创新创业项目对接、知识产权交易、法律法规咨询等服务,建设网络培训平台。引导学生识别创新创业机会、捕捉创业商机。3、建立健全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机构。加强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机构建设,做到“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对自主创业学生实行持续帮扶、全程指导、一站式服务。举办创新创业教育实验班,条件成熟时建立创业学院。支持自主编制专项培训计划,或与有条件的教育培训机构、行业协会、群团组织、企业联合开发创业培训项目,加快职业资格认证,增强学生就业能力。4、改革科研课题和项目管理办法,促进学校科研成果转化。推动面向工艺生产和生产线的创新验证,将科技成果评价从专业评审向产业化验证转变,从节点监控向创新、产业化、示范应用的全过程评价转变。完善成果发布机制,建设成果转化项目库,积极推动网上成果对接常态化,推动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加快完善学校科研成果处置和收益分配机制改革,支持教师以对外转让、合作转化、作价入股、自主创业等形式将科研成果产业化;支持以知识产权、管理和技术等要素入股创办企业。5、建立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开放办学格局。积极推动二级学院,按照“三个一”标准,即一个对外实践项目、一个创新创业团队、一个实践成果的基本要求,强化落实,建立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的开放办学新格局。表2进一步打造创新创业平台工作任务分解序号工作内容牵头部门协助部门工作要求责任人1打造创新创业基地平台教务处相关部门二级学院2015年逐步构建产教融合中心、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心、新余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基础平台;产教融合中心2016年争取成为省级示范基地,2017年成为国家级示范基地。徐云2“互联网+”创新创业网络服务教务处现教中心二级学院2015年12月建成运行徐云3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机构招生就业处教务处团委二级学院逐步实现“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实现指导服务水平的省级标准;条件成熟时建立创业学院;加快职业资格认证,增强学生创业就业能力王茶生4科研成果有效转化科研处财务处二级学院逐步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水平,进一步完善学校科研成果处置和收益分配机制改革黄勇5形成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开放办学格局教务处相关部门二级学院以“三个一”标准,推动二级学院强化落实开放办学徐云四、进一步提高教师创新创业能力1、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引进。设立“科研创新人才奖”,奖励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项目咨询中做出突出贡献、创造经济效益的教师和创新团队,学校安排专项资金一次性给予奖励和有关政策支持。制定出台高技能人才引进工作实施办法,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结构。2、建立校级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建立学校创新创业导师库,选聘知名科学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到学校担任创业导师。每年开展优秀创业导师评选活动,表彰一批优秀创业导师。积极引入成功创业者、知名企业家、天使和创业投资人、专家学者等担任兼职创业导师,提供包括创业方案、创业渠道等创业辅导,学校配备导师助理。3、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强化党校、团校的平台功能,凝聚专业老师、就业指导老师与优秀学工团干的独特作用,形成一支创业教学和指导、专职和兼职、理论和实践、校内和校外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引导教师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创新创业,并纳入教师个人绩效考核的奖励范畴。表3进一步提高教师创新创业能力工作任务分解序号工作内容牵头部门协助部门工作要求责任人1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引进人事处财务处教务处科研处二级学院2015年12月出台配套奖励办法,2016年开始实施晏隆德2科研创新人才奖科研处相关部门二级学院积极引导科研创新和科研服务,通过奖励措施加快教师个人和团队能力提升黄勇3建立校级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人事处财务处教务处二级学院依托试点改革二级学院和部分专业,逐步完善导师人才库晏隆德和助理导师的选拔4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人事处相关部门二级学院围绕创新创业的主旨,推动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工程晏隆德五、进一步突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1、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国家颁布的体现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的不同层次高等教育人才质量标准,结合“十三五”规划,将创新创业教育思想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组织人才培养模式大讨论,全面修订和完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本科、高职高专的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使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成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2、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开展专业综合评价,完善学科专业预警、退出管理办法,探索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创业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新机制,加大与先进装备制造业、光电信息、新能源、现代服务产业紧密相关的学科专业建设力度,大力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学科专业人才,构建对新余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起重要支撑作用的优势学科专业群。3、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面向全校学生开发开设创业基础、研究方法、创业前沿、就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精简必修课时,增加学习挑战度。加强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判断是非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建设一批创新创业类精品课程和教学资源库,支持慕课、微课建设,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4、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改革课堂教学评价机制。大力推进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和参与式教学,加强师生互动,推动本科教育的主体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支持教师把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5、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方式。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图书馆、专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创业实验室和工训中心。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制定非标准答案考试方案,逐步在有关学科全面推开。进一步加大创新实践学分的推行力度,完善创新实践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6、加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以中兴通信、用友VBSE校企合作为样板,通过校领导对接企业为抓手,建立一批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创业示范基地、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实施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开展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职业技能大赛活动,组织和推荐优秀学生参加全省和全国创新创业、职业技能竞赛,支持学校举办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实施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力争每年引领50名学生创业。表4进一步突出创新创业人才